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2日,日本政府公布了2024年版《防衛白皮書》,這是該白皮書自1970年首發以來的第50個版本。作為防衛政策宣示的官方文件,《防衛白皮書》反映了過去一年日本對周邊安全形勢的研判和防衛安全政策的動向。新版白皮書延續了近年來的高調風格,基調內容上配合呼應了日本防衛安全政策向“進攻性、外向型”的轉變,其中充斥著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表現出僵化偏執的安全觀和以鄰為壑的危險政策取向。
新版《防衛白皮書》共558頁,堪稱“史上最厚”,內容主要由“國際地區安全環境”“各國防衛政策”“日本防衛安全政策”等部分組成。書中開篇即宣稱日本“面臨戰后最為嚴峻復雜的安全環境”“進入從根本上強化防衛能力的時代”,對外部安全環境的評估充滿意識形態對抗和地緣政治競爭色彩,表現出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以價值觀劃線,制造陣營對立。白皮書以美西方價值觀為劃線標準,老調重彈地宣稱:“不共享基于普世價值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國家正在擴大勢力范圍,并以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對基于法治的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構成嚴重挑戰。國際社會迎來二戰后最大的考驗,進入新的危機時代;全球力量平衡發生重大變化,國家間競爭凸顯,特別是中美之間競爭今后可能更趨激化。”
二是鼓吹科技競爭,渲染多重風險。白皮書聲稱,科技的迅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安全保障的既有形態,世界各國都在研發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有望改變游戲規則的尖端技術,傳統的軍隊結構和作戰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全球安全不僅面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風險,還面臨網絡戰、太空戰、電子戰、信息戰及氣候變化等帶來的復合型挑戰。此外,供應鏈和重要基礎設施面臨的安全威脅增大,安全保障的范圍正在向經濟領域拓展。
三是挑動地緣矛盾,煽動危機意識。白皮書跟進介紹烏克蘭危機最新發展,立場上明確站隊美西方,渲染“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動搖國際秩序,宣揚“歐洲安全與印太安全不可分割”論調,并宣稱,圍繞領土問題的“灰色地帶”爭端已成常態,軍事手段和非軍事手段相結合的混合戰可能會以更加成熟的形式展開,這種全球性的安全挑戰在“印太”地區尤為突出,不排除未來在東亞地區出現類似“俄侵烏”的嚴重事態。
在對外部安全環境的分析評估中,白皮書重點圍繞三方面展開,認為“中美戰略競爭激化和臺海局勢緊張”“朝鮮核導開發進展”“中俄戰略協作”是日本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突出挑戰,書中圖文并茂地渲染日本周邊軍力集中,將“嚴峻復雜的安全環境”歸咎于朝鮮核導能力的提升、中國軍力發展和海洋活動以及中俄聯合演訓等,刻意制造緊張氣氛,明里暗里渲染日本面臨來自中朝俄的“三面威脅”。
與此同時,對于美國推動大國戰略博弈和陣營對抗、強化東北亞前沿軍事部署,白皮書卻表現出明顯的雙重標準。一方面立足于美方立場宣介其國防安全政策,認為美國面臨來自中國、歐洲和中東的三個正面戰場的挑戰,極力鼓吹美國遏壓中俄的“正當性”,為北約軍援烏克蘭搖旗吶喊,另一方積極宣介美國強化“印太”地區的前沿軍事部署,卻對美國強化同盟合作對于地區局勢的負面影響避而不談,暴露出日方以意識形態站隊、固守冷戰思維的偏執安全觀。
新版《防衛白皮書》延續近年來的遏華指向,繼續通過專門章節以大篇幅闡述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活動,大肆抹黑攻擊中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社會發展,妄加指責中國軍力發展“缺乏透明度”,攻擊中國“憑借實力單方面改變東海、臺海和南海現狀”,妄稱中方“擴大軍事活動影響日本安全”,大肆操弄涉臺問題,堪稱日本對華錯誤認知和扭曲戰略思維的“集大成”之作。
對比近年來的《防衛白皮書》的涉華內容,新版白書皮針對中國的指向更加直白露骨,表現出三方面的升級動向。
