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學為中心”已然成為當前教師構建課堂教學的主要導向。為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用“以學定教”取代“以教定學”,讓學生體驗完整的學習過程,提高綜合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情境教學法這一教學策略逐漸走進了教育教學者的視線,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推廣與具體落實。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情境教學法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優勢,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發展規律,能夠讓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真正內化。然而,近年來隨著情境教學法的廣泛應用,實際教學活動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致使這一教學策略難以發揮理想的意義與成果。基于此,本文圍繞著“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這一主題,詳細論述了具體原則以及實踐路徑,以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立足于具體的學習情境深入了解與學習語文知識。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原則
(一)以學為本原則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學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充分落實與具體體現,也成了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所需要關注的重點方向。基于此,在應用情境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遵循以學為本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充分保障學生“課堂主人翁”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讓學生真正沉浸在教學情境中,既落實所學知識,又收獲情感上的共鳴。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情境創設前立足于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同時關注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讓情境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成為連接起學生與未知知識的橋梁。
(二)創新性原則
隨著情境教學在各個學科教學活動中的推廣與應用,越來越多教師都樂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輔助教學活動。然而情境教學不是“復制粘貼”,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都習慣于反復沿用單一的教學情境,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與興趣,讓教學活動低效化。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遵循創新性原則。創新性原則關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很容易厭煩。基于此,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豐富知識儲備、總結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邊總結邊開拓,將創新性原則真正落實到教學活動中去,根據教學內容推陳出新,設計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學習狀態改變。
(三)貼合性原則
情境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與推廣,帶來了另一方面的問題——很多教師存在著“為了應用而應用”的問題,這最終造成了情境教學法的濫用。還有一部分教師過度追求獨特與創新,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沒有與教學內容深度結合,導致學生雖然沉浸在教學情境中但是無法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成果,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基于此,在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貼合性原則,避免情境創設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知識課堂教學低效化。貼合性原則要求教師將情境創設與所學內容相貼合,與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相聯系,讓教學情境成為教學目標的有力輔助,推動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雙重提高。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要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學習”。為改變“灌輸式”教學的現狀,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跟隨教師的腳步努力思考,實現思維的漫溯,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具體的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問題的驅動作用,引導學生在思考與分析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該是層層遞進、相輔相成的,既要避免問題過難或者過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又要避免問題過于瑣碎,讓學生的思維分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可以通過問題設計為學生創設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展開理解與思考:“為什么要實現‘中華崛起’?你理解的‘崛起’是什么意思?”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主題,讓學生在初讀過程中帶著問題去思考。然后,教師可以提問:“‘中華不振’體現在哪里?”“周恩來為什么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們讀書的目的和意義又是為了什么?”這一連串的問題鏈,其主問題只有一個——“周恩來為什么要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他問題都是這一問題所衍生出來的,提問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提高所學知識的應用效率與成果。問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思維支持,引導學生在探索欲與求知欲的驅動下展開學習活動。
(二)創設實物情境,優化學習感受
情境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不僅要調動起教師已有的教學資源、周邊環境以及教學內容,而且需要結合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優化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的具體感受,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實物相聯系,由實物加強對知識的理解,體會到語文知識的魅力所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教學內容過于抽象,那么學生便難以理解與接受,學習成果自然難以理想。基于此,教師不妨創設出實物情境,讓學生調動多重感官,將具象的事物與抽象的知識相結合,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感受。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畫楊桃》的教學活動為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將楊桃這一水果帶入課堂,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有了實物情境,學生便能夠更為輕松準確地代入到課文中,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與成果。
(三)創設表演情境,深化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與思維把握對學習效率與成果起到了直接的決定性作用。然而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共情能力不高,很難對文中的情感與文中人物的情緒進行清晰準確的把握。基于此,教師不妨創設表演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文章,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在深化情感體驗的同時,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思考。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的教學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針對“我找母親要錢買書”這一情節創設表演情境,展開分角色朗讀,通過扮演“我”、母親、女工,學生可以從多角度體會到母親的慈愛、辛苦,對“我”買書的支持與理解,更感慈母情深。無論是“我”的緊張、猶豫、囁嚅,還是女工的反對,都讓母親的形象更為高大。學生通過扮演角色走進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更可以深化對文章內容的情感體驗。
(四)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實踐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這一思想既影響著如今的教學活動,又在情境教學中得以深刻體現。生活情境的創設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利用已知經驗學習、理解乃至于升華新學的知識,將語文教學內容真正內化于心,在實踐中得以應用與體現。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了作者與家人共同“搖桂花樹”的場景,感受到了家人協作勞動的美好體驗。針對這一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布置一項拓展作業,使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家長共同完成一件勞動,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思考。有的學生和家長一起擦玻璃,看著錚明瓦亮的窗戶感受到了自豪與滿足;有的學生和家長一起制作手工,看著成品倍感驕傲與欣喜,還有的學生和家長一同購物,幫助家長提購物袋,倍感家庭的溫馨與幸福……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所學知識,體會到了文章的內蘊與思想。其實,情境創設不應僅局限于課堂,而應該更加多元,與社會、家庭相連接,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領悟。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情境教學法憑借其獨特優勢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作為教育教學者,我們需要在情境創設中遵循學為中心原則、創新性原則以及貼合性原則,通過問題情境、實物情境、表演情境與生活情境的創設,讓這一教學設計真正在實踐過程中發揮奇效,以“情”促思,以“境”導學。
(李 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