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公司都在降本增效。降本,應該降低的是公司里的這三種隱性成本。
有A和B兩個選項擺在你面前,到底是選A還是選B?你能不能選中正確的那個選項?這就是你的機會成本。
能否做對決策,往往取決于管理者的判斷能力,而判斷能力又取決于認知能力。該如何提高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
在過去跑馬圈地的時候,團隊之所以成功,依賴的是領導者的嗅覺和敏銳度。今天,這樣做不行了,我們必須依靠群體的智慧。聽聽大多數人的意見,聽聽客戶、員工的聲音,遠比自己輕率地得出一個結論更有效。德國西門子公司有句名言:“管理層只要知道員工是怎么想的,就能成就一家偉大的公司。”
在傾聽大多數人的聲音后,可能已經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一個更深入的觀點。這時,還要和少數人討論,和核心人員進行共創。
在這個過程中不妨合理地制造一些沖突,一定要有反對的聲音。曾任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的斯隆非常看重這一點,他主持一個會議,如果會上沒有面紅耳赤的爭論,高層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全員擁護,他就會宣布休會,等到有不同意見時再開會做決策。
這就是“爭議決策”。
有爭吵,就意味著有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最后,管理者要站出來做決策,如果不這樣,而是聽員工的,事情一旦辦砸了,出于本能,管理者會埋怨員工。之后,員工害怕承擔責任,就再也不敢參與討論,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慢慢地就會形成沉默螺旋。因此,管理者要勇于承擔決策的責任,這樣員工才會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降低機會成本,關鍵在于從個人決策轉向群體決策,通過集體智慧提高決策成功的概率。
企業里第二種非常大的隱性成本是溝通成本,主要由這三個方面造成。
現在大多數公司是科層制組織架構,這種集權式的結構,主要是由上級決策,中層傳達,下級執行。往往公司越大,層級越多。
溝通有漏斗效應,在一層一層傳遞的過程中,信息的傳遞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而且信息是逐漸損耗的,傳遞到最后,就會失真。
怎么辦?企業應致力于打造敏捷型組織,層級不宜過多,從決策層到業務前線,再到消費者,中間不能超過兩層架構。這樣,業務前線的一把手就能夠直接理解用戶的需求,做好信息的上傳下達。
企業里還有一種溝通成本,是因為猜疑鏈而產生的。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他們掌握的信息是不一樣的。
領導做了一個決策,最后決策沒有落地,領導會抱怨下屬執行力不夠;而領導做了一個決策,員工不能站在管理者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時,就會抱怨領導瞎指揮。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領導做了決策,開會反復溝通,決策依然無法落地,中間產生了大量的成本。
怎么辦?管理者要定期做培訓,要層層宣導,讓大家理解公司的戰略意圖,以及做這件事背后的意義。大家的認知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決策在后面的執行中不變形。
還有一種溝通成本,是由部門墻導致的。由于企業內部沒有達成共識,所有部門都只關注自己的利益,而且還會相互甩鍋。公司業績下降,銷售抱怨運營給的線索質量差,運營批評銷售能力差,轉化率低。如何解決由部門墻導致的溝通成本的增加?一定要用制度將各部門的利益綁定在一起,設置共同的績效目標,這樣才有利于部門協同。
減少了溝通成本,才能提高團隊的效率,提升凝聚力,做到上下齊心協力。
什么是“沉沒成本”?簡單地說,就是那些已經投入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沉沒成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用錯了人。
我常說,人用對了,事就成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企業里每件事情的突破,都是因為用對了人;每次出現卡點,甚至出現難以挽回的錯誤,都是因為用錯了人。
為了團隊的活性,要優化團隊,但優化團隊,不應該停留在一線,更應該優化的是內部的“偽高管”和“不合格的管理者”,因為“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當發現用錯人時,一定要及時止損。
第二個方面,業務的問題。
在企業中,做創新業務是需要試錯的。但必須有成本意識。要敢于放棄完全不掙錢,而且也不屬于戰略性投資的業務。
一定要及時止損。當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只腳。如果試圖用手去掙脫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越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這就是“鱷魚效應”。
學會收斂,才能專注在最能創造價值的點上,實現效益最大化。
(摘自《中外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