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雙減”政策,目的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五育并舉”培育全面發展的人,讓教育回歸本真。“雙減”不是簡單地做“減法”,還蘊含著指向育人過程和質量的優化提高。深入貫徹落實“雙減”政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則是必然之路。學校圍繞“和力教育”辦學理念,以“核心素養”培育為載體,以“和慧”課堂教學改革為動力,深刻領悟課改新理念,制定“和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加強作業研究,完善校本教研,為師生共同發展搭設舞臺,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一、樹立課堂教學新理念
(一)教師是育人主力軍
在“雙減”背景下,既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讓學生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課堂是課改主渠道,教師是育人主力軍。如今的課堂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在學科中育人,培育“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人。教師需要轉變理念、創新教法,用新理念和新技術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構建師生共成長的智慧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探索落實“和慧”新課堂理念
學校探索落實“和慧”新課堂理念。“和慧”課堂,是智慧的課堂,教師智慧地教,學生聰慧地學,從生本課堂到學本課堂,旨在以“慧”達“會”。教師授人以漁,師生共同成長、共同收獲,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以“和”修身、以“和”達“慧”,體現“以生為本,慧享成長”教學理念。
學校依據“和慧”課堂理念,開展“3455教學模式”研究:遵循“三規律”,課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科規律以及成長規律。教師在規律中摸清學生學情,錨定教學目標,找準教學切入點,制定合情合理的教學設計。實行“四原則”,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多維互動、多元評價。課堂中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材施教,分層輔導,精準給予學生評價和反饋,擴大課堂容量。制定“五標準”,具體為德育滲透、知識構建、主動學習、生成方法、發展核心素養五項標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學科中滲透德育,用好激勵教育措施,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質疑解惑、學會學習、快樂學習。教學“五環節”,要求教師備課要深入、上課要實效、作業要梯度、輔導要耐心、評價要準確。一系列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促使教師人人去聽課、時時能做課、精準會評課,在共研、共學、共享中提高專業能力。
二、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目前,學校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只重視智育發展的教學理念,導致教學方式的滯后,與“‘五育并舉’培育全面發展的人”這個新理念相悖。鑒于此,學校根據國家制定的《中小學辦學質量評價標準》,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和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明確落實舉措,發揮評價作用。
下面,以我校語文學科課堂評價表為例,加以說明。
在教務處的帶領下,學科教師開展研討,以“新課標”為基準,在分析校情、師情、生情的基礎上,制定符合學校學科特點的評價表,利于教師對標對表,操作性強,便于實施。
三、加強作業研究
“雙減”背景下,“作業”將是學校面臨的新課題,這個話題給教師帶來更為深刻的思考。和苑附小在“怎么留作業、留什么形式的作業、如何體現作業的分層設計”“三問”中帶領教師深入研究,為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想辦法、出招法。
在減輕作業負擔方面,我們重點研究“減什么”和“怎么減”。為此,學校不斷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在備、教、研上下功夫,嚴格把控,做好指導,確保實施有質量、有深度的課堂教學。
(一)修訂管理制度,建立作業公示欄
本學期,學校先后修訂兩項制度,新增五項作業管理制度,嚴格落實作業公示欄和作業協商制度,建立班級作業公示欄。教師每天布置作業后進行公示,并標注作業時長,嚴控作業量。建立健全校長負責、教務處落實、年級組統籌、學科組審核、班主任協調、家長配合的作業管理機制。以學科組為單位,開展作業布置研究。學校定期組織學科組優秀作業交流活動。
(二)注重面向全體,關注分層作業
教師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遷移到作業管理上,注重作業設計的梯度性、趣味性、開放性,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的“加油站”。我們按照年級特點,布置內容廣泛的作業,涵蓋紅色教育、學科知識、科普常識等;按照年齡特點,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低年級采用動手實踐、讀課錄音、家務勞動等形式,中高年級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梳理、鞏固練習;按照學科特點,布置各具特色的作業,如觀察、收集資料、個別訪談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按照學情特點,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既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個體,不落下一個學生。
四、實施深度校本教研
(一)建立學習研究機制,在引領理念上做文章
1.學校實現理論學習交流化、實踐活動豐盈化。按照《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組織開展“學課標、講課標、用課標”宣講、研究、應用活動;以觀課、議課活動為載體,帶領教師學習區、市、國家級優秀課例,在議課中交流各級名師的教學策略,在交流中豐盈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校每學期開展全員參與“主題式”做課活動,收集整理做課素材,形成校本教研資源庫。
2.借力紅橋區教師發展中心的寶貴資源,主動邀請教研員深入學校開展“主題式”教研活動,每學年不少于2次。借助教育集團辦學優勢,在現有活動項目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集團內部的教育研究優勢,在集團中廣泛開展各級各類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推進學科建設,形成學校特色課程,讓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有機銜接。
(二)精心謀劃實施策略,在深度教研上下功夫
1.自我反思,建設教研文化。學校不斷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依據學校實際,充分發揮學科教研組、年級組的作用,加強基于學校特色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行為、育人方式變革等方面的校本研究,以“問題”為引領,每學期開展不少于16次的組本教研、不少于2次的學段交流活動。
2.加強管理,打造智慧團隊。學校指導教師在真備、實備、精備上下功夫,明確備課要求,細化備課環節,提升備課質量。形成六級備課管理閉環模式,即個人主備—組本教研—二次備課—校級檢查—組級整改—個人落實的由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備課管理閉環模式。依據“和力教育”辦學理念,圍繞“和慧”課堂標準,學校每學年開展教育教學開放日、教學基本功展示、教學能手評選和特色作業展覽等活動,引領全體教師人人聚焦專業發展、人人追求專業提升、人人打造自己的智慧課堂,從而形成和苑附小智慧團隊。
當今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育人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育人功能更加突顯。在這樣的背景下,落實好“雙減”政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保障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是我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