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臨安,人們大多首先想到的是杭州,但在我國的西南邊陲,也有這一座舊稱“臨安”的小城——云南建水。建水有一千兩百多年的建城史,明洪武年間始稱臨安府,至今整座古城保留較為完整,有雄偉的朝陽樓,也有庭院深深的朱家花園,有現存規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僅次于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的建水文廟,也有縱橫交錯的古老街巷。從建水遺存的十余處“國保”來看,當年這里肯定是偏安一隅的桃花源,也多少能管窺到當年臨安府這個名字的分量。
如今國內的古城古鎮所在雖多,但是大多是表演著的生活和裝飾著的生意,那份恬靜與自在哪里找得到呢?在這個云南小鎮,如果存心留意還真能找到很多令你眼前一亮的場景。

每當覺得自己被貧乏的網絡語折騰得變得胸無點墨,我就會去重讀喜歡的作家和詩人,其中最令我中意的莫過于云南詩人于堅,他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間的魔力,每每說出我想說而未能表達的內心。
于堅除了寫作,還愛好攝影,于是和這位詩人我多了許多共情和共鳴。他是云南人,筆下寫過密西西比也寫過巴黎,寫過加爾各答也寫過緬甸,但在眾多游記和讀本里面,恰好有一個記錄了之前我并未去過的地方——建水。這個地方被于堅單獨成書收作一本《建水記》,一個名氣不大的城市卻獨立撐起一本書,如果不是因為作者足夠的情感,就是因為城市有足夠的底蘊。
直到有機會親身前往這個云南腹地的小城深入探訪一遭,我才徹底明白為什么詩人會念茲在茲,這里確實深藏了太多他和所有云南人共有的情感和故事。
而我,對建水僅僅是步履匆匆便已深深著迷,在給朋友推薦云南旅行時,我總是力推這枚遺珠,還總要強調再三,千萬不要走馬觀花,一定要像讀于堅的書那樣,在字里行間、于街頭巷尾去發現這座城市的美好。
可以說最初讓我迷上建水的,正是這里的橋。
平日里我便十分喜歡按照古橋這一線索去探索國內的城鎮,因為古橋總是兼具生活性與藝術感,它們在歲月的磨礪和摧殘中,因能渡人的實用功能得以完整留存,成為穿越時間的標本。
最早讓我傾心的當然是建水的標志性景點——雙龍橋,這座橋的光彩幾乎蓋過了整座建水城。雙龍橋位于建水城西三千米的瀘江河與塌沖河上,因兩河蜿蜒如龍,故而得名,又因為其共有十七個孔洞,俗稱“十七孔橋”。這座橋以令人無法忽略的姿態佇立水邊,長虹臥波身姿偉岸,在橋身三分之一處還建有秀麗的樓閣,宏偉壯麗,不可方物。古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全長約有一百五十米,通身由數萬塊巨大青石砌造而成。
我拜倒于這座橋的魅力,特意選取就近的位置投宿,以便在不同的辰光去探訪它。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日月晨昏之下,雙龍果真各有風姿。為了避開熙熙攘攘的游客獨享清靜,我特意一早來到橋頭,從魚肚白一直等到朝陽初升,看著建筑的輪廓與天光云影共同勾勒出古意仙境,此情此景讓人覺得不似人間。
我走在橋上,撫摸那已經被時光磨得發亮的青石。然后繞到岸邊,等待一輪旭日從遠處、從橋邊慢慢升騰起來。晨曦逐漸將周遭染成金黃,彌漫的晨霧在水面起舞。忽然一行人從面前經過,我恍然發現,這竟然是村中出殯的隊伍,眾人完全依照古法,并不過分張揚,只七八個壯漢挑著棺木,踏著晨霧和熹光而去,不遠處的身后正是仙境般的雙龍橋剪影,村民們送故人于歸途。我一時恍神,沒有想到能在今時今日還能遇到這早已老去的傳統習俗。中國人歷來講究慎終追遠,而這莊重的一刻,沒有孝子賢孫的一通哭鬧,只有在黃泉路上對故鄉故橋的最后一瞥,我想人們都愿意選這樣的最后一程,心底悲痛但大抵也有默喜,順應世間另一種形式的重逢。
除了這可遇不可求的戲劇性之晨,我又在深夜造訪了這座古橋。夜里雙龍潛淵,因為遠離城市,橋身只有借由偶爾途經的車燈明明滅滅地被照亮,平添幾許神秘。人的視力逐漸適應黑暗后,慢慢可以看到橋身和閣樓,忽然不知道對岸遠處誰家的調皮孩子在曠野里放開手腳開始燃放煙花,前景的十七孔橋被絢爛煙火點亮,遠處是一擲千金的焰火沖天而起,我驚呆了,這種焰火下的古建筑有一種特殊的美。一切的現代元素都被黑暗隱藏,只有雙龍橋在五彩繽紛的花火中燦爛得令人嘆服。
回到投宿的旅店,我忍不住和店主分享所見奇景,店主見我如此著迷,漫不經心地告訴我,建水還有不少古橋,就分布在古城周邊的各條水系之上。我頓時來了興趣,準備一一探訪。
原來在雙龍橋的盛名之下,多少來往旅行者都忽略了建水還藏著許多神隱民間的古橋。在建水人眼中,橋是生活的一種媒介。勾連起了千家萬戶的家長里短,也串起了一個又一個故事。

