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戲曲領域,復排經典是各院團的一項重要工作。不斷打磨更新經典作品不僅可以探索戲曲發展的新形式、傳承的新路徑,甚至可以誕生新的經典。本文以湘劇《十五貫》復排經驗和成果為例,探討了經典作品復排的難點痛點,以及過程和原則,并以復排經典為切入點,深入分析了地方院團當代生存的現狀和路徑。
關鍵詞:經典復排;守正創新;基層院團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4)16-0-03
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弘揚優良傳統,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和創新二者相得益彰,“守正”就是移步而不換型,“創新”就是創作深入人性和靈魂。經典作品是戲曲的生命之船,只有后人以經典為藍本繼續傳承創新,我國的戲曲藝術文化才能發揚光大。
一、復排經典是戲曲藝術傳承創新的重要抓手
人類對藝術的判斷是在被現實不斷沖擊突破中進行的。當前,網絡傳播日新月異,使得這樣的突破和顛覆更加猛烈、巨大和徹底。但人類對藝術的欣賞是永恒的,近千年來,中華戲曲逐步形成的程式和做派,是這一行當永遠值得遵守的規矩和規則。
戲劇是經典時空的再現,情感表達主要依托于凄美纏綿、激越高亢、悲愴凄慘、冷峻清醒等膾炙人口的唱腔,以及對白、獨白和吟誦。在劇目的創作中,有些作者是在精練故事情節中找尋和設置劇本角色本身的意義及劇作演出后引申的社會意義;有些劇作者是在劇本這兩重意義中尋覓和設置角色演繹的情節,或曲折離奇或直截了當。但是,善于創作的高人往往把這兩種方式在一部戲曲中互用,這些作者是在劇本意義確立后的外延與拓展中,通過設置情節后推進劇情,進而順理成章地達到劇情高潮,并把兩種方式和手法在一部戲中互用互促互襯,變成好作品、變成精品。如此理解就為同一題材的劇本改編和不同劇種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和可能,尤其是為經典劇目的改編提供了成功的充分元素[1]。
事實上,上海京劇院曾復排的《曹操與楊修》,堪稱改編后的經典。在當時“重點傳統(經典)劇目復排計劃”中,上海京劇院先后復排《羅漢錢》《曹操與楊修》《舞臺姐妹》《金龍與蜉蝣》四場演出,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復排的經典劇目能夠成為經典,展示了老一輩藝術家的初心,青年戲曲藝術從業者也展示出了年輕一代應具備的情懷、才華、責任和專業技能。
地方劇院(團)進行原創非常不易,資金、人力等都是難點。因此,復排經典就成了一個最佳選擇。一則再現經典劇目體現出當世之人對作品的喜好和重視,經典作品能夠在藝術長河中積淀下來,形成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正因其創作者都是造詣深厚的藝術家,經過他們的反復打磨,這些劇目在藝術上達到極為可觀的高度和精度;二則復排經典劇目能夠以迥異于原劇種的地方戲曲表演出來,這樣的地方劇目在經過與時俱進的改編后,貼近當地觀眾的實際需要和文化愛好習慣,適應地方觀眾的特征更加明顯;三則藝術院團的根本任務是傳承民族藝術瑰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堅持以復排傳統劇目、創新時代劇目進行傳幫帶教學,不斷推動戲曲藝術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舞臺下才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文藝的春天才會更加絢爛奪目。
二、復排《十五貫》機遇與挑戰并存
昆曲《十五貫》題材好、故事好,其故事由宋人流傳的話本《錯斬崔寧》繁衍而成。經過相關部門和業內專家商議,劇團決定2018年重點工作就是將昆曲《十五貫》改成湘劇版的《十五貫》。從昆劇中移植復排的桂陽湘劇版《十五貫》分為遭嫌、被冤、見督等8場分戲,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不斷深化矛盾,懸念迭起,層層遞進。湘劇版《十五貫》演出以來,社會反響空前,從各種紛至沓來的榮譽和追捧足以說明編劇和演出都十分成功。
較之昆曲《十五貫》,湘劇版《十五貫》在不改動主要情節和人物、不大動故事框架的前提下,梳理、精簡原來的昆劇版本,按照桂陽湘劇臺詞的湖湘語系簡明快捷特色及湘劇音樂特色,吸納桂陽民間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廣為流傳的花燈小調。借助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實景和虛景疊加交錯使用,以求在舞美、服飾、化妝、燈光上大膽創新,導演、作曲、編劇、舞美等通力合作,不斷推陳出新、精益求精,力求通過改編復排演出,打造桂陽極具特色的湘劇版《十五貫》[2]。
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以“挖掘傳統、傳承桂陽戲曲、培養新人”三位一體為目標,以致力于優秀傳統劇目和傳幫帶的方式培養青年演員。桂陽湘劇版《十五貫》全面起用青年演員。在復排的過程中,從整體結構到每一幕的分體構成,從眾多的群體演出到主角的撐場主打,從音樂到動作,從舞美到道具,從服飾到場景等,青年演員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隨著這些青年演員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們對戲曲人物的理解必然也會更加到位和深刻,塑造的人物也會更加出彩。
