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工筆人物畫作為中國繪畫的主流形式,有著獨特的精神內涵、多元的審美取向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體現了其造型的包容性與可塑性。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東西方優秀藝術造型語言和藝術形式,反映新時代的社會現實和價值取向。本文從實踐探索的角度分析和思考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造型問題,提出立足當代社會,關注現實人生,借古開今、納洋興中、人文關懷的創作觀念,創造符合時代水準的中國工筆人物畫藝術精品。
關鍵詞: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造型問題;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6-00-03
工筆人物畫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畫種之一,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已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內涵和審美范式。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藝術也在傳承和發展中不斷展現新的面貌。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工筆畫早已成為中國美術的主流表現形式,以多種樣式出現在美術展覽和文化藝術市場上,展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和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觀念同樣呈現出與以往時代不同的特征,站在當今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的角度重新認識造型問題,對于當代中國繪畫的發展是一個極具意義且值得深思的課題。
當代中國美術的創作環境是一個異彩紛呈、形式豐富的多元時代。在近年來的各大展覽中,我們能看到當代工筆人物畫造型語言的多彩,作品數量之浩瀚,工筆畫作者隊伍之龐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種繁榮充分拓展了工筆畫的各種表現技法,豐富了造型語言,使當代工筆人物畫相對于傳統繪畫有了更寬的表現空間和更強的視覺效果,其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從繪畫本體的內容、造型、色彩等方面不斷開拓,特別是圍繞以“造型”為中心的與之相適應的各種表現技法,使中國人物畫的創新具有實際的意義。因此,作為一個既古老又充滿活力的畫種,中國工筆人物畫如何在當今的文化環境下既保持自身優良的藝術品質,又不脫離時代審美需求,創造無愧于時代的藝術精品,這是新時代工筆畫家需要思考和解決的課題。以下是筆者對當代工筆人物畫造型發展等問題做出的思考。
一、借古開今
每一種藝術樣式都有其獨特完整的語言體系,工筆人物畫作為中國文化母體的一部分,從古到今從未離開過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國畫的精神境界在中國文化的長期熏陶下得以形成,其特質總體上傾向于“內向”。中國畫在漫長的社會進程中,既保持了對傳統的順承,又進行了反思,推動著這一完整的藝術體系不斷向前發展,這種推動作用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的特性和價值[1]。
不同的時代孕育不同的藝術形態,宋元時期的工筆人物畫與隋唐時期的不同,明清時期又有其獨特之處,而當代的工筆人物畫更是不同于前代。如今,隨著中國文化復興的大趨勢,中國工筆人物畫一方面需要理順自身的發展規律,使傳統文脈得以重新對接和傳承;另一方面要克服思想上的慣性和惰性,保持平和的心態,借古開今,創造出適合“圖像時代”的當代藝術形態。
與嚴謹規范的傳統樣式不同,中國當代工筆人物畫造型、造境的方式,往往更注重大關系的對比,更強化視覺沖擊力。畫面抽離了文學性的敘事,繪畫語言變得更加純粹,更具“當代性”。這是因為當代生活的視覺經驗與古代不同,在快節奏的當代視域下,畫面往往是平鋪直敘的,更為“實在”的狀物法,與中國古代那種委婉的描寫方式已大不一樣。古代工筆畫家強調“三礬九染”“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強調作畫過程中的體驗。而這些已在追求高效的當今畫壇被大大簡化,當代工筆人物畫作品可供品味和體悟的東西越來越少,同時逐漸生成了新的繪畫語言,如奪人眼球的畫面布局,精致入微的寫實造型,強烈夸張的構成形式,以及西畫式的用筆用色和對光影效果的著意強調,都與以往的工筆畫形態迥然不同[2]。
在包容開放的當代社會大環境下,國畫形態在與中國傳統文化縱向傳承的同時也多向外來藝術樣式橫向借鑒。我們在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思考和實踐中,應該固守中國畫的價值取向,并以獨立的視角使中國傳統精神在中國畫的法理之中不斷生發,在尊重文化規律和國畫特性的基礎上融合新的品質,創造出符合時代特色的藝術樣式,使古老的中國藝術獲得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見圖1)。
二、納洋興中
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徐悲鴻、蔣兆和等具有開拓精神的畫家提倡以西方寫實主義來改良中國畫,確立了20世紀中國人物畫“徐蔣體系”嚴謹寫實的造型方式的“新傳統”。再到80年代中期,西方現代藝術的各種流派對中國本土繪畫的強烈沖擊。在這種日趨激烈的國際化進程中,中國畫如何在西方藝術的影響下保持中國繪畫的特色。對待西方文化藝術沖擊,我們又該報以什么態度,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現實問題[3]。
