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巍: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有較大概率重臨的“特朗普沖擊波”很可能是下階段中國不得不經受的重大考驗,我們必須備足應對各種風險和變化的“政策工具箱”。
過去數年美國對華競爭戰略和策略的一個底層行為邏輯是,圍繞不同問題針對中國和中國周邊挑動是非,用設置議題和制造話術的方式給中國扣帽子,之后利用動員起來的輿論氣氛出臺政策、法規打壓中國,試圖把中國一步步擠入被動承受競爭、主動自我封閉的狹窄空間,增加中國自身發展和對外拓展影響力的成本。未來,面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強化和中美戰略博弈的升級,我方應保持戰略定力,堅持自己的優先議程,堅定追尋通過和平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目標,避免陷入惡性零和競爭和新冷戰對抗軌道。
肖茜:須看到,在維護兩國關系穩定性和合作面以及制約、挫敗美方胡作非為方面,我們有較大的主動作為和正向操作空間。比如,特朗普若再次上任,其與國內建制派、自由派的矛盾必然激化,國內紛爭會制約其施政能力。比如,特朗普反經濟全球化、反自由貿易,將嚴重破壞世界經濟復蘇勢頭和世貿組織原則,我方反制關稅戰和發起多邊訴訟并不孤單。再比如,特朗普及其團隊的執政理念是反全球主義,重單邊、輕多邊,重化石能源、輕清潔能源,反對氣變全球議程。我國應當堅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動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在世界上發揮更大格局塑造力、議程引導力和規則影響力。
無論美國政局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保持中美人文交流都是必要的。我們應當著眼美國社會“沉默的大多數”,繼續推進人文交流,減少戰略和政治分歧對民間交往的沖擊,培育超越價值分歧的知相識、民相親土壤。2023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舊金山與拜登會晤時發出了“五年五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的邀請,這對促進中美人文交流具有重大意義,需要推進落實。
孫成昊:美國試圖將亞太地區的優先議程從經濟發展扭轉為軍事安全,并將優勢資源向此集中。周邊和亞太是中國對外戰略立足之地,也是中國全球影響力增長的主要輻射帶。本地區絕大多數國家與我方在聚焦經濟建設、推進全面合作上有著共同的需要和利益,拒絕選邊站隊。我國應繼續支持以東盟為中心的地區框架建設,依托“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下更大力氣做好合作共贏的“加法”,繼續按照自己的重點和節奏深耕周邊、經略亞太,構建包容性發展和可持續安全的地區秩序。
在臺灣問題上,我方大政方針是既定的,面對特朗普可能上臺帶來的不確定性,應繼續以堅定不移的政策宣示和配套政治、軍事行動予以應對。隨著臺海局勢逐漸進入高強度戰略博弈階段,中美、海峽兩岸在這一階段的博弈結果,對未來中美及兩岸關系的“終局”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南海問題是美國渲染地區矛盾、導演局部沖突的抓手之一。我方應對有關挑戰需著眼于守護和平、發展、合作的周邊環境,兼顧主權安全與睦鄰關系大局的平衡,管控好與鄰國的矛盾分歧,避免升級為嚴重的地緣政治對抗或沖突,不給美國在我國周邊打入楔子、制造動蕩與分化的機會。
安剛:無論2024年美國大選結果如何,我們的對美政策目標都是既定的。誠如習近平主席在舊金山與拜登會晤時所指出,“中國始終致力于構建穩定、健康、可持續的中美關系。同時,中國有必須維護的利益、必須捍衛的原則、必須堅守的底線。希望兩國做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處。”
無論美方誰在臺上、政策如何調整,中美之間在戰略和事務層面的對話溝通都應盡量保持,特朗普也不是不可塑,事實上其首任在一些問題上還是表現出“政策靈活性”的。
大規模、高烈度的貿易戰很難產生贏家。特朗普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接受采訪時首次公開表示,他提前宣布將大幅加征關稅,也是為了吸引對手過來同他接觸談判。特朗普還首次表態歡迎中國車企在美國投資設廠造車,“用美國的工人”。今年3月前往海湖莊園率先同特朗普會面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回國后接受記者專訪時也透露,特朗普是希望同中方達成貿易協議的。我們要重視這些信號,穩妥謀策,同時,高揚自由貿易旗幟,在國際上積極行動,在國內堅持改革開放的既定方向,在國際上爭取最大多數國家的認同與支持。對中企而言,提升自身抗風險力的關鍵在于加速拓展海外市場。
全球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是個巨大環流,中國有著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全產業鏈優勢,有業已鋪展開來的“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美方想把中國排除出去就能排除出去的,也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無視中國巨大和高效的制造業能力和廣闊的市場潛力,我們的制勝法寶是供應鏈韌性。
董汀:在科技領域,最重要的是維護我國科技發展的正常環境和步伐。美國與中國爭奪科技領先位置的方式不是公平競爭,而是打壓和排斥對手的霸權和霸道。我們需要盡最大努力,在增強短板的同時,堅持護住長板,保持與全球科技平臺的融合,防止科技世界的分裂,唯此方可頂住美方打壓,實現科技強國戰略。中國擁有全工業體系和充足的基礎研究動力,只要堅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抓住一切機會拓展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堅決依托開放性的全球科技合作平臺,把握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科技躍升的潛力不可能被封堵住。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和數字治理,以不斷增長的硬實力爭取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宋博: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不以任何一方意志為轉移。特朗普若重新上臺后可能對調解烏問題轉持積極態度,也將為我方加強勸和促談工作提供契機。俄羅斯是我國重要的鄰國和戰略協作伙伴,是富有戰略縱深和善于應變的大國,無論美國內和歐安局勢如何變化,我方從維護周邊安全穩定、增強對美博弈地位、擴大國際格局塑造力的需要出發,都應堅持深化中俄戰略關系的大方向。

歐洲是世界多極格局構建中的重要一方,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點方向之一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伙伴,中歐在多極化、全球治理、文明多樣性等方面具有較大共識與合作空間。歐方高度重視中國市場機會,無意也做不到徹底脫鉤。我方有必要在總體戰略布局中切實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中歐關系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于第三方”原則,維護和推動中歐關系總體穩定發展。
無論誰出任下屆美國總統,美國與以色列及海灣國家的關系大概率會有所加強或改善。我方重在穩住2023年以來推動中東地區和平和解進程的外交成果,維護中國超越不同教派和陣營開展工作的有利空間,并在此基礎上,抓住各方在中東和平、安全與發展問題上的共同利益,進一步拓展中國的影響力空間。
石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必須“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面對可能到來的疾風驟雨,我們宜超越雙邊關系,著眼中國國際環境的改善和全球影響力的增長,把來自美方的阻力和壓力轉化為我們自身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廣泛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更好建設“一帶一路”、更主動推進經濟全球化并在全球治理變革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的動力和助力。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應對氣變的領導型國家。面對美國政策方向可能發生的變化,應堅持“3060”目標不動搖,穩步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的高質量協同發展;不斷為全球氣變議程注入“中國方案”“中國標準”“中國話語”,進一步站上國際輿論和道德的高地,提升全球治理引領力;與美方的專業和工作層乃至相關州保持對話合作,繼續調動美國社會和學術界積極性,為適時恢復氣候合作保留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