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中職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基礎知識儲備、思維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教師可以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對同一班級內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進行分析,再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選擇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評價,以此實現大數據支持下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分層教學也要緊跟學生的變化與成長,滿足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借助大數據對學生進行“每月基礎測評”,根據測評結果調整分層結果,以此確保因材施教的完整性、及時性。
教師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時長、學習效果等,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例如:對于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加大激勵力度,提高課堂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習習慣不佳、學習時間不穩定的學生,教師可以給予其更多的指導和督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大數據環境為中職數學分層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支持。教師要抓住該優勢,做好數據分析和梳理,實現高質量的教學。
二、數據分析,調整方法
大數據環境下,中職數學教師要積極樹立數據分析意識,及時進行教學方法調整,明確教學目標,實現教師專業能力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共同發展。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對每名學生的學習強項和弱項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逐個攻破,實現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將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應用題、拓展題等多種題型融于同一張試卷中,對學生進行階段性測試,借助分析技術對學生的正答率進行分析,如選擇題的正答率為50%,填空題為40%,計算題為30%,應用題為25%,拓展題為20%。之后,教師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調整課堂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弱點向其傳授更多的解題技巧。當然,考慮到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實現對學生弱項、強項進行一一分析。此時,教師可以繼續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將前期的數據分析成果傳送給學生,并借助數據分析技術給出初步解決方案。學生可以從分析方案出發,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存在的實踐困難。此方法不僅可以降低教師的課堂教學壓力,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師生雙向互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其次,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并不是教師的“專利”。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借助數據分析技術開展數學學習,由此助力學生數據分析理念的發展,引導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對數學問題的重點與難點進行分析,找到解題的關鍵信息,由此對解題思路進行梳理。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最后,為進一步發揮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優勢,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了解最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從而改進教學方式。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以此來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
總之,教師要積極發揮數據分析技術的優勢,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積極培養學生數據分析意識,為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
三、挖掘算法,實現目標
中職教育的不斷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能夠借助數據分析技術制定教學目標,而且要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教師要懂得借助數據與數據的關系進行算法的挖掘,以此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運算能力等,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
例如:在學習“異面直線間的距離”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教室”作為題干,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計算得出教室內兩條異面直線之間的距離。考慮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將問題的切入點置于兩條異面直線的公共法向量之上,以此活躍學生數學解題思維,為學生的高效學習提供保障。之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借助數據分析技術,計算兩條異面直線上兩點所連成線段在公共法向量上的射影長。具體來說,學生可以在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持下,將兩條異面直線設為向量a和向量b,得出向量a和向量b的公共法向量為向量n,再借助數據分析技術,求向量a與向量b之間的距離d。如此,學生便可以在具體問題的引導下,對異面直線距離有關知識形成直觀且全面的認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從而提高解題能力。在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持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意識等都會得到相應的發展。這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形成合理、有效地分析與解答。
總之,教學目標是中職數學課堂教學得以開展的關鍵支撐。要將教學目標落實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具體發展中,教師就要充分發揮數據分析技術的優勢,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算法的挖掘,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的解題思路,助力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四、借助數據,多樣教學
傳統教學以線下教學為主,雖然能夠保證學生的出勤率,但卻因單調性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平臺等進行融合,搭建組合式的數學教學形式,給予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選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課前預習階段,學生可以借助“洋蔥學園”等線上平臺進行新課教學案例、學習資料等的搜集,以此對所學內容進行初步了解,還可以在瀏覽后完成相應的檢測題目,明確新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在課后鞏固階段,教師可以借助“學眾文教”“學習通”等向學生端推送相應的檢測題目,并對學生的完成情況、正確率等數據進行分析。這樣做,一是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學習弱點,二是有助于教師明確教學設計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時優化教學方法、調整教學方案,助力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QQ等線上交流平臺,及時回復學生在鞏固環節出現的問題,給予學生更加及時、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當然,大數據不僅可以直接應用于教學活動,而且可以應用于教師的專業成長,間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總之,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要積極進行多種教學平臺的挖掘與應用,不斷提高自身應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為中職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更多技術支撐。
五、翻轉課堂,自主發展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多種選擇。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對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積極進行新時期翻轉課堂的搭建,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首先,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向學生傳授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方法,一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做好鋪墊,二是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意識,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其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大數據技術,對新課學習的重點與難點進行分析,以此為基礎進行微課的設計與制作,并將其發送到線上小組討論群中,對微課的內容、結構等進行調整與優化,由此幫助學生完成完整、深刻的課前預習,實現大數據支持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微課的播放,指出其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分別給出數學學習和微課制作方面的意見,完成翻轉課堂的搭建,實現學生信息搜集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中職數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將數據分析技術的教學實踐落地,調整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挖掘更加高效的算法,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實現多樣化教學,給予學生更加多彩的學習體驗,助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為中職學生的成長增添更多時代價值。
注:本文系2022年福建省職業教育研究課題《大數據在中職數學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中的運用》(課題編號:ZB2022146)的研究成果。
(吳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