對待西方文化,全盤否定和全盤西化顯然都是不可取的,但借鑒和吸收這個度該如何把握,這又是一個問題。對于現代學院派教育,大部分學習繪畫的起點是從學習西畫開始的,相對于中國繪畫來說,西方藝術更易于情感的表達和創作的自由,我們會感覺到西方的繪畫語言和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首先,從視覺效果來看,西方藝術特別是造型語言比中國畫更直接,能夠很“形似”地描繪物象,而且西方現代藝術在傳達人的精神情感、社會干預等方面的視覺效果也更為直觀。其次,西方繪畫思想、語言表達方式有很多新奇的地方。尤其是西方現代繪畫不再依靠再現,而是通過點、線、面、色彩等元素來表達一種精神,這種造型方式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像或不像,而是一種意味,通過繪畫自身的語言來表達感受。
整個20世紀,中國繪畫對西方藝術、西方繪畫的態度基本上是大量地借鑒和吸收。但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畫的發展,特別是傳統文化思潮的回歸,人們對這種現象產生了懷疑,是接納還是否定,思想上產生了矛盾。一方面,當代藝術家認識到中國傳統藝術中有很多因素可供我們借鑒和吸收;另一方面,西方現代藝術中有很多元素,特別是表現主義繪畫與中國傳統藝術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很接近。作為在中國繪畫中包容性很強的工筆畫藝術,應當持一種平和包容的心態,吸納和借鑒每國的優秀資源。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完全可以把全世界的優秀視覺資料為己所用。東方和西方都有自己優秀的文化沉淀,我們不能以狹隘的民族主義去否定外來的東西,也不能一味跟著別人走。對待西方文化,我們應該堅持“批判性繼承和繼承性創新”的態度。世界文化貴在多元并存,現代的中國藝術必須以開闊的胸懷在世界層面上與西方文化交流對話,這樣才能對自己和別人進行客觀的認識,通過這種文化共存性和互補性共同構建當代中國藝術的多元文化景觀[4](見圖2)。
三、人文關懷
從古至今,中國繪畫從來沒有停止過形態上的變化,在不同的時期適應不同的社會需求,形成了博大精深、生機勃勃的人文價值體系。我們一直追求創新和發展,筆墨當隨時代,當代社會生活激烈,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高速變化的過程中,畫家對當代中國人物畫造型的拓展,有的可能具有普遍意義的創新成就,有的可能只是演進過程中的一個雛形,有的則可能只是終將被淘汰的實驗品。誠然,工筆畫這一藝術表現形式長于寫實再現、精雕細刻,能夠制作出豐富多彩的畫面效果,當今各種大型美術賽事的展位也多被工筆畫所占據,畫家和受眾的高度關注勢必會加速工筆畫的繁榮發展。但是,當我們對當代中國繪畫,特別是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重新審視時,會發現當代畫壇缺少一種“靈魂性”的東西,缺少對身邊人情世態的感應,對時代氣息的深刻表達和應有的人文關懷,缺少對現實人生的關注和對當代文化問題的思考。這是因為中國畫壇現在缺少某種震撼人心的精神性力量,缺乏立足現實生活,創造體現崇高精神力量和關注人文情懷的優秀作品。當代人物畫創作既需要有畫家內心筆墨情趣的抒發,更要有對當下生活和當下人民的深切關懷。如果還是限于小情小調的玩味,只滿足于畫家自我的內心體驗,或者只盯著畫面的表面視覺效果和眼前的功利而對社會無所關注,那么當代人物畫家就會失去社會責任感,當代人物畫創作就會喪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因此,對當代社會現實人生的真切關注和對人類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是當代工筆人物畫家的藝術使命,在作品中呈現當代人的生活痕跡和文化痕跡,注入真情實感,才能真摯體現藝術創作的人文精神和現實意義,創作具有時代價值的優秀作品[5]。
綜上所述,通過對造型問題的研究和思考對推動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傳承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繪畫藝術是一種純精神性的產物,繪畫造型是畫家精神內涵外在表達的重要形式與手段,當舊的形式不足以表現新的精神追求時,新興的造型樣式便會隨之孕育生發,所以不同時代便會產生不同的造型風格樣式,這是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規律。無論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造型發展到何種狀態,都是為了傳達代表本民族的精神性、理想性和意象性的文化特質,是追求適合當代標準的“形神兼備”。中國人物畫造型的創新建立在中國文化視域下,在傳統的造型原則之上汲取各種藝術的優長加以借鑒融合,探究最合理的表現方式。同時,只有把握好當代的文化內涵,在符合中國畫造型基本規律的前提下對中國工筆人物畫造型觀念和技術不斷拓展,這樣的探索才是有益的,也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中國畫藝術創作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文化精髓作為母體文化,以西方藝術的造型樣式和表現手法作為有益補充,立足當代社會,關注現實人生,融入時代語境,更新創作觀念,積極探索當代造型圖式語言,創造出屬于中華民族的藝術形式[6]。
參考文獻:
[1]畢建勛.中國畫造型基礎教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
[2]唐勇力.厚德載物:當代中國畫藝術論著[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3]張江舟.思與境偕:當代中國畫藝術論著[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4]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畫學研究:形神與筆墨[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5]唐勇力.再談工筆畫的寫意性[J].美術,2009(04):65-71+141.
[6]楊維民.從邊緣走向復興,當代中國工筆畫之非常印象[J].中國藝術,2011(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