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赫于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國際奧委會主席首個任期。時間跨越了30年,不變的是他對改革事務與長遠事業的關注特性。他以“整合多元化”為競選綱領,以《奧林匹克2020議程》作為任期后的首個改革綱領。盡管經歷過世界大變局的外部沖擊與奧林匹克運動的內部阻力,這些改革思想與改革綱領一直延續到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上。
巴赫主席在巴黎2024奧運會開幕式上提到了本屆奧運會的卓越成就:“通過讓奧運會更加開放,將我們的奧林匹克改革議程變為現實。我們所有人都體驗到更具包容性、更城市化、更年輕化和更可持續的奧運會,這還是第一屆在賽場上實現性別完全平等的奧運會。”
說到開放,人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開幕式從封閉的運動場來到塞納河畔。的確,從東京奧運會的封閉空間走出來,一下子邁到空曠開闊的場景中,法國人的浪漫與大膽體現得淋漓盡致。觀眾人數絕非某些媒體報道的60萬人之多,這個數字由于安保原因已經被法國內政部削減到一半,其中10萬人左右是持票觀眾,其他人員也由之前的自由準入改為邀請制。即便如此,30余萬人的現場開幕式觀眾也創下歷史紀錄。1936年柏林奧運會后,希特勒動議修建一座30萬人的體育場,為把奧運會永久留在德國做好準備。還好,這個瘋狂的想法由于主客觀原因未能付諸實施。如今,法國人以另外一種近乎瘋狂的形式重塑了當初的場景。

巴黎奧運會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很多比賽都放在法國知名的公共建筑與場所之中,如大皇宮舉辦了擊劍和跆拳道比賽,這座最初為1900年世界博覽會建造的展覽廳和博物館綜合體被認為是創新的高度,特別是壯觀的玻璃屋頂。大皇宮也曾被用于體育賽事,如2010年的世界擊劍錦標賽。
巴黎奧運會的開放性還體現在舉辦大眾馬拉松。眾所周知,奧運會是人類精英選手的較量,而非大眾選手的舞臺,但是巴黎奧運會卻顛覆了這個做法,首次設立了群眾性的馬拉松比賽。從符合條件的幾十萬人中抽簽選中了4萬多人,組織一場與高水平選手同賽道的馬拉松比賽,這一步邁得夠大。
除此之外,巴黎奧運會對青年人喜聞樂見項目的選擇、對賽事色彩體系的運用、對男女選手的等額配置、對奧運會環保理念的設計,都體現出法國人對開放的獨特理解。例如,在環保領域,2024奧運會為全球體育賽事樹立了新的可持續性典范,盡最大可能減少奧運會對環境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巴黎奧運會的目標是將碳排放比倫敦2012奧運會和里約熱內盧2016奧運會的平均水平減少一半,95%的場館是現有或臨時的,100%的場館都能通過公共交通抵達,90%的設備和貨物可以再循環、再利用。
2003年,國際奧委會將“遺產”條款納入《奧林匹克憲章》,以應對和回應對成本上升的詰難和奧運會對經濟社會負面影響的批評。有研究指出:“就像主辦奧運會的榮耀開始消退,成本和批評開始上升一樣,奧運會留下積極遺產的想法被用來將申辦奧運會加以合法化。”巴赫推動的改革方案《奧林匹克2020議程》修訂了奧運會申辦城市的評估標準,將重點放在“舉辦奧運會帶來的可持續性和遺產”上。國際奧委會明確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場館和臨時場館,將著重整合評估主辦奧運會可能帶來的當地環境、社會、經濟、政治狀況。
有關奧運會經濟社會遺產的討論如果深入到“全球-在地”的二元話語中,就能看得出跨國公司受益于國際奧委會獨家贊助權益的壟斷性與收割性。眾所周知,國際奧委會從1984年開創了新的奧運會盈利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國際奧委會授權組建私人化的奧組委,以販賣無形知識產權來獲取利益。這種全新模式給飽受劫難的奧運會帶來了轉折點,使奧運會終于跳出了蒙特利爾陷阱,以盈利作為收尾。
從現有的贊助商規模來看,全球資本在國際奧委會的贊助商體系和轉播商體系中,都是全球性的頭部企業,國際奧委會于1988漢城奧運會周期開創的TOP贊助商模式一直持續到今天,使奧運會的紅利更多地被全球資本獲取,而非主辦奧運會的城市、地區和國家。
從商業模式的路徑來看,巴黎2024奧運會無法走出公私合作模式的套路,但是在打破TOP企業的資源壟斷,實現中小企業合作共贏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這種嘗試以社會與團結經濟的模式出現。巴黎2024奧組委聯合當地政府及工會組織開創性地頒布了《巴黎2024奧運會社會憲章》,力爭為巴黎當局、困難群體及中小企業提供工作合同和就業機會。巴黎2024奧組委與尤努斯中心和萊卡諾這兩個主要盟友合作開發了一個量身定制的系統,以保證社會和團結經濟企業獲得與奧運會相關的合同,這些企業占法國就業機會的10%。上述幾家組織聯合巴黎奧運工程交付公司,組建了一個新的平臺機構“SSE 2024”,宗旨就是要為法國當地的中小企業提供巴黎2024奧運會的重大經濟機遇和具體解決方案。
