京滬深交易所官網顯示,截至7月底,三大交易所IPO在審企業為356家,其中,北交所和創業板各108家,深市主板和科創板各41家,滬市主板58家。
從審核狀態分布來看,356家在審企業中,已受理狀態企業7家,已問詢狀態企業204家,通過上市委會議企業87家、暫緩審議企業1家,提交注冊企業29家,因財務資料更新中止審核的企業27家,因其他原因中止審核的企業1家。
分板塊來看,截至7月底,北交所、深市主板、滬市主板及科創板均以“受理”和“已問詢”兩種狀態為主,這兩種狀態企業合計各板塊在審企業數量中的占比分別為69.44%、63.41%、79.31%和80.49%,北交所占比相對較低是因為其中止狀態企業占比相對較高所致。創業板在審企業的狀態分布和其他板塊略有不同,創業板“通過上市委會議”狀態的企業數量最多,為64家,占創業板在審企業數量的比例為59.26%,而其他板塊這一占比則相對要低得多,深市主板為24.39%、滬市主板為12.07%、北交所及科創板均不足5%。
從受理時間分布來看,截至7月底,受理時間為2020年的在審企業有2家;受理時間在2021年的在審企業13家,其中2家在北交所,9家在創業板,2家在科創板;受理時間在2022年的在審企業82家,其中2家在北交所,65家在創業板,15家在科創板;受理時間在2023年的在審企業227家,其中30家在北交所,33家在創業板,22家在科創板,40家在深市主板,58家在滬市主板;受理時間在2024年的在審企業32家,其中30家在北交所,1家在科創板,1家在深市主板。
值得關注的是,處于受理狀態的7家企業來自滬深主板,其中滬市主板兩家,這兩家企業自2023年3月3日獲上交所受理以來一直沒有任何進展,包括財務資料更新;另外5家來自深市主板,這5家企業自2023年3月初獲深交所受理以來,除財務資料更新外,再無其他進展。
從保薦機構分布來看,三大交易所356家IPO在審企業有56家保薦機構為其提供相應的保薦服務。
統計數據顯示,45家保薦機構持有的在審項目數量僅為個位數,其中16家保薦機構在審項目數量僅為1個,23家保薦機構的在審項目數量為2到7個。
中信證券的在審項目數量最多,有36個,比排在第二位的中信建投超出8個,民生證券排在第三位,比中信證券少了15個,中金公司和華泰聯合并列第四,在審企業數量為20個,海通證券、國金證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及國投證券(原安信證券)則分列第六到第十位,在審企業數量分別為18個、17個、16個、15個和14個。因此,前十大保薦機構集中度為57.58%。
和年初相比,前十大保薦機構名稱沒變,但排序卻有了明顯的變化。海通證券從年初的第三位退居到第六位,民生證券由年初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三位,華泰聯合由年初的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
從具體板塊來看,各保薦機構的市場優勢不甚相同。
截至7月底,北交所108個在審項目由42家保薦機構提供保薦服務,中信證券未列其中。只有一家保薦機構的在審項目數量達到兩位數——持有10個在審項目的民生證券,其余41家保薦機構持有的在審項目數量均為個位數,其中19家保薦機構僅有一個在審項目,海通證券位列其中。在審項目數量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是持有8個在審項目的國投證券和持有7個在審項目的中信建投,東吳證券和開源證券以6個在審項目并列第四位。前五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37個在審項目,占北交所在審項目數量的34.26%,前十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59個在審項目,占北交所在審項目數量的54.63%。
截至7月底,深市主板41個在審項目涉及15家保薦機構,其中國泰君安和中信證券并列居于首位,在審項目數量均為6個,招商證券位列其后,在審項目數量為4個。前五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22個在審項目,占深市主板在審項目數量的53.66%,前十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34個在審項目,占深市主板在審項目數量的82.93%。
截至7月底,創業板108個在審項目由35家保薦機構為其提供保薦服務。在審項目數量最多的保薦機構是中信證券,有13個,其次是海通證券,有9個(包括和浙商證券聯合保薦的浙江數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名是中信建投,有8個。前五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44個在審項目,占創業板在審項目數量的40.74%,前十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71個在審項目,占創業板在審項目數量的65.74%。
截至7月底,滬市主板58個在審項目涉及20家保薦機構。中信建投的在審項目數量最多,為9個(包括和西部證券聯合保薦的陜西省水電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證券和國金證券分別以8個和7個的在審項目數量位列其后。前五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32個在審項目,占滬市主板在審項目數量的55.17%,前十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47個在審項目,占滬市主板在審項目數量的81.03%。
截至7月底,科創板41個在審項目由17家保薦機構為其提供保薦服務。在審項目數量最多的是中信證券,有9個在審項目,其次是中金公司和華泰聯合,在審項目數量分別為6個和4個。前五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25個在審項目,占科創板在審項目數量的60.98%,前十大保薦機構合計持有34個在審項目,占科創板在審項目數量的82.93%。
從保薦機構的集中度來看,科創板和深市主板前十大保薦機構在審項目數量占比最高,為82.93%,滬市主板和創業板居中,分別為81.03%和65.74%,北交所最低,為54.63%。
在嚴把IPO準入關的監管背景下,前七月三大交易所終止企業數量(包括終止審核、終止注冊和未通過上市委會議)的顯著增加,這也是三大交易所7月底在審項目數量大幅減少的直接原因之一。
數據顯示,1-7月,三大交易所終止企業達到343家,約是上年同期的1.2倍。這343家終止企業涉及55家保薦機構,其中,終止企業數量排在前五的保薦機構分別是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中金公司和民生證券,終止企業數量分別為45家、28家、25家、22家和21家。
從撤否率看,有11家保薦機構的撤否率達到100%,分別是中原證券、東亞前海、國盛證券、華興證券、華源證券、金元證券、瑞信方正、世紀證券、太平洋證券、西南證券和湘財證券。除中原證券和東亞前海外,其余9家保薦機構的終止企業數量均為1家。
中原證券終止企業數量最多,有5家,分別為北交所的鄭州暢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富耐克超硬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恒豐特導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晨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深市主板的河南國容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次是東亞前海,有2家終止企業,分別為深市主板的僑益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交所的北京世紀東方智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還有20家保薦機構的撤否率不低于50%,其中中德證券終止企業數量為4家,撤否率為80%,華西證券和首創證券終止企業數量為3家,撤否率為75%,第一創業和五礦證券的終止企業數量為3家,撤否率為60%,開源證券的終止企業數量為10家,撤否率為58.82%,財通證券的終止企業數量為4家,撤否率為57.14%,中信證券的終止企業數量為45家(包括和華寶證券聯合保薦的寶武碳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撤否率為52.33%,海通證券、中金公司、國金證券、東吳證券、華英證券、西部證券、中銀證券、平安證券、聯儲證券、長城證券、中航證券和信達證券的撤否率均為50%,其中,中金公司的終止企業中包括和中銀國際聯合保薦的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