首先是進一步升級涉華威脅定位。在卷首語中,日本防衛大臣木原稔開篇直指“中國軍力迅速增強,在東海和太平洋的活動更趨活躍”,并提及“中俄聯合艦機活動”;在“周邊安全環境”章節的形勢論述也重點圍繞中國展開,反復提及“中國的軍力快速發展變化”“中國在東海和西太平洋的活動”“中俄聯合示威行動”對日本周邊安全環境帶來的挑戰,并大肆炒作臺海和南海局勢緊張。書中還竭力渲染日本周邊核導戰力的強化,并將矛頭對準中國,渲染“中國核戰能力的現代化、多樣化和核武庫的擴充”。盡管書中并未對中國作出明確定性,但從涉華內容的論述權重和出現頻次看,事實上已將中國置于日本最主要外部安全威脅的地位。
其次是全方位渲染“中國威脅論”。白皮書中專門闡述中國國防政策的章節達到31頁,不僅為各國之最,且通篇貫穿著消極負面論調。書中惡意評論中國國內事務和外交政策,變本加厲炒作中國軍力發展,污蔑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活動“缺乏透明度”,歪曲解讀“軍民融合”“軍隊現代化建設”等。書中援引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軍力報告,突出渲染中國“核導戰力”,圖文并茂地展示“東風”系列導彈的性能參數和射程覆蓋范圍示意圖,以及中國海軍艦艇和空軍戰機等主要作戰力量,并專門制作近年來中國軍機艦艇在日本周邊活動的示意圖,詳細羅列中國在東海、臺海和南海的維權執法行動,處處表現出刻意渲染“中國軍事威脅”的不良意圖。此外,書中還重點聚焦中俄軍事合作,指責中俄聯合軍演頻次和規模在烏克蘭危機后出現明顯上升,聲稱中俄軍事合作還可能進一步深化,不僅將對日本的安全環境帶來直接影響,對美國和歐洲的戰略影響也值得警惕。
第三是肆無忌憚干涉臺灣問題。自從2021年版白皮書將“臺灣”從“中國”章節中剝離出來后,新版白皮書中繼續將涉臺問題置于“中美關系等”章節中,內容措辭上刻意制造“一中一臺”,明目張膽替民進黨當局“謀獨”挑釁行動撐腰張目。書中通過兩岸軍力對比渲染大陸對臺軍事威脅,指責大陸“在臺灣周邊采取威壓性軍事活動”,宣稱“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擔憂”,并妄稱“日本將和盟友美國、志同道合國家以及國際社會一道合作,密切關注中方以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動向”,進一步暴露出日本謀求“以臺制華”的錯誤政策取向。
2024年時值日本自衛隊成立70周年,白皮書翔實回顧了自衛隊的發展歷程,從不同角度著力宣介自衛隊為“保衛日本”所作貢獻,試圖展示自衛隊員活躍于國防一線和世界各地的正面形象,謀求提升日本民眾對自衛隊的認同接受,擴大日本國內對“從根本上強化防衛力量”的理解支持。
2022年12月,日本政府出臺由《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整備計劃》構成的“安保三文件”,開啟了二戰后最大規模的強軍擴武進程,標志著日本戰后防衛安全政策的重大轉向。白皮書中宣介了“安保三文件”的政策概要和落實進展情況,重申了三大國防目標:一是創造不允許以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安全環境,二是通過與盟國和“志同道合國家”合作來應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事態,三是面對可能受到的攻擊,由日本肩負主體責任、同時接受盟國支援予以阻止和排除。為達成上述目標,一是要從根本上強化日本的防衛力量,二是要強化日美同盟的威懾力和應對能力,三是要與“志同道合國家”加強合作。

作為強化防衛力量的具體內容,白皮書重申了將扎實推進“防區外防衛、綜合導彈防空、無人機系統、跨領域作戰、指揮控制和情報、機動反應、持續性和韌性”等七大能力建設,并據此提出了2023至2027財年的防衛力量整備計劃,相關防衛預算總金額將達到43.5萬億日元,較2019至2023年度實現翻倍。其中重點是推進可主動攻擊敵方基地的“反擊”能力建設,包括從美國采購部署“戰斧”巡航導彈、研發量產國產中遠程導彈以及發展新型宙斯盾戰艦、高超音速武器等尖端武器裝備。外界普遍認為這標志著日本防衛政策出現了“由守轉攻”的重大轉型。同時防衛開支翻倍,也將使其在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由1%提升到2%,這也被視為日本進一步突破二戰后軍事發展禁區,邁向“軍事大國”的標志性轉變。
此外,白皮書還詳述了日美深化同盟合作,推進對外防衛安全合作的一系列舉措,反映了日本防衛理念中貫穿的價值觀劃線和地緣對抗的思維,也表露出日本防衛力量謀求進一步“借船出海”,擴大國際安全影響力的“大國抱負”。同時,繼去年提出強化防衛生產能力和技術實力的政策舉措后,新版白皮書再次重申推進軍工產業的決心,包括通過修訂“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以放寬武器出口限制,參與新一代戰機國際聯合研發以提升軍工技術實力等最新動向,這也被視為日本謀求激活軍工產能,“以軍促經”“以軍促政”,推進軍事大國戰略的具體表現。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