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即數字人民幣(e-CNY)的跨境應用對提升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維護我國金融主權、提升人民幣國際話語權有重要意義。海南作為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適合發揮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支付功能。本文對國際與國內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及其跨境應用情況進行梳理,并對海南自貿港發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現狀、障礙進行剖析,提出推動海南自貿港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政策建議,以期推進海南自貿港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進程。
關鍵詞:自由貿易港;央行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監管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8.003
中圖分類號:F822.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4)08-0026-14
一、引言
近年來,普通民眾對非現金支付的使用需求逐步擴大,疊加數字經濟發展大背景下私人加密貨幣與穩定幣崛起對傳統金融體系帶來了較大沖擊與挑戰,數字貨幣在提升貨幣政策效力與增強監管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使多國央行越加重視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CBDC)的研發。傳統儲備貨幣發行國希望通過CBDC在新一輪儲備貨幣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新興貨幣發行國則希望借由CBDC突破金融交易對傳統支付方式的依賴,在新一輪的全球數字貨幣領域競爭中搶占先機(朱雋,2021)。
從定義上看,央行數字貨幣目前仍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尚未得到統一界定。IMF將央行數字貨幣定義為“央行以數字化形式發行的新型法定貨幣”;英國央行將CBDC定義為“中央銀行貨幣的電子形式,是一種可用于支付結算,或是價值儲藏功能的、電子形式的、具有法償性的央行負債,家庭和企業可使用其進行付款和儲值”;中國的CBDC也被稱為數字人民幣(e-CNY),完整定義為“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由指定運營機構參與運營并向公眾兌換,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并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總體而言,業界普遍定義CBDC為一種新的中央銀行貨幣形式。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測算,截至2024年5月,已有135個國家或地區的央行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探索、試點CBDC①。
多國積極發展央行數字貨幣的原因之一在于央行數字貨幣(CBDC)具有明顯的優勢,如擁有主權信用背書、可擴展性強、隱私性好、成本低交易快、清算風險低等優勢,可以規避私人加密貨幣和穩定幣的缺陷。相較于傳統實物貨幣,央行數字貨幣能幫助中央銀行提高其監測貨幣流動與組織市場的能力。例如,借助法定貨幣數字化的便捷條件,中央銀行可通過信貸拍賣對商業銀行的放貸行為直接施加影響,由此降低基礎貨幣向銀行信貸傳導的不確定性(Stiglitz J E,2017)。再如,央行數字貨幣在制度上和技術上可實現匿名可控,從而在信息披露、保護隱私、強化監管、提高政策調控效率、交易安全和打擊犯罪等諸多方面可實現兼顧和平衡(封思賢和丁佳,2019;Tyler M,2013;Peterson K,2018)。但同時也需意識到,央行數字貨幣(CBDC)也有風險,或許會對現行金融與貨幣體系帶來不可預知的沖擊,如央行數字貨幣可能會造成大規模存款搬家,引發狹義銀行效應(Broadbent B,2016);也可能會降低證券和基金等其他金融機構與銀行爭奪資金來源的門檻,從而加劇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發展的不平衡,擠壓中小銀行生存空間,導致銀行經營收益減少(Berentsen A,2018)。因此,在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在設計原則、制度規則等方面不斷完善與提升,加強預期管理,優化資源配置,使貨幣政策更加精準有效,盡量減小狹義銀行效應,避免CBDC對現行金融體系造成劇烈沖擊(Kumhof M,2018)。
中國數字人民幣(e-CNY)概括來說,即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具有與人民幣現金完全一樣的功能和屬性、可以作為紙鈔的數字化代替、主要應用于小額零售場景的貨幣(伍文和王麗婭,2021)。中國自2014年開始推行數字人民幣,目前在國際中位于中上游,領先大多數國家。構建以區塊鏈為基礎技術支持的跨境數字人民幣發行與流通平臺,既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世界主權數字貨幣體系構建和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戰略措施(保建云,2020)。目前,數字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已具備技術條件,但尚未規模化運行,重要原因在于跨境支付牽涉到貨幣主權、匯兌制度安排、外匯管理政策與監管合規要求等諸多復雜問題,仍需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才能共同解決其中困難(沈偉和靳思遠,2022)。