區別于雙龍的雄姿,我也喜歡鄉會橋的精美和別致,它位于建水縣西莊鎮新房村委會老易屯村,橫跨瀘江河東西兩岸,因清朝科舉考試中的鄉試、會試而得名,是建水縣古橋中唯一的廊橋。我到達這里的時候正是夕陽西下,天邊的彩霞染紅廊橋周身,水面的浮萍蕩漾,令人陶醉不知歸路。而天緣橋更顯得樸實無華,我好不容易在建水城東十里外,臨安鎮馬軍村與莊子河村交接處發現了密林深處的它。這座橋始建于清雍正六年,橋為三拱石橋,南北引橋各向東西彎曲,彎成蛇形,行走其上曲徑通幽而又古意盎然,我跟著村里的老太太一步一步踏過這座古橋,河水已經不再豐沛,只是橋依舊。

在建水的日子里,我雖尋尋覓覓,但是仍有很多沒找到的橋,算是留做下次探幽的理由,據考在建水周邊還有大石橋、民安橋、見龍橋、湯伍橋、雙濟橋、永濟橋、九司橋、右所橋、沙壩橋等古橋。
這樣密集的古橋寶藏,怕是在國內也屈指可數了。

建水的“水”,在城外的成就了千姿百態的橋,而在城內的則成就了各式各樣的井,建水的井不但數目眾多,而且造型獨特,分布在古城的各條大街小巷。
建水素有“古井博物館”的美譽,古城里的水井猶如今日的自來水,遍布城中,也屬于生活必須之一。但在建水,這些古井除了歷經歲月滄桑,見證建水歷史,也體現出建水的獨特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據傳,整個建水古城大約有五百口古井,而今還“活著的”有一百二十多口。井水清澈透明,井口往往還因經年累月打水而被繩子磨出了深深的印記。這些井各有各的傳說,各有各的形制,穿街過巷的時候總能偶遇。
與其他古城不同的是,建水的古井除了常規制式,更有一眼井、兩眼井、三眼井、四眼井,等等,運氣好的話還可以遇到更多密密麻麻的井沿,可見這座古城的地下水資源之豐沛。在臨安路,至今還留著一處十二眼井,十二個井眼呈扇形排列,故名扇井,據說這種布局既有美觀的考量,更有風水的含意。