經典戲曲的改編和傳承,音樂人才的作用尤其關鍵,湘劇版《十五貫》的戲曲音樂作者就發揮了關鍵作用,作曲者除了大量采用湘劇固有的曲調外,還加入不少來自湘南地區的民歌、說唱、小調及其他非遺文化腔調。板腔體的出現,為湘劇版《十五貫》的“過門”直接使用器樂伴奏帶來便利,更是為板腔體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構成的齊言體唱詞或獨白設下頗有湘南或桂陽韻味的注腳,打破了曲牌聯套框架,建立了新的戲劇性音樂體系,這就是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在唱練做打基礎上加以歌舞來演繹故事,進一步戲劇化。
今天的戲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既要堅定地發展,又要審慎地克服盲目性;既要“一板一眼”,也要“南腔北調”。作為一個戲曲音樂人,只有從每部作品的劇本立意出發,既保留昆曲《十五貫》唱腔原有的韻律,又根據人物的特定環境和獨特情感有意識地挖掘、尋找作品的特點、亮點,并由此賦予每部戲曲更豐富的音樂語言,才能創作出既有高品位又雅俗共賞的作品。
總體來看,戲曲藝術的傳承尤為必要、艱巨和復雜。復排經典劇目這種方式真可謂一舉多得:既讓經典劇目得以代代相傳,更讓演繹經典劇目的年輕人得到多角色的實戰演習。唱念做打的戲曲藝術既要賡續中華傳統戲曲的規矩和精華,又要揮灑時代風物、風情、風流。經典的戲曲要想傳播久遠,就必須適應時代的特點,堅持藝術創作的“二為方針”、堅持三貼近的原則,與時俱進,以人民性的正確手法不斷微調,持續不斷地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開和普及,讓高雅藝術回歸人民群眾中。
三、在復排經典中探索地方劇院(團)生存發展新路徑
(一)地方劇院(團)的當代生存困境
湖南地區有十九個地方劇種,除了湖南花鼓劇團、湖南湘劇團、湖南京劇院、湖南昆劇院等幾個省級劇團有較高水平的演出外,多數市縣級劇團面臨劇目形式單一、劇本新意不多、項目經費缺乏等困境。目前,全省市縣級基層院團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費匱乏。許多縣級院團資金短缺、收入來源單一,只能依靠額外的業務來保障單位的正常運營,以至于許多縣級院團沒有余力進行復排傳承、創新劇目。一般的基層院團沒有自己完整的創作團隊,每次劇目創排或多或少都需要到外面請編劇編戲、導演導戲,導致一部劇目創排下來成本較高。二是人才斷層。許多縣級院團人數不多,在經費缺乏的情況下,部分年輕藝術從業人員在劇團的生活質量得不到保障,從而脫離劇團。而出于情懷選擇留下的老演員們,又難以跟上新作品的步調,導致行當湊不齊,人才斷層嚴重。三是專業瓶頸的制約。舞臺藝術作品的呈現具有藝術專業性強、崗位要求高等特點,因此編劇、導演、作曲等創作人才的引進和留用一直都是制約基層院團發展的瓶頸。編排一部成熟的精品不僅要聘請專業的編劇、導演、舞美、作曲、服裝等創作團隊,還要經過長時間的排練打磨,這對基層院團來說困難重重[3]。
(二)地方劇院(團)的當代生存路徑
面對當前全國多地市縣級劇團和小劇團生存都很困難的現狀,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
1.加強頂層設計,著力培養高層次人才
一是開展傳幫帶模式。桂陽縣委縣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導桂陽縣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邀請國家級湘劇傳承人和退休老戲曲人來劇團開展傳承教學工作,培養湘劇接班人,將劇團青年演職人員送到全國性高層次的湘劇培訓班、研修班學習深造,提高專業技術水平。二是定向培養內生動力。為了讓“湘劇”傳承后繼有人,2018年2月7日,桂陽縣委常委會會議原則同意《關于招收培養湘劇傳承后備人才的方案》,2019年桂陽縣湘劇保護傳承中心與湖南藝術職業學院聯合辦學,招收了30名湘劇小演員,并于2019年9月開辦桂陽“湘劇”5年制大專班,就讀期間的5年專業教學經費和2年大專階段學費都由縣財政預算安排,學生在校期間享受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學員學習合格取得畢業證后,通過政府購買形式,優先聘用到縣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工作。三是虛懷若谷廣納英才。在縣湘劇傳承中心編制空缺的情況下,通過公開招考、擇優錄取的辦法,分批錄用優秀戲曲人才為桂陽縣湘劇保護傳承中心正式職工。相關政府部門還決定每年復排或移植一到兩場大戲,創作2至3個質量較高的小戲,豐富鄉村小劇團的演出劇目。
2.繼承傳統精華,融入本土特色
