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提升公交卡文創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本文探究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公交卡文創設計的可行性方案。本研究從理論方法、實際應用、視覺美感等層面分析并提取地域元素,并結合文創類公交卡的實際運用案例和公交卡的芯片結構,研究其合理適當的運用辦法和造型創意。以江蘇常州的地域文化為例,斟酌地域元素在公交卡文創設計中的使用。根據設計方案的推廣及考察調研,表明從理論方法、實際應用、視覺美感等層面分析并提取地域元素并將其與文創產品結合的可行性,能夠實現地域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物品的理想狀態,為實物公共交通卡的外形設計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地域文化;文創設計;公共交通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6-00-03
一、地域文化與文創設計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某一區域范圍內由歷史文化、民風民俗、自然與生態環境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它會經過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在形成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且特色鮮明的文化類型。[1]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歷史痕跡,是一種古今對話的媒介,是文化得以傳承的橋梁和索道。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生活特點及文化背景,這是一種一代傳一代的血脈力量。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進行了大范圍的融合,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色彩卻日漸暗淡,對地域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在這個現代化的世界表面上顯得有些刻意,但實際卻是背負著文化血脈的重要性。在設計中運用地域文化,會使設計變得有溫度,給人一種家鄉的歸屬感。
(二)地域文化與文創設計結合的優勢
文創產品,即文化創意產品,是依靠人的智慧、想法 思維、技能形成的文化寄托載體,一般在現有的事物基礎上進行創新,并通過現代化的手段開發出具有額外附加值的產品。[2]它的產生本源于人們希望通過將文化的意義寄托在產品上,以實現文化的傳播。因此,文創產品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種可視化體現方式,幫助人們更容易地達到文化理解以及文化傳播的目的。地域文化也是文化的區域性的體現,是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分支。文創產品的特性包括文化性、藝術性、地域性、民族性、實用性、紀念性、經濟性、時代性等,可見,地域文化與文創產品的融合理所應當,并且完美契合。在普通的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也許會根據不同的需求側重于某些特性,但地域元素的應用常常不會被首要考慮。但是對于公交卡這種具有地方局限性的產品設計來說,地域性顯得尤為重要。
二、公交卡文創產品的現狀
(一)現有的公交卡文創產品
公交卡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年輕人群和老年人群占比較大,而這兩類人群對公交卡的使用方面會有一定要求。在電子公交卡流行的當下,傳統的公交卡依然普遍存在,一般都在市民卡中心銷售。一是因為實體公交卡的充值會帶來優惠,這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是一項很優惠的選擇,再就是對于老年人來說,電子產品的操作并不能給他們帶來便利,反而是實體的公交卡更為簡單方便。市民卡中心所售賣的公交卡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傳統的公交卡,呈卡片狀,這種類型的公交卡在使用的時候會有遺失的風險,且卡片造型單一,功能單薄,從地域文化的宣傳角度來講,僅能在卡面上印刷當地的具有代表性地標類的圖案,宣傳效果甚微。二是掛件類的公交卡產品,相比卡片式的公交卡比較少有,也僅是圖案上的創新,外形為圓形,裝飾性弱,文化的傳播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僅僅降低了遺失風險。可見,一個具有地域文化宣傳效果的掛件類公交卡文創產品仍然是缺乏的(見圖1)。
(二)公交卡使用者對公交卡外形的改造
使用者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可用材料以及自己的實際需求對公交卡進行一系列的改造:這些改造者是以年輕人為主的群體,他們大多將公交卡中的芯片拆出,通過滴膠的方式將公交卡芯片置入已經做好的既定模型中,以在不影響使用效果的情況下,還能使公交卡的外部造型得到改善和美化(見圖2)。
使用者對公交卡的改造恰恰說明了公交卡造型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缺乏,從而印證了掛件類公交卡文創產品的需求與前景。
但對于老年人來說,也許一個花哨的公交卡造型并不是很重要,其首要考慮的可能是遺失風險的規避,以及拿取和攜帶的便利。老年人對公交卡的改造可能更加簡單:他們常常在公交卡的邊緣打孔,穿在鑰匙扣上,或是放在卡包里掛在脖子上、系在腰間等。這也恰好體現了目前公交卡產品設計的不足之處。
(三)現有的公交卡文創產品的案例
圖3中列舉了融合地域文化的公交卡文創設計的幾個案例。長安通虎符公交卡和玉璽公交卡都參照了陜西博物館中的文物造型。陜西的特殊歷史文化背景,導致當地文物眾多,因此,將玉璽、虎符這種極具歷史文化特征的形象作為原型進行設計是恰如其分的。緊接著,陜西又推出了扇子系列的公交卡,這些卡片更薄更輕,增加了更多實用功能,但由于材質是宣紙與木骨架,增加了損壞的風險。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在歷史文化方面也是當仁不讓,南京的公交卡設計也采用了玉璽造型,符合六朝古都的特點。河南洛陽則是采用牡丹的造型,以掛飾的形式來制作公交卡文創,不僅提升了裝飾性,還進一步吸引了旁觀者的眼球,達到了較強的宣傳效果。但是,這些公交卡文創設計大多與歷史文化相關,與市民的生活貼合度還不夠,對于地域性的民間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推廣還不夠,對民間的傳統元素的提取還不夠充分。
三、地域化公交卡文創設計的創新策略
(一)圖形轉譯
