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引領和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243”課堂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體系,旨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促其全面發展。這一模式強調小組建設,重視變革課堂的組織方式和評價手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一、“243”課堂模式概述
在“243”課堂模式里,數字“2”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課程類型——新知生成課和整合拓展課。新知生成課主要聚焦于新課的教學方法,它的內容大多集中在特定知識點,并關注這些知識如何形成,以實現課程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整合拓展課則是專注于知識層面的融合和升華,針對課程中的知識來展開拓展活動,實現多個知識點的整體提升,促使學生形成完整、系統的知識單元體系。這兩種課型各自適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需求。“4”代表四個教學環節。在新知生成課上,遵循“交流預習—合作探究—成果交流—鞏固提升”四個步驟,注重學生自我驅動式學習、團隊協作、知識的深度鞏固和應用;在整合拓展課中,教學的方式已經演變為“回顧知識—深入分析—合作整理—鞏固提升”,并更加重視知識的系統整合和深化?!?”代表的是三種不同的工具單:基礎知識導讀單、問題解決探究單以及拓展提升評價單,這些工具單在兩種課程模式的四個關鍵環節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
由此來看,“243”課堂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主動學習和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教學體系。這一教學模式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二、“243”課堂模式下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策略
(一)眾人拾柴,合作共贏
1.合理分組,優勢互補。
“243”課堂模式圍繞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需要先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分組方法的制定應當全面地考量學生在興趣、心理、學業成績和能力等方面的狀況,確?!霸诮M內展現差異性,但組與組之間實現同質化”這一準則,確保公平競爭的環境。組長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和無私奉獻精神,并對小組進行全面的工作規劃。除組長外,還需要在團隊內部選定一位監督員和一名記錄員以協助工作。
2.動態調整,保持活力。
由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性格特點等因素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因此,適時地對小組成員或組長進行調整是必要的,這樣可以確保小組的活力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對學生重新分組或更換角色時,也要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有明確的角色和職責,如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對于那些學習效果不太理想或技能不足的學生,教師有責任鼓勵并幫助他們,確保每一個團隊成員都能盡其所能地掌握所學知識,從而達到團隊的學習目標。
(二)導學啟思,引導生成
1.明確目標,引導預習。
新知生成課的第一環節是“交流預習”。教師要提前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設計。以此為依據編制“基礎知識導讀單”,本單致力于引導學生通過獨立學習來完成這個課程,目的是助力學生把握基礎知識點、理解本課的知識體系以及了解學生在課程預習中的掌握程度。
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檢查小組預習狀況。一方面,明確肯定學生的預習成果,由小組長引導小組成員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組內共同商討出自己小組的優勢并進行展示。另一方面,讓各小組總結遇到的疑點和難點,教師進行詳細記錄,以便于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在預習中未解決的問題,及時提出疑問并進行解答,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閩教版2020年修訂版信息技術《逐幀動畫》的教學中,基礎知識導讀單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基礎概念理解。針對本課的基礎知識,設計填空題、選擇題或簡答題,幫助學生理解逐幀動畫的基本概念,例如:什么是關鍵幀?第二部分,課堂學習任務。如依據課本知識總結“視覺暫留”“逐幀動畫”兩個基本的動畫原理。第三部分,課后學習總結。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整理筆記和操作技巧,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個逐幀動畫設計的實踐項目,并嘗試完成。通過基礎知識導讀單的引導,讓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準備工作。
2.激活舊知,引入新知。
新知生成課的第二、第三環節是“合作探究”與“成果交流”。教師通過提問、復習等方式激活學生的舊知,引導學生回顧與新知相關的已學知識,為新知的引入作鋪墊。為了提高課堂氛圍,可以采用小組積分獎勵法,讓各小組之間進行協作來解決問題,既能自然而然地將課程知識融入“競賽”游戲教學中,又能讓學生在互相合作中激發自我驅動力,從學習知識轉向主動探究知識,實現“教”與“學”相長。
仍以閩教版2020年修訂版信息技術《逐幀動畫》的教學為例,在課前部分進行基礎知識引導后,教師再設置“問題解決探究單”——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來完成本堂課的任務。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三個:1.理解動畫的基本原理;2.熟悉Flash窗口及基本操作;3.設計簡單的節目片頭動畫。第一個教學目標在預習環節已經完成,那么針對二、三目標,可以設置任務:1.小組合作,制作一個逐幀動畫;2. 閱讀課本內容,運用圖層,創建一個用毛筆寫字的模擬動畫(文字內容可以自由發揮),注意要對文字進行分離操作。
教師講解逐幀動畫的定義并演示插入關鍵幀,提出問題讓小組討論:
(1)觀察教師是如何插入關鍵幀的?
(2)插入關鍵幀之后,時間軸有什么變化?
