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態林業”?如何“生態文學”?生態林業是林草管理部門的主責主業,充分利用區域自然資源,創造最佳林業生態環境,充分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協調發展的森林生態系統。跨學科的生態文學不僅僅是表現生態花草的審美和生態危機問題的反思,更在于走入生態林業建設第一線,記錄廣大的林草引領者、建設者、保護者的苦難奉獻,增加生態文明的高度,增強中國生態文學的“含綠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中共中央宣傳部在2022年的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系列圖書中,專門設立選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全面展示中國林業的基層建設風貌。中宣部和國家林草局將這部主題圖書的創作交給傳記文學作家艾前進獨立完成,經過兩年多的調研采寫創作,2024年5月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我與本書作者艾前進有過一段海南調研同行的經歷,我的導師林震教授也是《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系列圖書中的一位作者,對這套書的組織出版與創作是熟悉的。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是我國“十四五”期間林業草原保護發展的主線,是林業草原事業發展的重要命題。作家艾前進的新作《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緊密結合地方實踐,從美麗中國建設、林業高質量發展、生態保護修復、林業產業振興、林業改革深化五個方面入手,系統梳理了各地新時代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經驗。
在美麗中國建設方面,全國各地持之以恒開展國土綠化,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建設者們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中國綠化基金會為全社會支持參與林草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寬廣舞臺。廣西桂林當好保護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江西省形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林長制體系,讓“山更青、權更活、民更富”。湖北武漢致力于處理好人與濕地的關系,為全國濕地生態治理貢獻了武漢方案。貴州貴定探索建立了管林有責、務林負責、守林盡責的山桐子全產業鏈。河南黃柏山林場高質量建設現代國有林場,凝成了“敢干、苦干、實干、巧干”的黃柏山精神。
在林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全國各地聚焦林業高質量建設,不斷推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湖北建設林業強省,打通“兩山”路徑,讓綠水青山永續造福人民。廣西把發展壯大現代林業、高質量建設現代林業強區作為重大戰略,高質量建設森林資源富集區、林業產業集中區、森林生態優勢區。廣東省林業局推動全省國有林場深化改革,創建了一批“綠色林場、科技林場、文化林場、智慧林場”。貴州習水助推鄉村振興,不斷發展林下經濟,深化集體林改,實現整體脫貧摘帽。海南澄邁高位推進林長制改革,聚力修復紅樹林,厚植林業產業,高質量建設現代化幸福澄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華東調查規劃院持續奮進在林草資源保護的第一線,鑄就了“忠誠使命、響應召喚、不畏艱辛、追求卓越”的華東院精神。湖北生態學院聚焦農林人才培養,有力支撐山區的鄉村振興,全面服務“綠美湖北”建設。
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全國各地不斷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多樣性和持續性,以提高生態效益為主要目標,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湖北武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創建了生態保護的可持續運作模式。福建閩江流域構建陸海統籌的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模式,圍繞“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創新打造濕地保護新高地。河北木蘭林場持續修復林區流域生態,推進現代國有林場建設。廣東東莞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建設現代城市林業、生態林業和人文林業。海南五指山強化生態保護,靈活運用“四庫”和“兩化”理念,建設山清水秀的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廣西興賓依托林長制,保障城鄉綠美,打造林產工業,使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在林業產業振興方面,全國各地在加強林草資源保護和修復的基礎上,有效用綠、活綠,走出了一條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的生態林業發展道路。貴州省立志做山桐子產業的中國引領者,堅持高位布局引領產業發展,以山桐子產業促進綠富同興。桂林平樂首創“生態運動”概念,保護開發并重,聚焦三產融合,打造中國“生態運動”第一縣。廣東佛山云勇林場提高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建設大灣區的“塞罕壩”。海南陵水在林長制改革基礎上,深入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加強紅樹林修復,建設林業新經濟。廣西黃冕林場打造“萬元林”,不斷推進現代林業建設保障國家木材安全。
在林業改革深化方面,各地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不斷深化林業改革,振興林業經濟。廣西南寧樹木園主動朝著“產業強、職工富、林場美”的方向改革轉型,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廣東沙頭角林場緊抓國有林場改革重大機遇,完成了從屬地管理科級林場向省直正處級國有林場的跨越。浙江長樂林場不斷深化改革,改制為企業化林場,為實現“未來國有林場”創建目標而不斷奮進。重慶石柱林場把林場發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場村聯營贖買改革,注重水杉母樹林良種基地和優質鄉土樹種培育工作。廣東樟木頭林場打造了一個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科普教育、文化體驗于一體的新時代大灣區美麗林場。廣西維都林場緊抓國家儲備林和高質量商品林“雙千”基地建設的機遇,打造高質量發展品牌。
全書語言優美,內容豐富,數據資料翔實。從閱讀過程中,深感作者親自走訪各地各單位,與一線林業建設者進行深入交流,在資料收集和田野調查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全書運用傳記和紀實手法,通過精心編排的主題篇章,真實還原當地的林業發展情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生態文學應有的審美價值呈現給讀者,增強人們自覺而健全的生態意識,認清生態林業內部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反思自然“只保不建”或“自由存在”的生態危機,致力于通過正面的主旋律作品喚醒人們對于生態林業建設和問題的關注,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浸潤生活、深入人心。我認為全書具有前沿性、創新性和時代性的特點,所記錄的林業創新發展事跡緊密結合了當前林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這些案例都是各地在新時代背景下所取得的實踐成果,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
(作者孟芮萱系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