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er Education of Fi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Building Financial Power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2024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深刻闡釋了金融強國應當具備的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包括擁有“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這給高等學校金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務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和金融強國建設,需要探尋中國特色金融教育之路。
金融強國建設對金融人才的新要求
大學是各類人才成長的搖籃。高校金融學專業設立的初衷就是為金融業輸送合格人才。高校金融教育應當圍繞金融行業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堅持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弘揚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建設金融強國的偉大征程中,中國金融教育同樣應具備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真正能讓金融成為實體經濟的血脈,避免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的道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八個堅持”中首要的兩項,便是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這就是強調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從高校金融教育來說,就應講好中國特色金融學,關注中國金融學與傳統西方金融學的本質區別,使金融業的發展在根本上明確“為了誰、依靠誰” 的問題。
金融市場的信息高度不對稱,金融機構需要在“彌補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差”還是“利用信息差獲取利益”之間做出選擇。外部的金融監管可以對金融機構的運作形成約束,但是,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使得金融監管機構也難以在短期內有效觀察并約束金融機構的運作,并且金融機構往往以金融創新方式弱化甚至擺脫監管的制約。歷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均出現高度的信用繁榮,但是金融機構卻總是忽視這繁榮信用中的風險,從而在金融業本身高速發展時累積了巨量的系統性風險。我國的金融發展經驗表明,正是由于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以及在金融活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使得我國的金融體系未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爆發大的金融風險,并能在歷次全球或區域性金融危機中保持安全。因此,金融強國建設需要以金融人才的正確價值取向為第一要求,強調政治素質,要自覺地為人民做金融,依靠人民做金融,并讓金融真正惠及人民。中國特色金融教育應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講好中國特色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求高校重視金融文化的培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以我國歷史上積累的豐富金融思想與文化傳統作為依托。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金融業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這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新的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場不斷產生,金融子行業越來越發達,金融合約日益復雜,數學理論與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復雜衍生品的定價和復雜的套利操作成為可能,監管和法規往往滯后于金融創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者的文化自覺。
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者應當既能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又有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自覺。一是樹立誠信文化,不騙消費者。金融機構和相關從業人員應該對消費者誠實守信,保障客戶知情權、充分揭示產品風險和保護客戶隱私。二是堅持以義取利,不掙黑心錢。金融機構在推出產品時應當考慮是否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杜絕具有不良導向的所謂“創新”。三是堅持穩健審慎,不出大風險。要將風險意識根植于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骨髓中。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要杜絕業績壓力下的短期利益誘惑,有更強的定力和監管約束力,避免出現大風險。四是堅持守正創新,不打歪主意。金融業必須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守正創新。創新活動必須以方便企業、居民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為要旨,不能老想著鉆制度的空子進行監管套利活動,要杜絕打著創新之名行套利之實的活動。五是堅持依法合規,不做壞孩子。金融機構要意識到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的約束從根本上講是對金融機構的保護。依法合規經營是金融機構的底線,金融機構合規經營才能行穩致遠。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應當根植于金融從業人員的骨子里,成為指導金融從業者的自覺行動,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從接受學校教育開始,特別是從接受金融教育開始。這些金融文化教育應落實到每一門相關的課程教育中,同時中國金融教育應當深入挖掘我國金融文化、加強金融文化的教育。
