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1日至27日,第57屆東盟外長會及系列會議在老撾首都萬象舉行,系列會議時間長、議程豐富,包括了東盟外長會議、東盟與對話伙伴外長會、東盟與中日韓外長會、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盟地區論壇等。系列會議為年度性例會,主要功能是為年底舉行的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做好政治和成果準備。當前全球局勢動蕩不安,美國大選選情跌宕起伏,在此情況下,東盟主要對話伙伴均派出高級代表團參加此次會議,并借機開展各類外交活動,試圖通過對話加強溝通,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同時謀求本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維護在地區架構中的“中心地位”是東盟的外交優先,而包括東盟地區論壇、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東亞峰會等一系列由東盟主導的對話機制正是東盟“中心地位”的重要體現。因此,東盟對于系列會議高度重視,東盟外長會以“互聯互通和更富韌性”為主題,通過聯合聲明確認共識,即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縮小發展差距、加強經濟一體化、推動人文交流等,并強調東盟將重點發展本地區的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綠色經濟等。在處理與域外國家關系方面,東盟堅持推動主要對話伙伴加強與《東盟印太展望》的戰略對接,希望圍繞《展望》的四個優先領域展開與外部國家的合作并實現互利共贏,進而加強戰略互信與相互尊重。
可以看出,當前東盟試圖推動各方聚焦發展與合作,以此塑造自身對地區議程的主導權,從而應對大國博弈對其“中心地位”的沖擊,避免淪為大國的角力場。正如老撾副總理兼外長沙倫賽在東盟外長會的開幕致辭中所言,面對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快速而又復雜的變化,東盟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心地位和團結,提升東盟的重要性與韌性,以應對新挑戰,把握新機遇。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盡管各方愿意參與東盟搭建的對話K3mCh6rOAAP6DsW2L+QVzQ==平臺,但最終能否真正將地區議題重新聚焦于發展并達成實質性合作仍有待觀察。
同時,正如外界所預測,安全議題仍是此次系列會議不可回避的焦點,包括緬甸問題、南海局勢等,而這也是東盟“中心地位”面臨的主要挑戰。關于緬甸問題,東盟外長會對于緬甸的國內沖突和人道主義危機表示了深切關注,同時堅持以“五點共識”解決緬甸政治危機。東盟近年來持續為緬甸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泰國外長也在本次會上宣布將為緬甸提供900萬泰銖的援助。同時,由現任、前任、候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即老撾、印尼和馬來西亞組成的“三駕馬車”還首次就緬甸問題舉行了會談。然而,緬甸長期缺席東盟各類會議以及緬甸當前嚴峻的國內政局仍然被認為是對東盟“統一性”與“中心地位”最主要的挑戰之一。
關于南海問題,菲律賓試圖借助東盟對話平臺炒作仁愛礁問題,形成對中國的集體施壓,對此,多數東盟國家并未給予積極回應。東盟外長聯合聲明強調,各方需要加強互信與展現自我克制以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應根據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同時,支持繼續全面有效地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持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
隨著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合作的深化,東盟無核化正受到嚴峻挑戰,東盟國家擔憂未來核潛艇會在南海地區游弋,威脅地區和平穩定。對此,王毅外長在中國—東盟外長會上表示,中方愿率先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以實際行動支持東南亞無核武器區建設。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參加了此次系列會議并訪問了老撾、越南、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和蒙古國。外界普遍認為,當前正值美國大選選情出現較大波動之際,布林肯之行無疑擔負了穩定中美關系、強化同盟體系、安撫地區國家等多重使命。
對于美國與東盟的關系,布林肯表示雙方關系已經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東盟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美國支持東盟的“中心地位”,并愿意加強“印太戰略”與《東盟印太展望》的對接,美國愿意與東盟繼續在數字經濟、網絡安全、衛生、環境和氣候等多領域開展合作。