2020年8月,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標志著海南省正式成為全省試點數字人民幣的地區。2021年1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十四五”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推廣數字人民幣試點,增設外幣與人民幣結售兌換服務點”。客觀來看,海南省本身擁有自由貿易港、國際旅游島等多重身份,非常適合發展跨境支付與免稅消費等和數字人民幣相關的業務。海南自貿港加快數字人民幣跨境服務對促進與東南亞國家貿易交流合作、吸引海外華商投資合作、加快跨境資金自由流動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海南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政策優勢與區位優勢,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和華人華僑間推進數字人民幣的跨境使用,這將有助于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伍文和王麗婭,2021)。本文從國際與國內兩大視角分析央行數字貨幣跨境使用的情況,并對海南自貿港發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現狀、優勢以及發展障礙進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議,對促進海南自貿港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具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國際央行數字貨幣發展概況及跨境應用
(一)國際央行數字貨幣發展概況
隨著2009年比特幣的推出,全球央行開始注意到數字貨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2019年6月,Facebook發布虛擬數字貨幣Libra項目白皮書,各國央行對法定數字貨幣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加強。從2020年開始,積極投入到CBDC發行研究的國家和地區迅速增多,但大部分國家仍處于早期探索狀態,無論是CBDC的發行模式、技術手段亦或是應用場景等方面都還停留在研究階段。2022年以來,全球央行參與CBDC研究的比例基本穩定在相對高位,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于2023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截至2023年底,參與各類型央行數字貨幣工作的中央銀行比例進一步上升至94%,預計到 2030 年,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 24 家央行將會實現數字貨幣流通,側面驗證出各央行對CBDC發行的不確定性正在減少。截至2024年5月,全球共有135個國家或地區的央行通過各種方式積極探索、試點CBDC。由此可見,各國對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的進程由謹慎逐步轉為積極態度。本文對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進程進行了匯總整理(見表1)。
值得關注的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CBDC的研究甚至發行階段開始逐步以跨國合作形式開展,預計未來各國央行數字貨幣在推動試點或者正式發行時,其頂層策略、技術實現手段、發行模式等方面都極有可能逐漸趨同和相互協調。
(二)國際央行數字貨幣主要特征
第一,發行模式。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發行分為批發和零售兩種發行模式。批發型模式主要是指針對央行與金融機構及金融機構之間通過批發市場交易結算發行的數字貨幣。部分發達國家或地區如歐洲、新加坡考慮批發型發行模式,一般是基于跨國貿易、資本市場交易等場景應用,希望通過本國批發型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應用維護其貨幣地位。相反,零售型則可由公眾廣泛獲取,其發行主要面向企業和個人,應用于商品支付、公眾間轉款需求為主的零售場景,主要是考慮其普惠性。
第二,技術實現手段。當前數字貨幣的技術實現手段主要依賴于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兩種核心技術。絕大部分國家在公布的CBDC研究中基本采用以上兩種技術概念。同時,也存在部分國家在技術實現上并未明確其方案,如法國、美國的央行在數字貨幣開展計劃中鼓勵創新核心技術,并提出可由需求進一步確定實際技術方案選擇。
第三,主導機構。絕大部分國家央行數字貨幣項目均由本國央行作為主導機構,同時聯合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等社會資源共同開展實施。該種模式充分利用央行信用背書,有效發揮政府部門資源優勢同時結合社會機構的實踐經驗,能較好推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發行工作。但也有少部分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由一般性社會機構作為主導,如奧地利的數字貨幣是由該國最大的私人銀行集團奧地利中央合作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Billon進行合作推動,以及意大利的數字歐元項目則是由意大利銀行協會主導開展。
第四,運營體系。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采用雙層運營模式,即“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公眾”二元運營體系,二元運營結構通過商業銀行面向公眾間接發行數字貨幣,借助商業銀行原有的資源,一方面通過分散服務實現數字貨幣的普惠性,提高公眾支付體驗,另一方面保持原有貨幣的運營體系,避免央行在后續管理中陷入冗余的事務性工作,提升央行管理職能,但也存在少數國家選擇由央行直接面向公眾發行數字貨幣,如委內瑞拉試點推行的零售型數字貨幣,采用單層的一元體系,減少金融機構這一中間層級可以降低其發行成本。
(三)國際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模式