針對討論結果,教師進行歸納小結:“關鍵幀”指的就是關鍵性的幀;插入的關鍵幀若沒有內容,則稱為空白關鍵幀,在時間軸上用空心小圓表示,如在關鍵幀中加入了內容,時間軸上變為實心小圓,逐幀動畫的每一幀都是關鍵幀,之后請學生自行在電腦上進行操作。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電腦上的“愛護環境,保護家園”FLA文件,分別在第1、2、3、4、5、6、7、8、9插入“愛”“護”“環”“境”“,”“?!薄白o”“家”“園”等字符,制作一個逐幀動畫。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提示:在第1幀中插入文字時,只需要通過文本工具設置好文字格式,然后在舞臺上輸入即可,但在第2幀插入時,首先要把它設置為關鍵幀,然后再插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時間5分鐘,完成任務一。教師巡視,關注各個小組的操作情況并且進行適當指導,幫助學生解決探究過程中的障礙。在完成任務一的基礎上再接著探究任務二。
3.及時反饋,鞏固新知。
在學生初步認識新知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引導小組合作解決存在的問題以進一步鞏固新知,這便是新知生成課的第四環節——“鞏固提升”。對于第二、三環節中的兩個合作任務進行復盤,引導學生及時發現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再進行歸納總結,找到解決辦法。教師通過設計拓展提升評價單,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提供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例如:對第一個任務——制作逐幀動畫進行復盤。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有些小組在插入文字時忽略了設置關鍵幀,導致文字無法正確顯示;還有些小組在調整文字格式和位置時遇到了困難,無法使文字與背景完美融合。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及時地指導和糾正,引導學生理解關鍵幀的作用,并學會如何正確設置和使用關鍵幀,同時分享一些調整文字格式和位置的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動畫制作。接下來,第二個任務復盤中有些小組在調整圖層順序和透明度時出現了混亂,導致動畫效果不理想;還有些小組在寫字模擬過程中,無法實現流暢的書寫效果。對于這些問題,教師要強化學生學會如何正確設置和調整圖層屬性的能力,提供一些實現流暢書寫效果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再引導學生對整個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小組之間分享各自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以及從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最后,設置拓展提升評價單——請選擇自己喜歡的表情包素材,制作表情包變化的逐幀動畫,通過實踐應用來更好地鞏固和提升所學知識。
(三)由點到面,系統整合
1.知識梳理,系統整合。
整合拓展課旨在將新知與已有知識進行整合,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并通過拓展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學生而言,整合拓展課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積極參與討論,展示自己的見解,更好地融入課堂。因而表現更自信,討論也更熱烈。因此,在整合拓展課中,教師在課前準備中要針對知識點或知識模塊進行整理,安排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先完成“基礎知識導讀單”,由小組長或組員互相批改并及時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修訂,再通過提議和交流的方法記錄下小組存在的問題,這樣在課堂的后續環節能更快地找到解決方案。
以《補間動畫》為例,之前的課程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動畫的原理、分類,熟悉了Flash的界面,了解了幀和圖層的概念,掌握了幀和圖層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夠制作多圖層的逐幀動畫作品。因此,課前以“回顧知識”為主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教師要注重將相關的知識進行整合梳理?;A知識導讀單要圍繞了解補間動畫的分類及特點和基本原理進行設計,讓學生先通過課本進行初步了解。學生容易混淆動作補間動畫和形狀補間動畫,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總結明確形狀補間和動作補間在適用范圍、時間背景、適用對象等方面的區別??梢哉故編追N動作補間動畫實例(分別為位置、大小、顏色、透明度等變化),引導學生說出每個對象屬于動作補間動畫哪種形態變化,幫助學生認識兩種補間動畫各自的特點。
2.遷移拓展,構建體系。
“深入分析”“合作整理”步驟是整合拓展課的重點,雖然整合拓展課的知識大部分已經學習過,但需要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應用,將不同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和融合,形成更為完整和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圍繞問題解決探究單以及拓展提升評價單展開教學,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促進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補間動畫》課程教學中的問題解決探究單可以圍繞:創建補間動畫并且記錄過程,讓學生進行深入分析,將基礎知識繼續遷移進新的知識中,通過合作整理進而構建起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先設置情境,導入新課:(1)放映Flash類型的MV、廣告、節目片頭、游戲等動畫。(2)提出問題:逐幀動畫的每一幀都是人工剪輯的關鍵幀,所占用的存儲空間大,制作的工作量大,Flash能不能自動生成動畫,減輕制作的工作量呢?學生基于基礎知識導讀單能夠初步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補充,讓學生了解補間動畫。再引導學生認識元件,教師打開剛才展示的動作補間動畫的源文件,演示將元件多次拖放到舞臺,并提問:構成動作補間動畫的元素主要是什么?為什么能多次使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尋找答案。接著創建動作補間動畫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創建動作補間動畫后時間軸的變化,并設置任務——小組合作新建一個元件,制作一個正方形從左到右移動,且大小、顏色、透明度發生改變的動作補間動畫。
任務完成后圍繞小組制作的元件進行觀察,記錄頭尾兩幀圖形形狀的差異和創建形狀補間后自動生成的中間幀的圖形形狀,讓學生在有序的教學節奏中將新知與已有知識進行整合,以問題解決探究單來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合和深化歸納,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3.實踐應用,提升能力。
“鞏固提升”需要基于實踐操作來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通過拓展提升評價單,一方面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他們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由此,教師能夠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學生也能通過完成拓展提升評價單,進一步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構建《補間動畫》初步知識體系后,教師展示小熊滑雪動作補間動畫,引導學生分析動畫。拓展提升評價單設計可以圍繞:(1)總結PPT演示的小熊滑雪動作補間動畫的具體操作步驟;(2)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動手實踐制作小熊滑雪動畫。
在課程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三個工具單完成情況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問題,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改進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三、結語
“243”課堂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在“243”課堂模式下,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等綜合素養,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