除了井口的多,建水古井還以大板井的“大”而聞名,大板井又稱溥博泉,位于建水縣臨安鎮西門西正街旁,建于明洪武初年。井欄由六塊石板鑲嵌而成,其“大”名不虛傳,井口直徑將近三米,不像井口更像是一處泉眼。井水更是冬暖夏涼,甘甜潤口,歷來當地人都說它“水味之美,冠甲全滇”,被列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的譽稱,縣志里有“供全城之飲”的記載。這口井至今仍在使用,滋養著建水的世世代代。
為了親眼目睹古城的蘇醒時刻,天剛蒙蒙亮我就來到大板井。此時建水古城還在睡夢之中,大街小巷一片安靜,而西門外的大板井已經醒了。吵醒它的是古城的老居民和送水人。小小窄窄的巷子里大家魚貫排隊,終點就是這口巨大的大板井,井里的水量很足,水面盈滿。大家默默打水,偶爾小聲的交流幾句。排到井邊的人,熟練的“撲通”一聲將鐵桶擲入井中,再用繩子在水中向左右擺動一個來回,一桶水就裝滿了,旋即將水桶拎出,將手邊的容器一一裝滿。
至今,很多建水人依然會用大板井的井水開啟一天的生活序幕,相信這“撲通”的打水聲,也是當年整座城市的奏鳴曲。如今來擔水的有習慣西門水口味的當地人,也有不少專職的送水人。當地人都習慣泡茶、煮粥、煲湯,一切直接進肚子的水,必須用西門水來弄,才是最地道的建水味道,而那些離開建水的人,也許所謂的鄉愁也沁入了這甘甜的井水。
職業的送水人,幾乎都是把水送到豆腐工坊。因為建水最著名的特色美食——建水豆腐,地道的做法必須依靠大板井的井水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據說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豆腐坊,就是享了地利之便,開在大板井的對面。可見這建水豆腐好吃的秘密,確實是仰仗了這里的井水。
來自地底的泉水層層濾盡沙礫,是上天賜福給建水人的禮物。用水掬一捧,只感覺春風滿面,喉中有回甜。天色逐漸亮起,附近居住的父老鄉親們提著水桶來來往往,孩童們嬉戲玩水。古井渾然不動,如同一名守村人,沉默地見證一切。或許飲大板井西門水,早已成為建水人的信仰,甘甜可口自不待言,更多的則來自心理上難以割舍的情結。


最神奇的是,我在大板井的周邊屋舍之中還發現一塊神龕,上面寫著“板井龍王廟井龍王神位”。看來這口井不僅是紅河州的重點文物,更被建水人封成了神仙。我隨著擔水人,步入這座逐漸蘇醒的古城,燈火闌珊,仿佛時空流轉,不知今夕何夕。
我為了探訪古橋選的這家古城外的民宿,給了我不少的意料之外的驚喜。除了熱情好客的店主,更是驚喜于這座民宿竟然是一座帶著法式風格的舊日火車站,站名就叫鄉會橋車站。


車站自然是因北面的鄉會橋而得名,而車站外面鋪設的窄窄軌道又有它自己的故事。建水窄軌鐵路指的是建水古城的米軌注小火車軌道。這條鐵路原是“個碧石”(個舊、碧色寨、石屏)鐵路的其中一段。
當年的個碧石鐵路屬于云南地區的獨特時代產物,是20世紀初為避免國家資源被外國人染指,云南個舊鄉紳等請求民間集資自建的一條鐵路。


由于個舊地區地形復雜及地方鄉紳的資源保護意識,最初采用了600毫米的寸軌軌距,既有別于常規的鐵路尺寸,也有別于滇越鐵路的1000毫米米軌。運行一個世紀之后,如今的建水小火車是在原有線路和車站修繕后開行的旅游列車,軌距統一為米軌,全長十多千米,共設四站,分別為臨安站、雙龍橋站、鄉會橋站、團山終點站,這也是可以一一探訪的有趣目的地。這條路線將古橋、古村落、古建筑串成一道復古風景,游客今日還可以坐上悠哉悠哉的小火車,探訪沿途百年前的鐵路遺跡,領略滇南鄉野村莊的昔日繁華。
當年的鐵路一路蜿蜒,穿越人與人之間的罅隙和隔閡,最終穿越歷史而來。舊時的一切都是慢的,書信很慢、交通也是。而今日在一切快馬加鞭的過眼云煙里,這種慢反而成為了一種珍貴的饋贈。
短短幾日的建水停留,就像不經意發現了一口古井,回味無窮,而且故事和風物越挖越多,我急不可待想回家翻出于堅的《建水記》小書,了解更多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為下一次的抵達攢下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