金融強國建設要求重視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培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求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者站在全球視角分析問題,并且具備解決國際化金融問題的能力。高質量發展要求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決定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一方面,我國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需要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外匯市場也需要與貨幣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逐步建設成為金融強國,原有的國內金融問題會演變為國際化的金融問題。在建設金融強國的過程中,強大的貨幣必然是國際貨幣,深度參與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強大的國際金融機構必然發展為跨國金融機構,全面參與全球金融市場的競爭;強大的金融監管必然要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在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的同時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強大的中央銀行必然要深度參與全球貨幣政策的協調,并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政策關注點;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更是要求一大批懂國際金融的專門人才。金融的國際化要求金融人才在分析問題時要以全球視角分析其傳導機制、業務關聯,并具備全球金融市場運行的知識,實現金融的快速發展與安全發展。
金融強國建設要求高校重視復合型金融人才的培養。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求金融機構和金融從業者具有駕馭全局的能力,尤其是對科技產業發展、宏觀走勢有深刻的理解。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但只了解金融知識本身并不足以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脫離實體經濟,金融產品就僅僅是在某種風險假設基礎上的復雜合約設計,雖然這些金融產品可以做成很長的產品鏈條,使金融市場主體難以觀察到其所對應的實體經濟的真正風險,從而不斷增加交易規模,但在其風險假設被實體經濟證偽之后,就會產生更大的危機。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深刻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金融強國離不開橫跨金融與實體經濟的人才。只有了解了實體經濟如何產生收益、形成風險,并以索取權的方式反映在金融工具之中,才能有效地判斷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并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在實體經濟中,科技領域和綠色領域尤為重要。一方面,這些領域對應著實體經濟的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了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金融行業的數字技術應用和圍繞養老需要的金融服務都是不斷創新的領域,知識的更新迭代非常迅速。金融人才必須能夠理解現代科技發展、能夠運用數字技術改造金融業,并且深刻理解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獨特金融需求。因此,高校在金融人才的能力培養中要增加對現代科技和產業的理解。
當前中國金融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金融教育要適應金融強國建設對金融人才的高要求,但是原有的金融教育格局不可能一下子轉變過來,高校在金融倫理、知識素養和業務能力的培養上仍面臨挑戰。
高等金融教育面臨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伴隨著中國金融業的高速發展和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中國高等金融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全國招收金融類專業本科生的學校已有400余所,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本科招生規模每年達10萬人。同時,金融碩士培養單位達230多家,每年招收金融碩士達1.23萬人。但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金融業發展從規模型增長向質量型發展的轉變,中國金融教育也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挑戰。一方面金融機構正在收縮、轉型和兼并重組,對人才的總量需求也在下降;同時,金融行業對純金融專業的人才需求比例在減少,金融業需要的人才結構呈多樣化趨勢,在總需求減少、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對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總體逆勢增長。此外,隨著金融教育的發展,金融業的人才需求在學歷結構方面也有提升。因此,高校的金融教育同樣面臨著一個高質量發展的課題,即怎樣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培養有獨特競爭力、差異化的金融人才。
金融倫理教育并未引起足夠重視。價值觀的培育在金融人才的培養中處于基礎地位,但是,金融倫理教育長期以來集中在兩個特定領域:一是職業倫理,把金融倫理教育與某些職業身份聯系起來,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及其他執業資格考試涉及倫理教育內容;二是倫理信息披露,這部分金融倫理教育基于監管部門的監管要求或潛在投資者的倫理要求,比如企業社會責任。但是,金融倫理教育需要被置于更重要的地位。僅在特定領域強調金融倫理是不夠的,中國特色金融教育所培養的金融人才需要深刻認識各類金融理論的倫理基礎,破除“倫理中性”的觀點,明確金融理論中隱含的“公平”“正義”取向,從而明確金融市場運行中的政治性,進而保證金融業務真正具有人民性。近年來,金融倫理課開始進入不少學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但課程體系如何構建、課程在整個培養方案中處于何種地位,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中國特色金融教育需要加強金融倫理課程的地位,并完善中國金融倫理課程的體系,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和中國金融的政治性與人民性應當成為中國特色金融倫理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融教育存在過度西方化傾向。誠然,現代金融業起源于西方,現代金融理論也起源于西方,這些年我們金融教育傳授的知識大多數是基于西方制度的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其中包含所有制度下金融運行的基本規律和共同知識,但是對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金融運行規律和邏輯卻研究得不夠,金融學教材建設明顯滯后于生動的中國金融實踐。不少金融類教材沒有關注中國金融監管或實踐的最新動態,使用的案例或習題具有明顯的西方教材色彩。因此,中國特色金融教育急需一些高質量、能反映中國生動金融實踐的教材。
金融教育存在過度學術化傾向。近年來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不少學校包括金融學科越來越重視教師的科研活動和學術成果,中國金融學科的整體水平提升了不少,學生也得到了良好的學術訓練。但是高校過度強調學術性和科研能力,可能對基礎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有所忽視。金融教育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不足,在學生論文寫作中存在重模型、輕案例的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擁有行業實踐經驗的師資并不多。在國外一些知名大學,教師隊伍中除了學術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師外,還有一些來自金融機構的經驗豐富又有較高學歷背景的業內人士。雖然金融行業也強調與高校的融合,開展金融實踐教育,建立了金融實踐教學基地和各種形式的實驗室,邀請部分業內專家到學校進行講座或授課,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緊密型、長期制度型“行校合作”機制并不多見。