第一,多邊兼容模式。該模式要求各國統一遵守共同的交易準則及法律法規,在同一個國際政策下,各國的法律監管得以兼容,使跨境支付結算標準化、規范化,從而有效提升跨境結算效率。但該種模式的實現需要各國通力合作,現實中國際間的法律標準、各國的數字貨幣系統都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兼容、統一。
第二,系統相互連接模式。各國的清算系統通過共享的技術接口連接本國的數字貨幣系統,實現跨境支付結算。通過該技術接口實現各國數字貨幣系統相互連接可以降低各國需要協調、磨合的大量成本,有效保證了跨境貿易的支付結算效率。但同時受限于當前的互聯技術,共享接口的實現需要參與各國進行大規模的測試及試點,目前很難實現全面推廣。
第三,統一結算模式。該模式是指不考慮各國的法律政策,僅通過某一交易規則建立單一規則的技術系統從而實現跨國支付,在該系統里的各國央行遵循單一交易規則,使跨境支付結算更為高效,如mBridge項目中,各參與國合作構建一個多邊央行貨幣橋,任意兩國根據單一交易規則通過該貨幣橋完成點對點跨境支付交易。
(四)國際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應用實踐
目前國際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上的重要應用為多邊央行數字貨幣安排(multi-CBDC arrangements,m-CBDC)。m-CBDC作為各國批發型CBDC項目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合作,需要各參與國協調各自的市場機構,通過創建共享平臺為數字貨幣跨境應用提供實踐基礎。當前世界各國正逐步參與到各類m-CBDC項目合作中,其中包括由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牽頭,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和阿聯酋央行共同合作推進的m-Bridge項目、由澳大利亞央行、馬來西亞央行和瑞士央行合作推進的Dunbar項目、由法國央行和突尼斯央行合作推進的Prosperus項目、由法國央行和新加坡金管局合作推進的MAS項目等。本文針對兩個當前研究較為成熟的m-CBDC項目:m-Bridge項目與Dunbar項目進行案例分析。
1.案例一:mBridge項目
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由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泰國央行、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和阿聯酋央行聯合發起。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mBridge是一種地區間的批發型CBDC系統,目標是實現二十國集團(G20)跨境支付路線圖。mBridge中,各國央行與商業銀行通過兩層區塊鏈結算網絡實現不同貨幣和不同司法轄區間的無縫轉賬,而這一過程不需要中間賬戶參與。
以跨境貿易場景為例,假定甲國境內企業A1向乙國境內企業A2進口貨物并通過CBDC進行跨境付款,其主要流程如下:(1)甲國企業A1向甲國商業銀行發出支付指令;(2)甲國商業銀行接受跨境支付指令,向甲國央行申請注銷其CBDC,并兌換成等量的數字存托憑證以進入“走廊網絡”進行交易;(3)甲國銀行B1獲得對應的存托憑證DR-甲后,需要通過實時外匯交易機制將本國存托憑證兌換成乙國的存托憑證DR-乙;(4)進入走廊網絡中做市商報價環節,通過智能合約進行詢價后,乙國銀行X2提供DR-甲與DR-乙的最優外匯兌換價格;(5)完成交易與支付結算,乙國銀行X2與甲國銀行B1完成存托憑證兌換,甲國銀行B1獲得DR-乙后同一時間向走廊網絡中的乙國銀行B2支付貨款,完成存托憑證轉移;(6)走廊網絡中乙國銀行B2收到存托憑證DR-乙后,反向映射為乙國數字貨幣,同時注銷原有DR-乙。進入到乙國CBDC網絡,乙國銀行B2將CBDC轉移至企業數字賬戶,完成交易結算。支付流程見圖1。
對比現有的傳統跨境支付體系,mBridge項目通過制定單一交易規則,依托智能合約機制實現點對點外匯交易,不再需要通過境外清算系統及報文通信系統。通過“走廊網絡”的構建實現兩國跨境支付實時交易,可縮短交易鏈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跨境支付效率。
2.案例二:Dunbar項目
Dunbar項目通過減去央行作為中間機構的方式,允許參與的商業銀行持有他國的數字貨幣并可直接進行跨境支付。Dunbar項目的發起旨在促進使用不同貨幣的金融機構在同個共享平臺上直接進行跨境交易,有利于減少對中介機構的依賴,實現更快、更便宜和更安全的跨境支付。
以甲乙兩國跨境支付為例,其交易流程如下:(1)甲國商業銀行直接向乙國商業銀行發起支付指令;(2)甲乙兩國的保薦銀行對該筆跨境支付交易開展包括反洗錢、外匯管制等合規性方面的檢查后,作出批準或拒絕交易的安排;(3)獲得保薦銀行交易批準后,甲國商業銀行直接將乙國數字貨幣轉入其接受行賬戶,完成該筆跨境轉賬。該跨境轉賬的外匯交易部分主要通過自動化做市算法獲取實時最優的匯率報價來完成外匯兌換。支付流程見圖2。
通過Dunbar項目,參與的商業銀行可以直接持有其他國家的CBDC,無需在代理銀行開立賬戶即可獲得外幣,且能夠以他國的數字貨幣直接相互交易,通過減少對中介的依賴、簡化結算流程、合并通用流程以及使用智能合約的使用,實現更快、更便宜、更安全的跨境支付。
3.mBridge項目與Dunbar項目比較分析
場景應用方面:m-Bridge目前主要試點零售型業務場景的應用,涉及數字貿易結算、跨境代幣發行、跨境保險費用支付、跨境商業金融交易、低值聚合服務、供應鏈融資、跨境電子商務等11個基于零售場景的跨境支付測試及試點。參與Dunbar項目開發的國家當前開放性較高,受管制約束少,因此可試點在批發型資金業務場景中。
運行邏輯方面:m-Bridge項目通過構建“走廊網絡”完成點對點跨境支付,在整個支付鏈條中不直接持有其他國家數字貨幣,而是在“走廊網絡”中完成數字貨幣和數字憑證間的兌換及交易。相較于Dunbar項目可直接持有他國的央行數字貨幣的運行機制,m-Bridge項目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維護本國貨幣主權,降低貨幣替代帶來的金融風險。
支付驗證模式:m-Bridge項目采用智能合約進行分布式驗證,同時由央行進行批準后兌換成數字存托憑證才能允許交易,而Dunbar項目采用“保薦銀行+智能合約”的驗證方式,需要由保薦銀行對交易批準后才能進行交易結算。Dunbar項目將交易審批權限下放至高階商業銀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央銀行的強控制,更為市場化。
