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音電鈴”“電話亭求生”“輪胎疊羅漢”……39名闖關者在2000萬平方米的封閉實景游戲空間內,與世隔絕地生活十天,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關卡和考驗。愛奇藝推出的沉浸式生存闖關節目《十天之后回到現實》全程記錄,將多種職業人群、多元競技模式、多樣闖關場景融于一體,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
憑借新穎的形式和緊張刺激的內容,節目自播出以來,迅速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討論,愛奇藝站內熱度值超7000,位列愛奇藝綜藝熱播榜第一名,同名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1億,討論量超過1300萬。
把真人秀拍成連續劇
《十天之后回到現實》中,39位來自體育界、學術界、演藝界等眾多領域的不同身份闖關者,在不固定規則下,自主觸發各種挑戰,接受體力、腦力、心理博弈和團隊合作4個維度的考驗。
《十天之后回到現實》總導演、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偉直言,節目自去年7月開始策劃,今年年初正式啟動,是他職業生涯中最瘋狂的一次嘗試,“近幾年,綜藝市場有些冷清,我們一直在尋找綜藝的破局之道。想來想去,我還是希望發揮綜藝長視頻的最大優勢,講一個完整、吸引人的故事,把真人秀拍成連續劇。”
陳偉表示,劇式綜藝區別于片段娛樂式綜藝,更像一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每期節目的劇情走向都會對下期內容產生影響,潛移默化引導觀眾跟隨劇情主線,觀看完整故事。強故事情節、強命運感的真人秀適合做劇式綜藝,如戀愛、懸疑推理、生存闖關、傳統選秀等,“團隊最終選擇做生存闖關題材,但不想做成架空形式,而是希望既營造真實感,又有超現實部分。”在陳偉看來,劇式綜藝這種“去綜藝化”的形式,有效減少了傳統綜藝的跳躍感,能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闖關體驗。
三大核心設定吸引觀眾“入戲”
陳偉深知制作這樣的節目極其冒險,但《十天之后回到現實》仍在無冠名的情況下“裸奔”啟動。相較商業挑戰,團隊面對的更大難點在創作層面。陳偉介紹,真人秀是非腳本創作,只能制定規則、設定環境及情境,無法規定嘉賓的臺詞和具體行為,因此要做出連續劇的感覺,難度很大。“更難的是,怎樣讓觀眾愿意相信并持續被吸引。這就要求‘高概念設定’要特別極致,如果是很平庸、誰都可以完成的設定,就沒有任何吸引力。”不同于傳統闖關綜藝的固化模式,《十天之后回到現實》在游戲設置、拍攝過程、剪輯方式上力求創新, “10天24小時不間斷連續錄制”“持續斷網”“全封閉環境”為三大核心設定。
具體執行上,陳偉要求節目每個環節的制作要像籌備劇集一樣精細。為確保每位闖關者在無劇本、自由發揮的環境下,全然沉浸于封閉的“十天世界”中,展現本真自我,團隊歷經無數次頭腦風暴并深入市場調研,做了大量前期工作,融合了腦力、體力、心理和社交技巧等多重元素,最終設計了諸多極富挑戰性的關卡。“節目既要讓觀眾產生沉浸感,又要滿足長視頻非垂類用戶的需求,不能設置太高門檻。甚至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團隊還在做游戲的策劃和測試,希望在保證游戲可看性的基礎上,讓參與者感知節目與現實的呼應。”
節目還設計了專屬闖關系統,滿足闖關者的基礎社交需求,同時進行實時賽況更新。此外,在拍攝過程中,節目組于4個地點同步錄制,大本營總部400臺監控、超70塊屏幕實時監測每個地點的動態,全組1000名工作人員通力合作,確保節目24小時不間斷錄制。
“人性實驗”激發共鳴
在一個完全封閉且隨時面臨生存危機的環境下,闖關者想要“活下去”,必須調動自己的體力、智力、心理博弈能力、團隊協作力等,爭取高效完成任務。很多觀眾評價,《十天之后回到現實》不僅是勇氣之戰,也是人性實驗,整檔節目就像“楚門的世界”,為闖關者構建了一個不被打擾的烏托邦。
不同領域、不同性格的嘉賓在這里尋找邊界、探索自己,這也是節目看點之一。嘉賓龐博將《十天之后回到現實》形容為一面鏡子,“你在推開每一扇門、按下每一個鈕、拉下每一根繩、打開每一盞燈時,都能看到自己,清晰地感知自己那一刻的迷茫,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是怎樣的人。但在做出選擇之前,你其實一無所知。”
陳偉表示,“逃離”“面對”“選擇”,這3大關鍵詞是節目主題,而“如何去做”也是闖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每個游戲關卡都與現實產生共鳴,也是參與者和自我、和伙伴對話,不斷探索、突破自我的過程。最終,闖關者將帶著勇氣和力量回到現實生活,繼續努力。這十天是逃離,更是面對。除了節目參與者,我們希望觀眾也能在節目中看到自己,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