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我寫過一篇《企業(yè)興衰的20條簡易判別法》,包括“企業(yè)領導人的辦公室面積,與企業(yè)興衰成反比”“讀書多少,與企業(yè)興衰成正比”“對員工人格的尊重程度,與企業(yè)興衰成正比”等,我發(fā)現,生活和行為有度、有序、不過分的人,能走得更遠。
前幾天,聽著名管理學者、原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yè)教授講“一把手的數字化領導力”。他認為“讀書多少,與企業(yè)興衰成正比”這一條最重要。
他分享了親自調研的三一重工的數字化轉型案例,當時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wěn)根每天下班后,1小時運動,1小時加班,1.5小時學習,凡是看了好的文章、好的書籍就讓高管團隊一同學習,學習完每個人要寫300~500字心得,寫數字化日記。
為防止高管讓秘書寫心得,他要求高管必須脫稿發(fā)言,并進行排名。每周的高管午餐會,30個高管要回顧當前數字化轉型項目的問題,周六擴大到80多個高管,月例會讓更多的人參加。如果不是一把手親自帶頭,要打破路徑依賴是很難的。
一位金融機構負責人也提到,企業(yè)一把手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對待家庭,可能是比財務報表更重要的依據。他們已開始探索,對企業(yè)實控人的人品、誠信、作風進行畫像,作為貸款增減的依據之一。
“就算企業(yè)目前業(yè)績還可以,但如果實控人忘乎所以,將來也會出問題的。那我們就要謹慎一些,調降一些額度。”
我是贊同這樣的防風險思路的,即我們可以從企業(yè)領導人的生活方式推演到企業(yè)的命運。
這里舉幾個和吃飯有關的例子,以作正向的說明。
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先生是我20多年一直學習的人,我去看他,就一起在他辦公室吃中飯,兩人通常是三菜一湯,比如:西紅柿蛋湯、花菜炒肉、清炒菜心、燉蛋,再加一碗米飯。他滴酒不沾。
正泰集團創(chuàng)立于1984年,今年是40周年。我到其杭州總部參觀時,中午在小餐廳吃自助餐,菜是普通家常菜,不超過十種,另有主食、湯和水果。我聽介紹,集團創(chuàng)始人南存輝經常忙得連到小餐廳的時間都沒有,他在辦公室吃更簡單的托盤裝的盒飯,吃得還特別快。
牧原集團是以生豬養(yǎng)殖為核心的綜合型現代化集團。我今年春節(jié)前去調研,中午先到南陽市的方城縣吃燴面,本地幾位經理陪同,剩的一點菜他們都打包,說公司要求不能浪費。晚上在總部和集團高管吃飯更讓我開了眼界,上菜前,一位高管自己先充值了1000元作為抵押金,服務人員根據進度決定還要不要上更多的菜。等全部光盤結束,拍照片上傳,1000元退回。這不是做給誰看的,就是他們的文化,也有制度保證。
去年12月我到比亞迪深圳總部,在禮賓樓餐廳一個房間吃飯,墻上一個鏡框里寫了這樣一段故事:2021年2月2日,王總與多位高管在禮賓樓召開晚餐會,討論公司戰(zhàn)略目標。禮賓樓準備了兩盤餃子,每盤餃子里都包了一枚硬幣作彩頭。第一盤葷餃子,大家請王總先夾,王總第一口就吃到了硬幣,大家驚呼“王總好運氣”。第二盤素餃子,王總讓大家先夾,看看誰能中第二份彩頭,沒想到等到最后,還是他吃到了硬幣。大家紛紛鼓掌,稱道王總名副其實好“福氣”。
這是比亞迪的文化。而王傳福本人只要在公司,基本在辦公室吃飯,非常簡單。
不是要倡導企業(yè)領導人都在辦公室吃盒飯,但多年來,我判斷一個企業(yè)的優(yōu)劣,在相當程度上就是通過領導人的個人行為習慣。我發(fā)現,做制造業(yè)的優(yōu)秀企業(yè)家,吃飯基本在公司或工廠食堂,常常邊吃還邊開會。
在這些企業(yè)家身上,我會覺得,他們可以接續(xù)到中國商業(yè)文明的血脈中,上接先賢之力量。
(摘自“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