當前研究成果:m-Bridge項目目前處于測試試點階段,已完成四種法定數字貨幣的跨境交易測試。Dunbar項目的設計流程主要圍繞CBDC跨境結算的高級功能需求和設計展開,但目前由于Dunbar項目的主要參與國暫未發行本國法定數字貨幣,架構并未經過實際交易監測,因此仍處于頂層設計階段,較為理論化。
(五)央行數字貨幣跨境支付的優勢
法定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方面的應用有利于提高跨境支付效率、打破現有跨境支付壟斷以及塑造公平良好的跨境交易生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央行數字貨幣可以實現交易用戶之間的點對點直接支付,通過縮短交易鏈條降低跨境支付交易成本,提升跨境支付全球鏈條的運轉效率,實現跨境支付便利化發展。二是法定數字貨幣以國家信用作為背書,通過適當的去中心化方式改變當前跨境支付體系存在的權利失衡狀態,顛覆美元于跨境支付體系中的霸權地位,打破SWIFT和CHIPS的壟斷地位以及跨境支付體系對美元的依賴,實現跨境支付貨幣多元化。
(六)央行數字貨幣參與跨境支付面臨的挑戰
當前國際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上的應用仍處于研發試點階段,跨境使用法定數字貨幣仍面臨一定的挑戰,這需要各國從自身經濟、政治基本面考慮制定出適合自身的應對方案。
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參與跨境支付可能會出現貨幣替代導致宏觀金融風險。一些國家可能兌換并存儲他國的數字貨幣替代本國貨幣,疊加數字貨幣自身的便利性,反而促使貨幣替代規模過大,從而損害本國貨幣主權導致本國貨幣政策難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為了規避出現貨幣替代的過度發生,在跨境支付使用中各國應該更明確數字貨幣的支付定位,通過限制非本國公民大量持有、對規模較大的貨幣資金流動加強監測等手段來減少此類風險。另一方面,央行數字貨幣參與跨境支付或為洗錢、非法融資等非法活動創造可乘之機,帶來反洗錢風險、跨境隱私權保護、地緣政治博弈等新挑戰。通過數字貨幣在跨境應用中的頂層制度設計及相應技術手段有效化解國際反洗錢風險、地緣差異、政治博弈等問題也是央行數字貨幣參與跨境支付需要解決和關注的首要問題。
三、數字人民幣發展概述及跨境應用
(一)數字人民幣發展歷程
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從立項到試點歷經三個主要階段:一是立項設計階段,具體為2014年至2015年我國成立了數字人民幣研究組開始方案的設計研究。二是研發及測試階段,即2016年我國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正式進入數字人民幣項目的研發及測試環節,這一階段我國數字人民幣頂層制度設計逐步完善,同時數字人民幣的運營架構也正式確定。三是試點應用階段,2020年我國基本完成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工作,開始在國內選擇部分地區開始試點安排。隨著試點城市的逐步擴大,數字人民幣的發展從單純的場景和用戶拓展轉入到制度建設層面,目前整體發展程度在國際位于中上水平。
(二)數字人民幣主要特征
第一,采用雙層運營模式。上層主體為央行與商業銀行,下層主體為商業銀行與公眾用戶。貨幣不是直接向公眾發行,而是以央行向商業銀行、電信公司及移動支付等機構進行授權的方式發行。商業銀行根據100%準備金制度向央行兌換數字人民幣,再面向公眾發放,同時提供相關數字貨幣服務。此模式的優勢在于通過商業銀行直接面向公眾,一方面提升數字人民幣服務體驗,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央行陷入冗雜事務中,更好地強化央行的中心管理職能,發揮其貨幣政策調控的核心作用。
第二,貨幣定位為流通中的現金。從資產負債表來看,數字人民幣替代的是部分現金,屬于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的范疇,是央行的直接負債。傳統硬幣和紙幣存在較高的印制、運輸和儲藏成本,并且便捷性不足,還存在洗錢、恐怖融資等違法犯罪行為的風險。因此數字人民幣主要定位為流通中的現金(M0),強化其支付屬性。
第三,無限法償性。由于數字人民幣主要功能是移動支付,對于消費者而言與移動支付區別不大,主要差異在于其法償性。數字人民幣由國家信用做擔保,與現金的法律效力等同,其作為一種法定貨幣,使民眾更容易接受并使用。央行基于國家信用背書可穩定貨幣流通,保障貨幣安全。
第四,可控匿名性。數字人民幣的可控匿名性介于現金與電子貨幣之間,遵循“小額匿名、大額依法可溯”原則。數字人民幣利用加密技術手段能夠實現對全部交易信息的存儲與分析,同時對于小額支付保持匿名,符合日常小額現金支付的習慣。
第五,不計付利息。為了弱化其價值儲藏功能,數字人民幣當前僅用于小額、高頻的零售支付場景,公眾可根據支付需要進行充值兌換,余額不計息。
第六,支持雙離線直接支付交易。數字人民幣徹底擺脫了網絡對移動支付行為的約束,交易雙方不通過互聯網也可以實現數字人民幣的離線支付交易,只要交易雙方手機上安裝了數字貨幣錢包,兩個手機“碰一碰”即能完成交易。
(三)數字人民幣發展現狀
第一,數字人民幣試點地區由點及面逐步擴展。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的消息,2019年我國選擇深圳、蘇州、雄安、成都以及2022北京冬奧會場景(4+1)率先開展第一批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自此以后,數字人民幣試點覆蓋地區持續增多。2020年11月,我國新增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作為第二批試點地區,形成了“10+1”的試點格局。2022年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工作座談會,要求在原有試點地區基礎上增加天津、重慶、廣州、福州、廈門、浙江省承辦亞運會的6個城市(杭州、寧波、溫州、湖州、紹興、金華)作為數字人民幣的第三批試點地區,北京市和河北省張家口市在2022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場景試點結束后轉為試點地區。隨后,我國又進一步將廣東省、江蘇省、河北省、四川省(第一批擴大至全省)、濟南、南寧、防城港和昆明、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納入第四批試點地區。截至2024年5月底,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已擴展至全國17個省級行政區的26個試點地區,試點范圍基本涵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東北、西北等不同地區。