會議期間,王毅外長應約會見布林肯,雙方就中美關系交換了意見,同意繼續保持各層級溝通。事實上,2023年底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并形成重要共識后,中美在外交、財金、執法、氣變團隊以及兩軍等領域均保持了溝通,兩國民間往來也逐步恢復。但是,由于美國國內對華認知固化,對華遏制打壓并未收手,中美關系面臨的風險仍然在增大。對此王毅外長表示,中美關系仍處在止跌企穩的關鍵當口,雙方需要不斷校準方向,管控風險,妥處分歧,排除干擾,推進合作。此外,雙方還就臺海問題、南海問題、烏克蘭問題、朝鮮半島問題等展開對話,按照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所形容的,兩國外長進行了“公開和富有成效”的討論。
此后,布林肯先后訪問了日本、菲律賓等國,但“畫風”陡轉,遏華意圖再次彰顯。訪日期間,布林肯出席了美日外長、防長“2+2”會議以及美日印澳四邊對話外長會議,美日宣布,將“實現聯盟指揮和控制系統的現代化”,包括把駐日美軍升級為聯合部隊總部,擴大其使命和行動職責。美日首次舉行有關延伸威懾的部長級會議,意味著美國將利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能力保衛日本,以“遏阻及應對印太地區及其他地區的脅迫行為”。此舉被認為美國不僅意在東北亞建立陣營對抗,更是為了強化遏制中國。
在布林肯訪菲期間,美菲舉行了外長、防長“2+2”會議,美國宣布為菲方追加5億美元的軍事融資,用于提高菲律賓軍事現代化水平,加強美菲軍事合作。此外,美方還橫加指責中國在仁愛礁與菲方的對峙,緊接著又與菲方在南海舉行了海上聯合演習。布林肯東亞之行反映了美國試圖穩定中美關系、但并不放棄遏華政策的實質。布林肯對此的解釋是,中美處于競爭之中,競爭沒有什么不好;中美在很多領域存在重大分歧,重要的是進行對話,確保相互理解,知道對方的立場。對此,有分析認為,美國借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議搞“小圈子”“開小會”,說明東盟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工具性地位,布林肯東亞之行的真正目的是鞏固與盟友關系,安撫并挑動地區國家親美遏華,對于地區發展則只是“口惠”而已。
東盟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優先發展方向,中國—東盟對話關系走過30多年,成為亞太合作最富有成果和活力的典范,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系列外長會再次證明了中國對東盟“中心地位”支持的言行一致。當然,東盟主導的地區對話機制也為中國就重大事務表明立場、加強與地區國家溝通對話提供了重要平臺。
在各場次活動中,王毅外長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發言,關于中國—東盟關系,王毅總結了雙方發展的成功經驗,如堅持親仁善鄰、以誠相待、共同發展和開放包容等,同時指出,未來中國將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并愿同東盟國家分享中國機遇,攜手推進亞洲現代化進程。針對東盟安全現狀,中國—東盟外長會還通過了《中國—東盟外長關于加強人道主義掃雷合作的聯合聲明》,為建設“無雷東盟”注入新動能。針對東盟與中日韓合作,王毅外長指明了深化“10+3”合作的方向。在東亞峰會上,王毅外長則表明了中方對于亞太地區架構的看法與主張,強調要維護開放包容的區域架構,遵守各方公認的地區規則,增強互聯互通的新質動力等,從而體現了穩定、可持續的地區秩序“中國方案”。
此外,會議期間王毅外長還先后會見了十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的代表,針對不同的雙邊關系闡述了中方立場,并且就臺灣問題、南海問題發表嚴正聲明,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勢力無權插手,想要真正維護臺海和平,就應堅決反對一切“臺獨”行徑。針對南海問題,王毅外長重申了關于中國在南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基本立場,在與菲外長會談中要求菲方履行承諾,不要再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不要再反復倒退、節外生枝。針對菲方在系列會議期間再次派民船對仁愛礁“坐灘”軍艦進行生活物資運補,中方則按照近期與菲方達成的臨時安排,允許菲方補給,同時加以確認并進行全程監管。中國在外交與海上一線執法的相互配合,彰顯了中國努力使中菲南海爭議降溫,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南海問題的意愿。
在國際局勢變亂交織、熱點問題升溫難解之際,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議的召開,體現了東盟在地區架構中的“中心地位”及其積極意義,地區內外各方的參與、包括中美兩國的出席及其外交活動既反映了各方維護自身利益、加強戰略調整的意圖,也體現了各方以對話增進互信,以溝通促進和平的基本共識,這對于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來說,希望大于挑戰。
(作者為軍事科學院戰略評估咨詢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