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僅是在朝鮮半島上發生的軍事斗爭,也是剛剛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登上國際舞臺的一次政治斗爭和外交斗爭。其中,在1951年1月拒絕所謂“聯合國三人小組提案”就是一次復雜的政治外交斗爭。這對剛剛登上國際外交舞臺的新中國來說,是一次成功的亮相和勝利。
由“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1950年12月14日,美國與英國磋商后,操縱聯合國通過了成立所謂“朝鮮停戰三人委員會”的決議。此“三人委員會”也稱“三人小組”,由時任第五屆聯大主席安迪讓、印度代表勞氏和加拿大代表皮爾遜組成)起草的“原則聲明”,美國人稱其為“五項原則”,而中國稱作“五步方案”,即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達成朝鮮停火和和平解決遠東問題的五步方案:
一、立即安排朝鮮停火。
二、一旦停火實現,即應加以利用,以便考慮恢復和平所應采取的進一步步驟。
三、為實現聯合國大會1950年10月7日通過的關于建立統一的、獨立和民主的朝鮮政府的決議,一切非朝鮮的軍隊將分階段撤出朝鮮,并依照聯合國的原則訂立適當措施,使朝鮮人民能對其未來政府表達自由意愿。
四、在完成第三步之前,依照聯合國原則訂立適當措施,以管理朝鮮和維持其和平安全。
五、一旦獲致停火協議,將由聯合國大會設立一個包括美國、英國、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國代表在內的適當機構,尋求解決遠東問題,其中包括臺灣問題和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
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有利于美國、為美國服務的“方案”。
此時,朝鮮戰爭已經打了半年多。在美軍入侵朝鮮時,聯合國不僅沒有“停火方案”,還支持和批準了美軍入侵朝鮮;在所謂“聯合國軍”進入朝鮮時,聯合國也沒有“停火方案”。相反,在10月7日聯合國大會上還作出決議,授權“聯合國軍”進入北方,“統一朝鮮”。當“聯合國軍”打到了鴨綠江邊,美軍機越境轟炸中國邊民,聯合國也沒有“停火方案”,直到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首戰告捷并乘勝追擊,又取得第二次、第三次戰役的勝利,在美軍節節敗退的時候,提出這樣一個以“先停火”為首要條件的“停火方案”。這樣的傾向性和目的性是很明顯的。這個“方案”正在醞釀時,斯大林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其實是美國的探路人。”當時中蘇領導人不約而同地這樣看,這不能說是“誤判”。
這個“停火方案”,雖然里面的一些內容是中國政府當時的訴求,但其實是個“畫餅”。其問題的本質和要害在于“先停火,后談判”。中國領導人十分清醒,按當時情況和對美國政府的一向作為的清醒認識,如果按此方案“先停火”,那么所謂“后談判”的結局將是最終破裂而繼續開戰。這等于給當時已經處于不利狀態的美軍以重整旗鼓的喘息時間和機會。
正是基于對上述情況的慎重考量,周恩來于1951年1月17日,對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13日關于朝鮮問題決議通知作出如下答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歷來主張,現在仍然主張:朝鮮戰事應該經過有關各國以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為和平調處朝鮮問題的基礎的談判,求得迅速結束;美國武裝力量必須退出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必須取得聯合國的合法地位。……但必須指出:先停戰后談判的原則,只便利于美國維持侵略和擴張侵略,決不能導致真正和平,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不能予以同意。
甲、在同意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的基礎上舉行有關各國的談判,以迅速結束朝鮮戰爭;乙、談判內容必須包括美國武裝力量從臺灣及臺灣海峽撤退和遠東有關問題;丙、舉行談判的國家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英國、美國、法國、印度和埃及七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即從舉行七國會議起予以確定;丁、七國會議的地點,應選在中國。……上述提議,如獲得聯合國及有關國家同意,我們認為及早舉行談判,對于迅速結束朝鮮戰爭及和平解決亞洲問題是有益的。
仔細比較一下,聯合國的方案與周恩來的答復中雖然有許多共同點,經過磋商似乎可達成某種協議,但事實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是“先談判”還是“先停火”,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立場。我們這樣的聲明,只是外交斗爭中的策略。
周恩來的澄清信函在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宣讀后“引起轟動”,但是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奧斯汀貶低中國答復的價值,說周恩來的信函“只不過是張官方明信片”。一些國家希望中國政府澄清答復中的“含糊之處”,以進一步確立中國立場。美國政府則“堅決反對任何尋求澄清中國復文的行動”,相反,要求聯合國立即行動起來指責中國,并于周恩來信函發出僅兩天后,即1月24日,糾集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巴拉圭等拉美國家發起“譴責中國侵略提案”。同時,美國以退出集體安全體制、減少美援為條件,威脅加拿大等國迫使其支持美國。
聯合國不僅拒絕了中國的合理建議,而且于2月1日通過誣蔑中國為“侵略者”的決議案。對此,周恩來嚴加駁斥,發表嚴正聲明:“美國政府及其幫兇們是要戰爭不要和平的,而且堵塞了和平解決的途徑。”他還指出:“聯合國大會竟通過美國這一提案,是非法的、誹謗的、無效的,中國人民堅決表示反對!”
中國拒絕“先停火,后談判”,根本的判斷是“先停火,后談判”只不過是騙人的“畫餅”。對美國政府玩弄“先停火,后談判,以爭取時間準備再戰”的伎倆,毛澤東早已料到,并提出了對策。他在1950年12月3日會見金日成時就提出:“敵人有可能要求停戰,我們認為必須敵人承認撤出朝鮮,而首先撤至三八線以南,才能談判停戰。最好我們不僅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漢城,主要是消滅敵人,首先是全殲偽軍,對促進美帝撤兵會更有力量。”
12月13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報中強調:“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于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早在取得第二次戰役勝利、準備第三次戰役時,毛澤東同彭德懷對朝鮮未來戰局就作出了冷靜的分析。
12月19日,彭德懷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據我看,朝鮮戰爭仍是相當長期的、艱苦的。敵人由進攻轉入防御,戰線縮短,兵力集中,正面狹小,自然加強了縱深,對聯合兵種作戰有利。從政治上看,敵人馬上放棄朝鮮,對帝國主義陣營來說,是很不利的。英、法也不要求美國這樣做。如再被消滅兩三個師,可能退守幾個橋頭陣地(釜山、仁川、群山),也不會馬上全部撤出朝鮮。我軍目前仍應采取穩進。”
毛澤東于12月21日回電說:“你對敵情估計是正確的。必須作長期打算。”1950年12月26日,毛澤東在給彭德懷的電報中估計:“戰爭仍然要作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后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斗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
1950年12月16日,杜魯門下達了全國動員令,擴軍百萬。這顯然是不甘心在朝鮮的失敗。當時在朝鮮的美軍總兵力達34萬,而一線兵力達5個軍13個師另3個旅,共20余萬人。提出“停火方案”時,軍隊并無多大損失。美軍如果不同志愿軍再較量,是不會同中國“和談”的。本來從1951年1月8日始,志愿軍結束了第三次戰役,部隊開始后撤,雙方部隊脫離接觸。但從1月15日起,經過初步整頓并恢復元氣的美軍就在進行試探性進攻。1月25日,李奇微發起的全面進攻——“霹靂行動”拉開戰幕。
(摘自 “黨史博覽”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