第二,交易規模穩步增長。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開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數字人民幣交易額達1.8萬億元,流通的數字人民幣達165億元,數字人民幣交易總量達9.5億筆,開通錢包1.2億個。截至2024年5月末,數字人民幣累計交易金額達6.6萬億元,相較于2023年交易金額同比增長7.3倍。
第三,數字人民幣應用范圍擴展明顯。近年來,數字人民幣已從小額高頻的C2B商業零售支付,逐步滲透至企業資金流轉、政務及民生服務等領域,此外,各方機構基于數字人民幣“支付即結算”“可編程性”等特性在跨境支付及結算、金融貸款服務、智能合約等領域也持續探索應用,自2023年以來數字人民幣在各個細分支付領域中的落地場景日益豐富。
(四)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探索
第一,開放境外用戶對數字人民幣產品使用。近年來,我國致力于加強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場景的應用,如短期來華的境外旅客無須通過境內外銀行作為中介可直接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進行轉賬支付。在2022年冬奧會期間,我國對境外公民大力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落地零售場景約40萬個,覆蓋衣食住行、醫療、通信、娛樂等眾多方面。據統計,冬奧會期間開立數字人民幣對公、對私錢包700余萬個,試點工作成效顯著。
第二,逐步擴大跨境試點地區。香港為當前e-CNY跨境支付的主要試點地區。2020年12月,e-CNY在香港進行第一階段技術測試,已實現e-CNY錢包充值、消費和轉賬的基本功能。目前,e-CNY在內地-香港的互通應用尚處于小范圍測試階段,下一步的重心是擴大使用規模,逐步應用到跨境旅游消費和B2C跨境電商消費場景。同時,我國還計劃充分借助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發展優勢,在海南全島開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不僅如此,中國人民銀行于2023年12月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合作開展跨境數字人民幣試點,將允許兩地游客在兩地購物時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
第三,積極參與用于多邊CBDC跨境支付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項目。在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牽頭下,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共同發起了mBridge跨境支付項目。中國六大國有銀行參與該項目跨境測試工作,該項目覆蓋數字貿易結算等11個跨境支付場景。2022年8月15日至9月23日,該項目組織20家境內外商業銀行基于真實跨境交易場景完成全球首例試點測試,累計完成跨境支付和外匯同步交收164筆,結算金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5億元,其中數字人民幣交易筆數占比46.6%,結算金額占比15.5%。
四、海南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優勢分析與發展挑戰
(一)海南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情況
第一,海南推進數字人民幣應用積累了較豐富的業務經驗。海南省已在免稅消費、校園應用、旅游景區、商業商圈等場景實現數字人民幣常態化交易,也正大力拓展就醫、財政、稅務等公共領域的應用。整體來看,海南數字人民幣的發展為海南省推動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積累了一定的業務經驗,有利于積極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工作。
第二,海南省逐步推動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應用已取得一定成果。2021年5月,海南跨境進口電商企業使用數字人民幣完成支付,海南首次跨境進口電商支付場景成功落地。2022年10月,省內銀行機構作為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首批試點行,完成了中國香港、阿聯酋兩地試點工作,確保了自貿港首筆試點業務成功實施,也為海南后續全面開啟數字貨幣橋跨境支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同時,海南省逐步完善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發展規劃及機制配套,已出臺的《海南省金融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強調要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打造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提升海南自由貿易港跨境支付效率。
(二)海南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優勢分析
