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通知,確定北京、上海、杭州-桐鄉-德清聯合體、武漢等20個城市(聯合體)為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從場景應用到政策支持,自動駕駛汽車都“駛”出了加速度。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自動駕駛距離大規模商業化還需要一段時間,尤其在核心技術、法律規范、行業標準等方面,自動駕駛的產業生態還有待完善。
“車路云一體化”
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的通知》,明確了建設智能化路側基礎設施、提升車載終端裝配率等9個方面工作;6月底發布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也提出要開展智能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6月30日,《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征求意見稿)》正式發布,提出今后新建、改建、擴建道路,應當為智能化路側基礎設施預留空間,體現出“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思路。近期,北京、武漢、深圳、杭州、福州等多個城市陸續公布了“車路云一體化”相關項目規劃或實施項目。
“采用單車智能方案可以實現智能駕駛,但如果要實現更大范圍、更系統性的智慧交通運行和管理,必須依靠‘車路云一體化’。”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部部長秦孔建對記者說。
他提到,單車的感知能力有限,如果遇到遮擋或極端天氣情況,就會存在“感知盲區”“感知不足”等問題,“而‘車路云一體化’系統中的路側設施能夠提供更加全局的實時感知信息,增強車輛感知范圍與環境適應性,實現更安全的智能駕駛”。同時,“車路云一體化”意味著車側和路側的信息在云端互聯共享,有利于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實現區域內交通協同調度和控制的系統性優化目標,讓交通系統的運行與管理更智慧高效。
在我國,基于網聯的“車路云一體化”自動駕駛路徑正逐漸成為業界共識。秦孔建說,開展“車路云一體化”建設是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實現持續引領發展的關鍵,同時,我國在體制機制上有較大的優勢,“我們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種優勢在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上已充分體現”。
完善產業生態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預測》報告顯示,在中性預期情景下,2025年、2030年“車路云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產值增量預計為7295億元、25825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8%,產業發展將積極推動我國經濟增長。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自動駕駛汽車的產業加速發展期。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我國的自動駕駛仍在測試示范、訓練大模型、推動技術成熟階段,大規模商業化運營仍需時日?!吧虡I化運營的前提是技術成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東提到,目前,我國與世界最頂尖的無人駕駛技術仍有差距,在實踐中也多處于測試階段。
秦孔建認為,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國在智能傳感器等方面已經實現了加速發展,比如激光雷達等關鍵傳感器已實現國產替代,國內產品完全可以支撐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但在自動駕駛技術的下一步演進中,人工智能的應用成為競爭焦點,可能會拉大我們與先進國家的差距?!?/p>
“自動駕駛的研發,已經形成了以‘數據+算法+算力’為核心的開發模式?!鼻乜捉ㄕf,自動駕駛汽車要實現商業化、規?;枰銐虻臄祿e累和算法訓練。他建議,要盡快統籌布局和規劃自動駕駛開發所需的高質量汽車駕駛數據采集、存儲和計算的大平臺,行業層面共同打造“數據+算力”整合的研發資源協同優勢。企業、科研機構等要形成合力,加強高性能芯片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車載系統的研發,“解決算力芯片問題將是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演進的關鍵”。
除了技術攻關外,自動駕駛走向大規模商業化還需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其中的關鍵便是要加快相關的法律規范和行業標準體系的建設。據了解,目前,我國還沒有在全國層面對自動駕駛汽車進行立法,更側重于實施地方“先行先試”策略,探索自動駕駛的商用政策、法規與標準體系建設。記者梳理后發現,全國已有超過40個省市出臺了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管理細則。
“地方為滿足自動駕駛汽車示范運營需求,會出臺一些地方規范,比如要求購買保險、遵守交通法規、配置安全員等,這是很好的立法嘗試?!蔽髂险ù髮W科技法學研究院副院長鄭志峰表示,在接下來的自動駕駛立法過程中,要在全國層面進一步明確自動駕駛汽車產品的準入標準、車輛的管理使用規則、事故責任承擔規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