隨著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不斷繁榮發展,一臺臺自創大戲如《一天太守》《趙子龍計取桂陽》取得超預期的雙重效益。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的創作追求“演劇種、演程式、演行當”,劇中“生旦凈末丑”五個行當齊全,且他們在臺上的說唱動作、一招一式都嚴格按照傳統湘劇表演程式,堪稱原汁原味的古典戲曲,該劇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還在編曲、舞美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比如,《趙子龍計取桂陽》在編曲中打破了桂陽湘劇以昆腔為主的常規表現形式,音樂改為主要以彈腔為主、高腔為輔、昆腔點綴,同時還融入了地方小調和現代音樂元素。另外,本土文化的融入也是該劇的特色之一。當地瑤族小調、瑤族服飾,以及蒙泉井、扶蒼山、芙蓉寨、竹林等具有桂陽人文風情元素的融入,加上舞美、音樂、燈光等方面的調整改編,更加貼近現代觀眾審美。當前,該劇被拍攝成戲曲電影在全國公映,并在全縣398個村免費巡回放映,將《三國演義》第五十二回從書本上搬到了湖湘大地。
3.營造湘劇氛圍,賡續戲曲文化
桂陽不斷加強對戲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如戲曲文化節、“百座戲臺千場戲”、戲曲進校園等多種戲曲文化惠民活動,在全縣掀起了“唱湘劇,愛桂陽”的文化熱潮,全面普及推廣傳統戲曲文化。一是送戲下鄉。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的演職人員堅守湘劇保護與傳承,用湘劇大戲征服桂陽戲迷,續寫地方劇團(院)當代生存的精彩樣板。在湖南省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中,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成立了“歐陽海”戲曲小分隊,自成立至今,年復一年地在桂陽22個鄉鎮之間往返穿梭,常年活躍在街道社區和鄉野村落,把高雅的戲曲舞臺搭在民眾的身邊。十多年來,共開展送戲下鄉村活動1200余場,觀眾達280萬人次,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被稱為農民朋友的“貼心劇團”。二是堅守初心。桂陽縣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因對群眾的上心、對戲曲傳承的堅持,獲得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眾多認可。例如,2009年創作演出的湘劇昆腔《一天太守》榮獲湖南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0年晉京展演榮獲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優秀劇目獎”“ 優秀演出獎”等10項大獎;2011年劇團榮獲全省“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到2012年止,劇團和團長連續四屆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好劇團”“好團長”榮譽稱號;2013年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榮譽稱號;2015年新編大型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榮獲第五屆湖南藝術節田漢新創劇目獎、田漢導演(編導)獎等六項大獎;2016年湘劇中心黨支部被湖南省委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16年湘劇《趙子龍計取桂陽》代表湖南省優秀劇目參加了“湘戲晉京”在“長安大戲院”展演,引起廣泛的社會轟動,引得京城票友好評如潮;2017年獲全國“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2018年復排劇目《十五貫》,參加第六屆湖南藝術節展演,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2021年湘劇小戲《夜宿梨山》參加第七屆湖南藝術節榮獲“田漢優秀小劇目獎”等,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碩果累累,真正實現有為有位、有位有為。
四、結束語
當前,在郴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下,郴州市國有文藝院團不斷繁榮發展,重視戲曲人才培養,堅持以名劇造名演、以名演帶名團、以名團促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多措并舉強化戲曲人才隊伍建設。郴州地區的戲曲藝術以復排、重編經典劇目的方式發展十分成功。近兩年來,除了桂陽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復排了《十五貫》外,湖南昆劇團還積極創排了昆劇《半條被子》、民族歌劇《陳家大屋》等一批舞臺藝術精品劇目,為傳承弘揚郴州本地現存的湘劇、昆劇、祁劇等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地方文化繁榮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武衍君.淺談地方戲的傳承創新問題[J].戲友,2023(02):25-26.
[2]李煒,成宣萱.基于跨界思維的戲曲文化記憶解析與再生研究[J].四川戲劇,2022(12):36-39.
[3]趙士杰.湘劇“現策”與未來“架場”——湘劇發展問題解讀與未來模式探索[J].藝海,2024(02):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