第一,特殊的政策優勢,海南自貿港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為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應用提供較強的機制配套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要構建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為海南自貿港實現跨境資金自由便利流動提供基礎條件,2019年海南自由貿易賬戶體系(FT賬戶)正式上線運行。2024年4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業務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資金劃轉遵循 “一線放開、二線按照跨境管理、同名賬戶跨二線有限滲透”原則,能為海南自由貿易港與境外實現跨境資金自由便利流動提供基礎條件。2024年5月,海南自貿港首批十家銀行于正式上線運行EF賬戶,標志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向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的目標邁出了關鍵一步,進一步服務高水平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海南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正在不斷完善,能為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應用提供較強的機制配套支持,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可適度合理嵌入相關的自由貿易場景之中。
第二,獨特的區位優勢,海南自貿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與東盟等地區的合作發展能為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提供良好支持。海南是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橋頭堡”以及“環南海經濟圈”的核心地區之一。2013年至2023年9月底,海南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累計進出口6097.6億元,占同期海南外貿進出口值的50.4%①。2024年上半年,海南對東盟貨物貿易進出口額246.8億元,同比增長49.2%,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東盟已經成為海南第一大貿易伙伴②。海南與東盟國家簽署了多項農業科技項目,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整體來看,海南自貿港與東盟地區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發展能為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建立起良好的基礎與支持。
第三,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能為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提供強大支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是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雙方在區位優勢、功能和建設路徑方面能實現優勢互補,有天然的合作優勢和基礎,在之前推出CEPA時,海南省政府就與粵港澳三地正式建立“3+1”經濟合作關系。海南自貿港以“兩個總部基地”建設為抓手,以做好自貿港政策制度與RCEP的疊加,未來面向東盟的政策將更為開放,使海南自貿港在中國與東盟的市場聯通、產業融合、規則銜接、要素配置中發揮樞紐作用。粵港澳大灣區能夠依托珠三角良好的產業基礎,以及港澳在金融、貿易等領域的國際影響力,而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又能夠促進海南自由貿易的發展廣度及深度,為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提供強大支持。
第四,人民幣國際化穩慎扎實推進,較好的國際信用基礎及央行貨幣合作為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提供了較好的基礎。首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不斷增長,根據中國銀行發布的2024年度《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2023年度中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同比強勁增長24.1%,規模突破52.3萬億元,人民幣結算盤子逐步擴大①。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顯示,2024年6月,在基于金額統計的全球支付貨幣排名中,人民幣占比4.61%,連續第8個月位居全球第四支付貨幣地位②。其次,中國持續深化與世界各國央行或其他貨幣當局的貨幣合作,離岸人民幣市場交易更為活躍。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常備互換協議,并先后在老撾、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巴西新設人民幣清算行,加強內地與中國香港的金融合作,境外人民幣清算網絡持續優化。截至2022年末,主要離岸市場人民幣存款余額約1.5萬億元,重回歷史高位。整體來看,人民幣在國際社會中的使用頻率及結算量穩步增長,人民幣具有較好的國際信用基礎,有助于后續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使用。
(三)海南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挑戰
第一,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金融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首先,我國現階段還未設計出關于數字人民幣的獨立全球支付結算系統,系統設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技術成本;其次,在提供數字人民幣交易接口的境外機構有限;最后,相關的接入標準與規則方面有待進一步優化,目前境外機構的參與深度及廣度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技術應用支撐有待強化。目前央行數字貨幣的設計,各國主要針對的是滿足國內交易需求,如果進行跨境交易,交易數字貨幣時并不具有相同的操作模式與設計,一旦觸發國際間數字貨幣的相互交易可能造成互操性障礙,需要加強支付技術應用的支撐。
