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育正面臨著重大的變革和挑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探討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大單元教學助推數學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中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在新課標視域下構建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路徑,以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體驗。
一、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對于數學素養的培養日益重視。傳統的數學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通過新課標來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同時,新課標的提出和實施意味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進。新課標強調學生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意味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以更好地貼近新課標的要求。此外,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還體現在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質量方面,通過新課標,可以更好地規范教學內容和教學標準,縮小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差距,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實現教育公平。小學數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對小學數學教育進行改革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大單元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助推作用
(一)促進數學知識的整合和深度理解
大單元教學將多個相關的數學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主題。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應用場景,從而提升對數學概念的深度理解。例如:小學數學“分數”大單元教學,可以涉及分數的基本概念、分數的加減乘除運算、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等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分數概念的全面認識。
(二)培養綜合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大單元教學強調的是綜合性和應用性,要求學生能夠將不同的數學知識點結合起來,解決復雜的問題。教師通過設計項目任務和實踐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大單元教學注重情境化和趣味性,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案例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參與度。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和活動,例如:數學游戲、實驗探究等,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習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四)有利于教學評價的完善和提升
大單元教學強調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因此教學評價也需要更加綜合和全面。通過大單元教學,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對學生知識掌握、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果。
三、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路徑
(一)梳理單元主題,整體設計單元教學主線
梳理單元主題和設計教學主線有助于促進教學內容的深度挖掘和拓展。在整體設計單元教學主線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思考教學目標和內容,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和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數學知識,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同時,梳理單元主題和設計教學主線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整體設計單元教學主線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機會,引導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梳理單元主題和設計教學主線有助于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整體設計的教學主線,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及時反饋和指導,推動教學不斷優化和提升。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度量》為例,梳理單元主題需要從大局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和核心概念。在《角的度量》這個單元中,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角、如何度量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和性質。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角,如門角、風車的葉片等,引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使用量角器等來感受角的大小,了解角的度量方法。可以通過示范和實踐讓學生掌握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基本技能。在學生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后,引導他們了解角的度量單位,如度、直角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比較不同單位的角,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度量單位之間的對應關系。在學生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和單位后,引導他們深入探討角的性質,如相等角、互補角、補角等。通過比較和分析不同角的特點,讓學生掌握角的性質和相關定理,并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最后,通過綜合練習、課堂討論和拓展活動等,鞏固學生對角的概念、度量方法和性質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整體設計單元教學主線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教師還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反饋進行鞏固和拓展,確保教學效果的達成。
(二)使用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結構
思維導圖有助于梳理單元知識結構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單元所涉及的各個知識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圖形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一目了然。通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清晰了解每個知識點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間的聯系,有助于更好地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同時,構建思維導圖有助于幫助學生理清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思維導圖,逐步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能夠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四則運算》為例,需要明確《四則運算》這一大單元的主題和目標,該單元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四種基本運算,理解運算規則和性質,能夠靈活運用四則運算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將單元知識結構呈現出來。思維導圖的中心節點可以是《四則運算》,圍繞中心節點分別展開四個分支: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在每個分支下,進一步展開相關的子節點,例如:在加法分支下可以有“進位與不進位加法”“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等子節點。在構建思維導圖時,需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進行規劃,確保涵蓋了整個單元的知識點,并且保持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思維導圖可以采用圖形化的形式呈現,使得學生能夠一目了然地理解知識結構,更好地掌握單元內容。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還可以根據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關聯性,適當添加連接線和說明文字,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促進知識的聯系和整合。除了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外,教師還可以將思維導圖作為教學輔助工具,提供給學生作為復習和預習的參考資料。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快速回顧和復習單元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用思維導圖構建完整的單元知識結構,能夠幫助教師系統地整理和呈現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結構,促進知識的聯系和整合,提高學習效率。
(三)設計項目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實現單元知識的整合
設計項目任務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項目任務中,學生需要面對各種復雜的問題和挑戰,需要動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來尋找解決方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設計項目任務有助于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在項目任務的設計中,教師可以明確任務的要求和評價標準,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通過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師可以更加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水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法》為例,任務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小數乘法的基本原理和運算方法,并能夠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任務的要求是學生需要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制作一本小數乘法應用手冊,內容包括小數乘法的概念、運算步驟、注意事項以及實際應用案例等。同時,設計任務的具體步驟和流程。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項目任務的背景和目的,說明制作應用手冊的意義和重要性。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負責制作一本小數乘法應用手冊。在制作手冊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分工合作,收集整理有關小數乘法的資料和案例,設計手冊的結構和版面,撰寫相關內容并進行排版編輯。最后,學生展示并交流自己制作的手冊,分享經驗和收獲。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多種數學知識和技能。首先,他們需要運用小數乘法的基本原理和運算方法,進行計算和實際應用。其次,他們需要運用分數、小數、整數等相關知識,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此外,他們還需要運用圖表、圖形等數學工具,將數據直觀地呈現出來,提高手冊的可讀性和實用性。通過完成項目任務,學生不僅能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小數乘法的知識,還能夠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學生還能夠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數學運算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四)完善教學評價,構建基于大單元的評價機制
完善教學評價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水平。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以考試成績為主,但這種評價方式往往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通過構建基于大單元的評價機制,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掌握、思維能力、實際應用等方面的表現,從而更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水平。同時,完善教學評價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通過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和反饋,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為例,可以設計一個基于大單元的評價機制:綜合評價項目——多邊形面積實際應用設計,通過這一項目任務來完善教學評價,構建評價機制。評價的目標是全面評價學生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大單元中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特別是其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價的要求是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的多邊形面積知識,設計并計算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場景,展示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成果。接下來,設計評價機制的具體步驟和流程。教師向學生介紹綜合評價項目的背景和目的,說明設計實際應用場景的意義和重要性。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負責設計一個實際應用場景,并計算出所涉及多邊形的面積。在設計過程中,學生需要考慮到實際場景的特點和要求,運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合理解決問題。最后,學生展示并分享自己設計的實際應用場景,并進行成果展示和討論。在設計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評價項目需要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同時,評價標準需要明確具體,包括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計算過程的準確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此外,評價過程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和方式進行評價,如口頭表述、書面報告、展示演示等。最后,評價結果需要及時反饋給學生,并給予具體的建議和指導,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和改進提高。通過綜合評價項目——多邊形面積實際應用設計,能夠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評價,包括其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等方面。
綜上所述,本文在梳理單元主題、構建知識結構、設計項目任務和完善評價機制等方面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建議。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學的系統性和綜合性,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未來,教育者可以根據本文提出的教學路徑,不斷優化教學實踐,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