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軍事指揮生涯中的“得意之筆”。《長征組歌》中也有一句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如果你到當年紅軍經過的赤水河地區,會發現那里高山峻嶺,大江大川,渡口就只有那么幾個。40萬國民黨大軍在那里圍追堵截,碰都能碰上,為什么不到3萬人的紅軍能揚長而去?
顯然,四渡赤水并不是事先設計出來的。一渡赤水時紅軍并沒有想到要二渡,二渡赤水時也沒有想到要三渡。但是,三渡赤水的時候想到了四渡。這是一個不斷試錯與學習的過程,一個不斷根據環境調整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機動中尋找新機會的過程。
這就是不確定環境下的戰略。有句話叫:草鞋沒樣,邊打邊像。戰略一開始只能是一個框架,是一個假設,是一個初步的計劃,最終的戰略路線是在打的過程中一步步明晰起來的。
戰爭的特點是什么?戰爭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人的理性總是有限的。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能看到結果,沒有人對大勢的理解能夠一步到位,更沒有人能一次性地看清所有過程和細節。同時,戰爭必須有計劃,沒有計劃或者計劃漫不經心,從來都是戰略的大忌。但是,在戰爭史上,完全按照計劃來實現的戰略,只能是例外,而不可能是常態。
這就是戰爭中最大的悖論。
所以,好的戰略計劃必須具備兩方面的要素。一方面,一定要提供清晰的戰略意圖作為行動的基本框架。就像四渡赤水的戰略意圖,是要北渡長江。另一方面,在行動方案中,還要給種種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留出足夠隨機應變、臨機處置的空間。你必須適應環境,必須隨著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必須隨時準備迎接意外。就像四渡赤水,如何達成北渡長江,要因敵、因地、因時而動。
戰略可以使組織直線前進,但僵化不變的戰略思維,會讓組織失去觀察周圍世界的眼光。回顧一下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的初期,就會發現,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指揮,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特別強調戰略過程中的計劃與控制。他一旦制訂作戰計劃,就會以命令的形式,下達給部隊去執行。而他自己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檢查、督促和糾正,防止下屬在執行命令的過程中出現偏離。他要求部隊像一臺精密的機器一樣,有條不紊、嚴絲合縫、分毫不差地按照他的計劃執行他的命令,從而實現他的戰略意圖。
這就是李德的悲劇。他企圖讓動態的環境適應自己的計劃,而不是讓自己的計劃適應動態的環境,最終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孫子在談到用兵時,有一段精彩的話:“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四渡赤水中,紅軍的機動,從自己角度來說,是尋找機會的過程;從對手角度來說,則是制造混亂,讓對手防御體系在手忙腳亂之中出現大漏洞的過程。紅軍搶渡金沙江的機會,就是這樣涌現出來的。
當然,這樣的機動并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做到的。從土城戰敗后一渡赤水,到搶渡金沙江后突圍成功,紅軍作戰方向的變更先后達到十多次。對于部隊來說,這意味著什么?不斷地走,不斷地變;剛往左走,又往右跑。這可能會讓執行變成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上面的命令不斷地變來變去,下面的人體力上會很疲勞,頭腦中會很不解,心理上會很沮喪,甚至可能懷疑領導到底知不知道要去哪兒。
然而,忽東忽西的紅軍戰士當然辛苦,但更苦的是跟在后面追的國民黨兵。用國民黨軍隊自己的話來說,“共軍拐個彎,我們跑斷腿”。
所以,真正的高手從來不排斥不確定性,相反會接納、擁抱、順應、利用不確定性,甚至有意給對手制造更大的不確定性,由此把不確定性帶來的收益發揮到極致。
當然,你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隨機應變,不斷調整,那還要戰略干什么?戰略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不是的。行軍路線不斷調整和變化的背后,第一個不變的因素,是一定時間段內相對穩定的戰略意圖。四渡赤水是一個不斷調整方案的過程,但是四渡赤水有一點沒有變,就是北渡長江到四川去。
戰術層面所有的變化,都是圍繞更好地實現相對穩定的戰略意圖而展開的。這樣的變化就有了不變的軸線。
當所有的探索和與此相伴的痛苦都是為了實現一個偉大的目標、為了完成一個偉大事業的時候,不斷的調整就變得完全可以接受,眼前的痛苦也變得完全可以忍受。這就是孫子所說的“與之生,與之死,而不畏危”,也是毛澤東所說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這也是為什么在同樣一場戰爭中,在同樣的戰爭環境下,紅軍可以以驚人的意志完成四渡赤水,并通過四渡赤水擺脫追敵,而占有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隊卻怨聲載道,行動消極。
(摘自《鐵馬秋風集》)
人間草木,菜蔬瓜果,一旦經霜,便由內而外地發生變化,變得內斂、溫潤、沉穩、樸厚、甘美。經霜,意味著去掉浮華、夸張、虛佞、狂妄和偽飾,變得簡約、沉實、穩重、謙和與本真。夏蟲不可語冰。經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歷練。
——馬浩 《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