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啟元年(1621)七月十三日,盛夏的北京,毒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熊廷弼辭別文武百官向遼東而去,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帝)的話語還在他耳邊回響:務必守住遼東,拱衛京城門戶。熊廷弼心中有苦難言,北方已危如累卵,能夠守多久呢?恐怕自己這一行兇多吉少。
天啟二年(1622)二月,離開北京不到一年的熊廷弼最后一次回來,他知道這次回來恐怕是兇多吉少。就在不久前,山海關外的整個遼東都落到了后金的手中。
遼東是九邊之一,負山阻海,是北京的屏障。熊廷弼第一次赴遼東是在萬歷三十六年(1608),他被授為巡按御史,負責徹查遼東棄地案。萬歷三十四年(1606)十二月,負責鎮守遼東的李成梁認為努爾哈赤勢力逐漸強大,明朝無法守住遼東的一些土地,于是放棄了寬甸等遼東六堡(在今丹東市內)共八百里土地,將六萬四千戶居民全部遷往內地。
查清案件后,熊廷弼彈劾李成梁,列出李成梁的八大可斬之罪。奏疏送往北京后,遲遲沒有回音,熊廷弼沒有意識到明神宗有包庇李成梁的意思,也不坐等指示,就開始整飭遼東的官府和邊軍,力求盡除貪瀆,大振邊軍實力,并且繼續彈劾李成梁的同僚,最終使18人被革職。他在奏疏中指出努爾哈赤是遼東的主要威脅,提出了相應的方略。同時,為使努爾哈赤“終身老死于穴中而不敢動”,熊廷弼在遼東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不久他就被改任南直隸督學御史,之后又被彈劾,于萬歷四十一年(1613)回到故鄉,聽候調查處理。
熊廷弼一歸就是6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三月,薩爾滸之戰爆發,四路明軍進攻后金,三路喪師。這時朝廷重新起用熊廷弼,讓他負責經略遼東。熊廷弼來到遼陽時,發現這里一片凋敝,軍隊毫無戰斗力,邊民四散逃難。他從零做起,鞏固城防、整飭軍隊、整頓吏治、撫慰百姓,軍隊和民心逐步安定下來。他還虛張聲勢,讓努爾哈赤不敢貿然進犯,為自己經營遼東爭取了時間。兩三個月之后,遼陽和沈陽兩座遼東重鎮的城防能力大為加強,特別是遼陽城變成了一座牢固的雄關險隘。遼東局勢在熊廷弼苦苦經營之下逐步好轉,然而在泰昌元年(1620)十月,朝廷任命袁應泰接替經略遼東的職務,熊廷弼再次回鄉。
天啟元年(1621)閏二月,中書舍人朱童蒙視察遼東之后,在奏疏中多次提到熊廷弼的功勞。對此,明熹宗雖然回答說“熊廷弼力保危城,功不可泯”,但并沒有恢復他的職務。到了三月,熊廷弼之前苦心修繕的沈陽、遼陽相繼被后金攻占,袁應泰自殺身亡。此時,遼東的形勢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嚴峻。三岔河以東均被后金侵占,遼東軍民除部分結寨建堡自衛之外,其余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朝野上下才認識到“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
明熹宗決定第三次派熊廷弼赴遼東,在敕諭中,充分肯定熊廷弼守遼的功勞,表示懊恨罷了他的官,并在最后誠懇地提出“勉為朕一出,籌畫安攘”。接到諭旨后,熊廷弼十分感動,雖然身體有病,但還是拜過祖宗,告別鄉親,再次踏上征程。
六月初六,朝廷升熊廷弼“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駐扎山海經略遼東等處軍務”,又做了一系列軍事部署,構成了三方并進的領導中樞:一方以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是遼西的咽喉)為主戰場,部署步騎重兵與后金對峙;一方以天津、登州、萊州等地的水軍為主力,從海上向遼東進發,同時聯合朝鮮為助力,作為奇兵從背后攻擊后金;一方以山海關為指揮中心,調度四方。
赴山海關任職后,熊廷弼為實現三方并進的戰略,進行了精心的準備,但廣寧巡撫王化貞不聽熊廷弼的號令,首先攻擊鎮江城(今遼寧丹東九連城鎮),取得了勝利。熊廷弼得知后,卻認為王化貞為了眼前的小利過早地將三方并進的戰略意圖暴露出來,將使遼南四衛(位于遼東半島南部的金州、復州、蓋州、海州四處衛所)的勢力被努爾哈赤反擊,如此一來,三方并進方案中海上一方的力量基本上就喪失了。他怒斥王化貞不習兵法,剛愎自用。王化貞卻覺得熊廷弼是嫉妒自己立功,更加不聽熊廷弼的命令,還上書朝廷,揚言要以六萬兵蕩平遼東。熊廷弼無法節制王化貞。王化貞手下兵將多達14萬之眾,而熊廷弼身邊卻只有兵士5000名。
此外,兵部尚書張鶴鳴不通過熊廷弼便自行調遣從各地調來的援軍,熊廷弼詢問情況,張鶴鳴竟不予理睬。北京的官僚也大多支持王化貞,反對熊廷弼,甚至還想將熊廷弼的經略之職撤除掉。熊廷弼感到要權無權,要兵無兵,非常惱火,動輒言語激憤。三方并進之策便這樣落空了。之后,王化貞接連失利,最后甚至未見敵人卻先逃跑。遇到前來救援的熊廷弼,王化貞失聲痛哭,熊廷弼只說了一句:“六萬眾一舉蕩平,竟何如?”為守護難民逃往關內,熊廷弼不得不放棄遼東僅剩的廣寧,回到關內。
天啟二年(1622)二月,熊廷弼被罷免職務,隨后回到北京,在四月被關入刑部大牢。曾經,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明神宗將熊廷弼彈劾李成梁的奏疏留中不發,李成梁最終沒有受到處罰,以九十高齡善終。而此時,面對催斬熊廷弼的奏疏,明熹宗點頭稱是。熊廷弼在牢中被關押了3年零4個月,這可能是他一生中在北京待得最長的一段時間。天啟五年(1625),他被判處死刑。八月二十六日,他在北京西市被斬首,之后傳首九邊。
明朝直到滅亡,一直沒有給熊廷弼正式平反,只有朱由檢(崇禎帝)在大臣的鳴冤下,讓熊廷弼的兒子收殮了熊廷弼的尸骸,安葬在他兒時一邊放牛一邊讀《武穆精忠傳》的那片山野。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清高宗(乾隆帝)才下旨為他正式平反。熊廷弼至死也沒有想到,最后竟是自己斗了半輩子的老對手努爾哈赤的子孫為他恢復名譽。
(摘自《世界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