第三,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應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框架有待健全。目前數字人民幣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和監管政策有待優化完善,尤其是數字人民幣的法律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明確,以盡量規避后續可能存在的法律糾紛。
第四,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相關的金融風險防范水平有待提高。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涉及的業務創新有可能引發部分套利和投機行為,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風險的跨境滲透,在推進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同時,也需警惕相關風險,在發行和流通過程中加強對金融風險的動態預警和應急處置,維護金融體系安全穩定。
第五,美國高度壟斷的跨境支付體系對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的發展形成一定掣肘。目前國際跨境支付和結算主要通過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和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同業支付系統)完成,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國際跨境支付體系由美國主導或高度壟斷,因貿易沖突或意識形態等多種原因,美國曾將部分國家的銀行剔除出SWIFT系統從而限制部分國家進行跨境結算等,目前全球高度壟斷的跨境支付體系對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的發展形成一定掣肘。
五、海南自貿港推動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政策建議
(一)推動完善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數字人民幣技術跨境應用創新升級
推廣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依賴于金融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基礎。一是要推動建立數字人民幣全球結算清算機制,逐步搭建完善全球統一支付交易網絡,節省跨境結算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持續推進清算渠道基礎設施建設,適度放開、逐步引入合格境外機構作為 CIPS直接參與者。二是要有效利用現有公共和私有的支付基礎設施,拓展數字人民幣海外網絡,提升海外用戶對于數字人民幣的國際接受度。三是要升級迭代數字技術,讓不同的央行數字貨幣之間彼此實現兼容性,實現不同系統的對接、互通,包容不同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放到具有互操作性的框架中。
(二)海南自貿港對內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充分發揮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用,擴大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合作
海南省推廣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應用,要立足于現有的自貿港自由便利政策,并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等跨境交易活躍的區域合作。一是推動進出口貿易應用場景建設,有序引導金融機構運用數字人民幣提供貿易結算服務,逐步提升跨境數字人民幣結算占比。二是在海南境內加快推廣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動銀行機構增設外幣與人民幣兌換服務點,統籌省內商戶逐步增加數字人民幣的支付場景。三是穩步推進數字人民幣系統與香港“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對接,逐步豐富數字人民幣錢包功能和支付場景。四是充分結合自貿港現有金融政策及實踐經驗,在支付、理財、保險、證券、投資等領域逐步拓展數字人民幣的跨境應用,總結推廣自貿港首筆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試點成功經驗,逐步加大后續的試點范圍。五是加強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借助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境外國家及地區擁有的龐大用戶群體,進一步拓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場景。
(三)海南自貿港對外以區域合作為重要支撐,由“點”到“面”擴大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合作
海南自貿港建設可以依托我國國際經貿資源,從東盟等周邊國家開始逐步拓展數字人民幣國際合作。一是對外加強與東盟等地區的國際試點合作,從有政策合作的國家先進行局部合作,由局部合作的成功帶動其他各國的合作,如在東盟雙邊合作上,為海南與東盟雙邊投資和貿易提供充足的數字人民幣流動性支持,擴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推動海南與東盟合作項目在大宗商品訂購合同、工程結算、貸款投放、匯兌、機構間清算等場景中優先使用數字人民幣。二是依托“一帶一路”擴大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充分利用亞投行、絲路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等融資安排,推動海南在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的場景。三是立足于中國加入RCEP后的主要貿易合作關系,通過真實的貿易數據和案例,分析與各成員國間的經貿往來及分工協作的變化,幫助更多省內企業了解和把握RCEP區域市場及核心市場機遇,依托貿易合作關系,并運用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等平臺,擴大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范圍。