發展中國特色金融教育
培養金融強國所需的人才隊伍,必須走中國特色金融教育之路,培養講政治、有情懷、懂科技的國際化、復合型金融人才。
加強價值觀教育和金融文化教育,夯實中國特色金融倫理教育。金融工作具有政治性和人民性,政治過硬是中國特色金融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必須貫穿于金融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價值觀教育和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教育是相互促進的,構成了中國特色金融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高校要將正確的義利觀融入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正確義利觀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國特色的金融人才培養應當注重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堅持國家利益優先、人民利益至上,不能單純以盈利為目標,而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致力于實現金融與經濟、社會、環境共生共榮,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在課程體系中,一是應該加強金融倫理課程的教學,將金融倫理課變為必修課,將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融入金融倫理課程中;二是要加強金融史特別是中國金融史的教育;三是要加強中國金融改革開放史的教育和中國金融形勢教育,讓學生們真正了解中國金融故事、講好中國金融故事,加深對中國金融運行規律與邏輯的理解。
編寫中國特色金融教材,服務中國特色金融教育。近年來,國家組織有關專家正在編寫包含《中國金融學》在內的一系列中國經濟學教材,這對于扭轉當前經濟學教育過度西方化的傾向,構建中國經濟學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做法同樣適用于金融學專業的各個核心課程。除了國家或有關部門組織編寫之外,還應鼓勵競爭,讓更多老師來撰寫相關金融教材。與中國制度環境關系更貼近的課程,需要以中國為研究對象,一些原理性課程,既可以中國為背景,也可在使用原版教材時適當多引用一些中國的案例。
加強科技教育,提升學生科技素養。一方面,為適應金融業數字化趨勢,金融教育也要在數字金融相關領域迎頭趕上,加強相關課程建設。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更好地服務高科技企業做好科技金融,高校應加強培養學生對現代科技的理解能力,強化有關科技前沿、產業前沿的相關課程,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數字化技術的掌握和科技素養的提升將大大提升金融人才的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提升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
強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通過引入大量國內金融前沿案例,并且將案例的編撰與我國金融領域的現實問題深度融合,避免金融人才教學與教學能力的空洞化,并培育出中國特色的金融文化;通過創設大量的專業技能競賽,對現實的金融問題進行模擬,使國內培養的金融人才真正了解技術與文化在解決現實問題時起到的不同作用;通過規范并強化金融教育中的實習過程,使金融人才盡快融入現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并且主動將技術能力與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加強金融機構與高等學校的合作,共同開設實訓課程。發揮金融行業協會的作用,由行業協會來組織有關高校參加相應的培訓、比賽,通過比賽來增強學生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深入企業、農村,了解實體經濟的運行特點,增強對金融服務對象的了解,從而更加堅定以后在金融工作中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決心和提升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
結合院校特點,形成各自人才培養特色。當前有金融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中,財經類院校招生的規模大,其傳統優勢在于財經管理類學科比較齊全,近年來一直在強化信息科技和大數據方面的教學。綜合性大學可以發揮學科齊全的優勢,走交叉發展的道路。不同院校的核心專業與金融專業相結合,就可以形成具有不同院校特色的金融教育,從而在主流的“通才”教育之下形成人才素質的差異化,進而適應不同金融子行業的多元化人才需求。不同院校不應當在某些熱點領域集中培養相似的金融人才,而要深耕長期具有優勢的金融子行業,塑造各具特色且在優勢的金融子行業具備持久競爭力的金融人才。高等院校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科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金融教育品牌,走差異化道路。例如,外交學院的金融教育比較重視發揮學校的外語優勢與外交特色,著重培養能夠適應金融機構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國際化、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和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金融人才。
繼續擴大開放,提升中國金融教育的國際化水平。成為金融強國,意味著中國的金融在全球的影響力提升,也意味著中國金融的國際化程度提升,中國金融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也相應地提升。更高的金融開放也可能意味著更大的風險,為此需要能夠駕馭更大的金融開放而保持較低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人才,這就需要中國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國際領導力、制度設計能力、良好國際溝通能力和很強的專業能力的金融人才,因此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能力培養上要下功夫,仍然要走開放辦學的思路,鼓勵學生到境外學校、金融機構以及國際金融機構交流,吸引更多海外名校師資和金融機構來校交流。近年來,外交學院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培養的學生越來越多地服務中國金融機構和中國金融業務的全球化;未來需要總結經驗強化優勢,進一步提升開放辦學水平,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國際化金融人才。此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金融業也會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金融,中國的金融教育也要做好迎接更高水平開放的準備。
(本文是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創新項目”和外交學院教學管理及改革項目“新時代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項目編號:JG2022-03〕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外交學院國際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楊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