人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漸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符號元素,主要以平面圖形為主,分為三種類型:人、動物及抽象圖案元素。[3]在文創產品設計的過程中,對于地域元素的提取,主要依靠以下兩點:圖案色彩和材質特性。
1.圖案色彩
圖案藝術在廣義上指對某種器物的造型結構、色彩、紋飾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施工方案,制成圖樣后,稱為圖案。有些器物,如某些木器家具,除了造型結構外并無別無裝飾紋樣,亦屬圖案藝術的范疇。因此,狹義上的圖案藝術是將器物上的花卉、樹石、禽獸等自然物形象進行規則的藝術概括和加工,組成獨立或一組的平面構成或立體的裝飾紋樣和色彩的藝術形式。[4]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利用圖案來進行裝飾,而不同地域所使用的紋樣各不相同。比如,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中持續時間最長、勢力最強的一支。仰韶文化分為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半坡類型地處黃河中游地區,出土的陶器作品上的紋樣以魚紋為主;而南方兩湖地區的廟底溝類型所出土的陶器上的紋樣以花瓣紋為主。由此可見,早在幾千年前,文化就已經因地域而有所劃分,形成了地域文化百花齊放的奇妙景象。
2.材質特性
公交卡文創材質應具備堅固性、耐用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在材質選擇上要盡量規避易破的材質,與此同時,由于是每天要用的物品,掉色掉漆的問題也要避免。
(二)增強體驗美學
公交卡的文創產品設計既要滿足實用性,更要滿足美觀性,在視覺審美舒適的情況下,依然兼具實用性,是公交卡文創產品設計的關鍵要義。
1.實用性
作為每天需要使用的公交卡,實用性是其首要特性。在兼顧外形的同時,是否能夠準確快速地刷卡也尤為重要。根據陜西目前的地域化公交卡的使用情況來看,刷不上卡、反應慢等問題似乎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因為公交卡中的芯片感應距離的問題。因此,針對獨特的公交卡文創設計,在芯片方面需要做到感應閾值的加大和感應速度的加強。如果芯片的改變成本較大、難度較高,那么在公交卡的外部造型上就要提供一定的感應提示區。比如,陜西的玉璽公交卡,芯片應置于玉璽的底部,在完成“蓋章”的同時即可刷卡成功。還有團扇公交卡,本身就是扁平的造型,將扇面輕輕觸碰刷卡感應區即可完成刷卡,具有古風儀式感,給人一種不同的刷卡體驗。
2.美觀性
人們時常會探討美觀性與實用性何者更為重要的問題。在某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文化下,這個答案本可能會有所不同。愚以為,實用性與美觀性何者更重要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適合當代的才是正確的。美觀性是滿足人的審美需求,實用性是滿足人的使用需求,兩者都是為人服務的。在現代,明確地劃分實用性與美觀性似乎已經過時了。放眼當下的設計,只具備其一的已很少見,幾乎所有的設計都在傳達實用性與美觀性相融合的現狀。在公交卡文創設計的既定實用性下,美觀性的研究與發展成為當前較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四、地域化公交卡文創設計的應用——以常州為例
(一)常州地域元素的提取
俗語講:“蘇常熟,天下足。”在古代,蘇州、常州等蘇南地區是主要的糧食產地,如果這兩地糧食成熟大豐收,就可以供給天下人。由此,水稻的圖案就可以作為常州的地域元素之一。再者,據地方文獻記載,常州梳篦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制作工藝在明代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生產的梳篦被選為宮廷貢品,享有“宮梳名篦”的美譽。常州梳篦制品主要包括梳篦和木梳兩個種類。梳篦也稱“篦箕”,以毛竹、牛骨、生漆等為原料,經七十多道工序制成;木梳以黃楊木、石楠木為原料,整個生產過程有28道工序。常州梳篦的制作工藝之精、水平之高,在中國歷史上是可以考證的。梳篦恪守“天然材料,手工制作”之特色,以選料精細、工藝考究著稱。可見,梳篦的圖案元素也可作為地域文化文創產品設計的一項素材。
(二)常州地域文創產品體驗美學的設計
根據江蘇常州的地域文化,如果要制作公交卡文創產品,首先可以考慮梳子的造型。由于梳子多為木質或牛角材質,由此,材質的選擇就指向了木材或是塑料滴膠等耐用不易掉色的材料。江蘇常州的特產梳篦本身就是扁平型,可將芯片置于把手位置,尾部穿繩可掛。不同材質決定了梳篦的顏色差異,雖材質有異,但天然的木色總給人簡單質樸的美感。若采用滴膠工藝,顏色則更具多樣性,應選擇令人舒適的色彩。在造型美方面,應注重流暢的外形、精細的做工和考究的比例等。同時,光板的梳篦顯然不如具有裝飾紋樣的梳篦更具地域文化的傳播性。在梳篦之上,手藝人常以花卉、樹石、女子形象、蝴蝶、蝙蝠作為基本元素,因此,在梳篦造型的公交卡文創產品上,也可適當運用這些元素,以實現傳統紋樣的傳承與發展。
五、結束語
隨著消費者對地域性文創產品的需求日趨增加,設計師有意識地將地域文化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使其可視化。從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特點出發,可有效解決現有公交卡產品的形式單一、功能簡單、文化傳達力弱等問題,并設計出優秀的地域化公交卡文創產品,提升各地地域文化在人們心中的重視性,有助于更好地繼承與弘揚地域文化。
設計師通過整合地域資源,更好地理解和傳播地域文化,以簡潔明了的方式融入文創產品中。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可以為使用者打造更具表現力的地域文化產品。結合地域文化要素,融合創新產物展現地域文化的新鮮面貌,設計出實用性、美觀性、地域性兼備的文創產品,讓用戶更深入地感受和體驗所處地域的文化藝術魅力,以此助力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郁燕飛.淺談地域文化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66-67.
[2]全國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聯盟“品牌發展計劃”啟動[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9,28(02):31.
[3]曾靜.海南黎族傳統元素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6):91-94.
[4]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第六版彩圖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