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創新藥支持政策陸續出臺,同時醫保改革政策較多,包括DRG/DIP2.0版通過更合理分組,優化臨床治療方案,在結算時更加精準高效;此外,國務院發布《關于健全醫療保險參保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在行業估值低位的情況下,政策紅利或支持醫藥板塊行情變好。
今年以來,醫藥行業政策端利好較多。頂層設計上,7月5日國常會審議通過《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會議指出,要全鏈條強化政策保障,統籌用好價格管理、醫保支付、商業保險、藥品配備使用、投融資等政策,優化審評審批和醫療機構考核機制,合力助推創新藥突破發展;要調動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強化新藥創制基礎研究,夯實我國創新藥發展根基等。
各地方創新藥政策陸續跟進,如北京聚焦提升臨床研究質效、加速審評審批,壓縮藥品臨床試驗和審批時間;上海強調加大開發支持力度、提速審評審批、醫保及時覆蓋;廣州重點在創建生物醫藥政策創新試驗區,建設全球頂尖研發及創新中心。整體來看,政策從產業鏈各方向積極推動國產創新。
而在醫保方面,首先是DRG/DIP2.0版通過。DRG/DIP作為醫保支付方式,近年來持續推進。DRG以病例組合為基本依據,綜合考慮病例個體特征,將相似病例分到同一個組,以組為單位制定費用標準并進行醫保費用控制;DIP則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將病種等因素換算成點數,根據所有醫院點數總和計算分值的單價,以總額預算對點數進行付費。
DRG/DIP改革本質上是在醫保收支存在壓力的情況下,引導醫療機構管控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醫療費用管理水平。截至2023年底,全國超九成的統籌地區已經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
但部分地方反映現行分組不夠精準、不夠貼近臨床等問題,醫保局發布的2.0版分組方案,重點對臨床意見比較集中的重癥醫學、血液免疫等13個學科,以及聯合手術、復合手術等問題進行了優化,同時升級了分組方法,新方案將更加符合實際醫療需求。
此外,8月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完善參保政策、完善籌資政策、完善待遇政策,實現擴大參保人員、續保提升大病醫保報銷、提升服務可及性等,將有助于實現醫保收入可持續增長,從支付端利好醫藥發展。
目前醫藥板塊經歷連續4年下跌,估值已具備相當吸引力。以中證生物醫藥指數和中證醫療指數為例,截至8月7日,PE估值分別為29.94和26.87倍,位于歷史7.04%和8.20%分位,均顯著低于2018年的底部水平。
基本面角度,創新藥產業鏈景氣度和投融資有較大相關性。根據Crunchbase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全球和美國創新藥VC、PE投融資金額分別同比下降2.35%和同比增長15.51%,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同比改善27.73和54.88個百分點。7月全球、美國創新藥VC、PE投融資金額同比13.81%、11.22%,維持增長趨勢。
業績層面,2023年以來,行業單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速持續為負,下行趨勢還未見到明顯緩解。與此對應,醫藥板塊行情表現也相對落后,2024年以來,板塊跌幅達到20%以上,主要也是受到宏觀經濟、集采等眾多因素影響所致。
不過當前階段也有一些積極變化。為期一年的醫療專項活動在7月落地,未來其可能進入常態化,有利于市場情緒修復。國內醫藥政策已呈現回暖跡象,尤其是創新藥相關政策。創新藥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得到國家重點扶持。
除此之外,美國7月非農就業數據大幅低于預期,美聯儲降息預期明顯升溫,利好全球醫藥投融資活躍度繼續上升,國內CXO龍頭上市公司中報數據也在反映海外新簽訂單復蘇趨勢。
此外,過去幾年醫保談判與集采帶來的降價壓力顯現,而美國藥品定價更高、支付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藥能夠更快獲得更多投資回報。國內公司在ADC、雙抗、mRNA以及基因治療等新興技術領域不乏有競爭力的產品,逐步通過license out等形式擁抱海外市場,有望打開成長空間。
(作者系某公募指數投資總監。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