(四)守住風險底線,進行全面監管,有效防范數字人民幣可能引發的套利投機等跨境流通風險。
一是防范數字人民幣跨境交易可能引發的套利投機等跨境流通風險,逐步優化完善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數字人民幣流通環節的日常監測和動態分析,緊盯人民幣跨境資金異常流動情況。二是逐步推動國際合作,完善全球數字貨幣治理體系,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尋求并擴大發展空間,這需要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央行之間加強合作,共同構建完善全球數字貨幣治理體系。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朱雋.新形勢下的人民幣國際化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21.
[2]Stiglitz J E.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in an Electronic Credit /Financial System[J].NBER Working Paper,2017(23032):1-31.
[3]封思賢,丁佳.加密數字貨幣交易中的洗錢風險: 來源、證據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9(7):75-85.
[4]Tyler M.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Digital Currenc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2013.
[5]Peterson K.Impact of Digital Finance on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Stability[J].Borsa Istanbul Review,2018,18(4):329-340.
[6]Broadbent B.Central Banks and Digital Currencies[EB/OL].[2024-06-01].http: //www. bankofengland. co. uk /publications/pages/speeches/2016 /886. aspx,2016.
[7]Berentsen A,Schar,F.The Case for Central Bank Electronic Money and the Non-Case for Central Bank Cryptocurrencies[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2018:97-106.
[8]Kumhof M,Noone 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Design Principles and Balance Sheet Implication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8.
[9]伍文,王麗婭.海南自由貿易港視域下數字化人民幣試點的框架構想與對策建議[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22(3):1-8.
[10]保建云.主權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兼論數字人民幣發行、流通及國際化[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2):24-35.
[11]沈偉,靳思遠.信用貨幣制度、數字人民幣和人民幣國際化——從“數字錢包”到“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J].上海經濟研究,2022(6):78-93.
作者簡介:李" " 勇(1972-),男,黑龍江克山人;萬一覽(1985-),男,海南陵水人;李曉琳(1993-),女,海南萬寧人;劉" " 姣(1991-),女,湖北荊州人;趙" " 倩(1992-),女,貴州貴陽人;以上作者均供職于海南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①陳佳駿,陳暄和.美國央行數字貨幣發展現狀及前景[EB/OL].[2024-06-03].https://mp.weixin.qq.com/s/ffTgdFphKBDbEWJxbOeqzw.
①資料來源: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外貿超6000億元[EB/OL].[2024-06-01].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5309/202310/3e1e3f02a67943c4951c56a492950f46.shtml.
②資料來源:中新網.海南上半年對東盟外貿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EB/OL].[2024-07-16].https://www.hi.chinanews.com.cn/hnnew/2024-07-16/707540.html.
①資料來源: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EB/OL].[2024-06-06].https://pic.bankofchina.com/bocappd/rareport/202406/P020240606578399779075.pdf.
②資料來源:新浪財經.6月占比4.61%!SWIFT:人民幣全球支付占比顯著上升,連續8個月位居全球第四[EB/OL].[2024-07-30].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07-30/doc-incfwpwh82616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