國際奧委會《奧林匹克評論》的文章披露:大約460家社會企業有機會為奧運會提供建筑、餐飲、家具供應和洗衣服務等領域的服務,其中9家企業贏得了價值160萬歐元的工作合同。在文章的結尾,作者認為:“巴黎2024奧運會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和循環商業模式的基礎。如果未來的主辦國和主要的體育賽事繼續加強和擴大這座橋,建立這種方法作為標準的實踐,它的真正遺產將會被看到。”
2021年7月20日,在巴赫主席的大力推動之下,國際奧委會第138次全會表決通過了奧林匹克格言的修訂案,新的奧林匹克格言被表述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此后,團結被視為奧林匹克運動迎來的五大趨勢之一,寫進了巴赫主席第二個任期的改革方案《奧林匹克2020+5議程》。巴黎奧運會召開前,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等國際沖突事件將奧運會所能帶來的和平與團結愿景蒙上厚厚的陰影。
巴赫主席在巴黎2024奧運會前夕召開的國際奧委會第142次全會開幕詞中指出:“我們都關注巴黎2024奧運會的成功,但我也一如既往地希望關注奧林匹克運動更廣闊的未來......歷史性的破壞正在顛覆自二戰以來一直存在的國際關系體系。不幸的是,這些趨勢很明顯:經濟脫鉤、以鄰為壑、狹隘的自身利益戰勝了法治、全球南方對全球北方.......基于我們的奧運價值觀和團結,我們必須準備好面對這一巨大的變化。”在奧林匹克格言中加入“更團結”的呼吁、通過組建巴黎2024奧運會難民代表隊等舉措,是巴赫領導下的國際奧委會在全球危機下喚醒內外共我意識之策,也是切實發揮體育改變世界,呼吁人類團結、彌合分裂社會的責任擔當。


此外,奧林匹克運動內部的利益沖突與公信力危機也在凸顯團結的重要價值。巴黎2024奧運會開幕前夕,在國際奧委會高官及其他重要人物下榻的奧林匹克大家庭酒店里面,進行了一場酒店員工的罷工。法國總工會巴黎分部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來自酒店內部的視頻,顯示大約十幾名員工在走廊里排隊。員工們舉著標語,上面寫著“第13個月(法國的許多公司會在12月向員工發放獎金,即“第13個月”),沒有奧運會!”“豪華酒店、貧困工資”和“回饋我們的社會福利”等。工會稱,“酒店的老板在2024年向股東發放了950萬歐元的分紅,但是7年以來都沒有為員工增加過工資。”根據法國主要工會CGT的數據,國際奧委會向員工罷工的酒店支付了2200萬歐元(約合2388萬美元),以獲得酒店的獨家使用權。一直對國際奧委會保持批評態度的網站Inquisitor就此事做了深度評論,并且將矛頭指向了國際奧委會內部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問題:國際奧委會委員不需要支付任何差旅費就能進行環游世界的豪華旅行,在奧運會幾周內每天可獲得900美元(取決于他們的崗位)的差旅補貼。
筆者剛好讀到了國際奧委會剛剛發布的《2023年度報告》,其中有關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補貼標準是:委員每天450美元,專門委員會委員及執委會委員每天900美元,而國際奧委會主席不享有類似單次計算的補貼,但是享有年度補貼27.5萬歐元。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將國際奧委會視為一個NGO組織、國際奧委會委員都是志愿者,但是治理的透明度增加與媒體大眾的監督權限增加,人們開始覺醒,甚至表達不解與憤怒。與國際奧委會官員相比,許多基層的工人、志愿者為了所謂的理想、價值拿著較低的薪酬,甚至做出無償的奉獻。透過巴黎2024奧運會的罷工事件折射出國際奧委會治理體系與組織公信力的缺失等問題,還需要在未來的改革議程中找到答案。
巴黎2024奧運會已經落下帷幕,一定會在國際奧委會的官方報告里面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或許會給貧困的巴黎圣丹尼地區帶來經濟社會福音。巴赫主席在巴黎2024奧運會閉幕式的致辭中依然充滿信心:“巴黎奧運會激勵了我們以及全球數十億人。謝謝讓我們夢想成真。感謝讓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從頭到尾,這都是一場轟動一時的奧運會——或者我敢說:塞納河畔轟動一時的奧運會。”無論是否相信奧運會所帶來的感動與美好、是否接納奧林匹克運動傳遞的價值觀、是否支持“后巴赫時代”國際奧委會的改革藍圖,都不影響人們繼續期待米蘭2026冬奧會、洛杉磯2028奧運會的盛大演出。
(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 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