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杰拉德·邁克爾森和斯蒂芬·邁克爾森是美國的兩位營銷專家,他們對《孫子兵法》很有研究,合寫過幾部關于《孫子兵法》的專著。他們講過一段很精彩的話:“孫子最基本的哲學信條是,如果你能夠仔細規劃好你的戰略,那么你就能夠獲勝。而且,如果你能夠擁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戰略,你甚至可以不戰而勝。這種東方的側重于用戰略智慧來擊垮對手的戰略思想與西方大不相同,后者強調通過行動(比如說發動大的戰役)來取得勝利。”我們把這段話中的三個關鍵詞找出來,《孫子兵法》到底講什么,也就基本了解了。
先看第一句:“孫子最基本的哲學信條是,如果你能夠仔細規劃好你的戰略,那么你就能夠獲勝。”這句話的關鍵詞是什么?戰略。
《孫子兵法》不是講戰術的書,不是講操作的書。它不是給班長或者士兵寫的,而是給國君、將帥寫的,也就是給戰爭中的決策者寫的。它從戰略的高度揭示了戰爭取勝的基本原理,是一部關于戰略的經典著作。我們今天讀《孫子兵法》,就是要學會戰略性思考。
無論對于組織還是個人,戰略性的錯誤向來都是最致命的錯誤。如果你的戰略本身就是錯誤的,你的戰術和執行能力再強,也是南轅北轍,無法挽回戰略失誤所帶來的損失。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遭遇失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他們只關注戰術細節,卻忽略了戰略全局。雖然打贏了所有的戰斗,但是輸掉了整場戰爭。
我們平時都很忙,經常會陷入事務性的工作中,忙于應對各種各樣的事務。從這些事務性工作中跳出來,培養戰略性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對于想主導自己命運和競爭結局的競爭者來說,至關重要。
再看第二句話:“而且,如果你能夠擁有一個真正偉大的戰略,你甚至可以不戰而勝。”這句話中最核心的關鍵詞應該是哪個?不戰而勝。
將軍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打勝仗。但是在孫子看來,真正優秀的將軍,不是簡單地追求贏,而是爭取不用打就能贏。
孫子跳出了戰爭去看戰爭,超越了戰爭去看戰爭。同樣,競爭者也要跳出競爭去看競爭,超越競爭去看競爭。以今天的思維來看,孫子已經有了成本和收益的意識:不僅僅追求勝利,還要追求完美的勝利。要學會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勝利。《孫子兵法》為什么在西方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原因之一就在這里。
西方主流軍事文化之中,很少有“不戰而勝”的理念。從古希臘、古羅馬,一直到中世紀和近現代,西方的主流軍事文化中,歌頌的是戰爭,崇尚的是勝利、對抗與征服。
在古羅馬,要想做一名執政官,你首先必須在戰場上證明自己的價值。古羅馬將軍最榮耀的時刻,就是打敗了自己的對手,俘虜了他們的統帥,率領大軍回到羅馬城舉行凱旋式。這是古羅馬將軍唯一可以帶領軍隊進入羅馬城的機會。
但是這種歌頌武力,崇尚勝利,通過戰爭取勝來壓倒對手、征服對手的戰略思維模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達到了頂點之后,也走到了盡頭。在這期間,西方人開始反思西方傳統戰略思維模式的局限,并發現了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古老東方戰略智慧的價值。英國戰略家利德爾比較了孫子與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并用孫子式的語言非常肯定地說:“最完美的戰略,就是那種不必經過激烈的戰斗也能達成目標的戰略——所謂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二戰結束前,核武器出現,人類進入核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大國之間再想通過戰爭的方式來壓倒和征服對手,已經基本不可能。今天的核武器可以毀掉地球無數次。核戰爭注定會是沒有贏家的戰爭。
在這種情況下,二戰之后西方基于傳統戰略思維制定的核戰略,無論是“大規模報復”戰略,還是“確保相互摧毀”戰略,都沒有辦法走出相互毀滅、兩敗俱傷的死局。用西方人自己的話說,西方的戰略思維和以此為基礎的戰略體系,正面臨著嚴重的“崩潰性危機”。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也發現了孫子思想的價值。在精通孫子理念的日本京都產業大學教授三好修的幫助下,美國學者提出了“孫子的核戰略”理論,其核心就是,今天最好的戰略,不是通過戰爭的手段去取勝,而是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應該用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東方戰略智慧,來解決西方所遇到的戰略難題。
這給美國指明了一條擺脫戰略困境的出路。“不戰而勝”由此成為美國制定對蘇戰略的核心理念。所謂的“冷戰”,就是通過非軍事、非戰爭的手段,來贏得與蘇聯的對抗。美國也因此而成為冷戰勝利最大的受益者。尼克松還專門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1999,不戰而勝》,直接用了孫子的理念。
最后看第三句話:“這種東方的側重于用戰略智慧來擊垮對手的戰略思想與西方大不相同,后者強調通過行動(比如說發動大的戰役)來取得勝利。”這句話中最關鍵的一個詞是哪個呢?智慧。
孫子強調,不是靠簡單的實力對抗、資源消耗,不是靠硬拼,而是靠智慧取勝。其實,這也是中國人的戰略思維與西方人的戰略思維最大的不同。中國人的戰略思維,概括地說,就是四個字:以智克力。通過智慧來戰勝對手的蠻力,讓對手的力量優勢發揮不出來。
西方人強調以什么“克力”呢?“以力克力”,即強調實力之間的對抗。在對抗的過程中,西方人的取勝思維基本是這樣的:你強,我要比你更強。中國人的取勝思維呢?你強,我讓你強不起來。
諸葛亮是一種什么樣的象征?智慧的象征。諸葛亮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可以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
同樣,在西方,或者我們再縮小一下范圍,在美軍中最經典的軍人形象,你馬上會想到誰?很多人會想到巴頓將軍。巴頓將軍是一種什么樣的象征?勇武的象征、征服的象征、力量的象征。
諸葛亮也需要實力,所以他需要關羽、張飛。巴頓將軍也絕非有勇無謀之徒,也有極好的戰略素養。但是我們看得出,中美戰略思維的重心不同,這是非常明顯的。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環境之中,你得知道中國人的競爭思維和取勝之道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們用一個等式來總結的話,那就是“取勝=實力×戰略”。實力是客觀因素,你和對手之間的實力對比在短期內很難有大的變化。戰略是主觀因素,你可以在戰略思維方面遠遠超出你的對手。
戰略是實力的放大器,它可以放大你取勝的概率。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如果劍不如人,劍法就要勝于人。
(摘自《善戰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