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注重課程的整合與拓展。大單元教學以主題為核心,將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情感等要素有機融合,形成完整的教學單元。通過此種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深入探究主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一、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學習動機、促進知識遷移以及適應課程改革要求具有重要意義。其是一種有益的教學方法,可以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大單元教學將相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可以避免知識點的分散和重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和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學生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養。大單元教學通常以主題或項目為引導,使學習更加有意義和連貫。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目標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目標較為全面,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跨學科學習,并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具體包括:第一,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大單元教學,學生將系統地學習語文知識,包括詞匯、語法、閱讀理解、寫作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將掌握基本的語文技能,如識字、書寫、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等。第二,語文素養目標。大單元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語感、修辭意識、文本分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等。學生將學會欣賞和理解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第三,思維能力目標。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等。學生將學會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整合教材資源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注重整合教材資源,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間故事為例,在閱讀故事之前或之后,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使學生思考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情節以及可能蘊含的主題和寓意。“故事中的人物面臨什么困境?又是如何解決的?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什么道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使學生分享自己對故事主題和寓意的理解。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想法,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思想碰撞。引導學生分析故事的情節發展和人物的行為、性格等,從中挖掘主題和寓意。“故事中的人物為什么會作出選擇?這個選擇對故事的發展和主題有什么影響?”將故事中的主題和寓意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使學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應用道理。“在該故事中的主題與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1.教學目標。掌握民間故事的特點和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教學重難點。理解民間故事的主題和寓意;創作自己的民間故事。
3.教學方法。通過閱讀和講解民間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觀點交流;引導學生創作故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4.導入(5分鐘)。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聽過的民間故事,如《牛郎織女》《獵人海力布》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閱讀講解(20分鐘)。分配學生閱讀《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兩篇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匯和句子;講解課文,重點解釋生僻詞匯和句子,幫助學生理解故事內容。
6.討論分析(10分鐘)。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兩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發展和主題寓意;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
7.角色扮演(15分鐘)。安排學生分組,選擇《獵人海力布》或《牛郎織女》中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應注意人物的情感表達和對話的語氣。
8.創作民間故事(20分鐘)。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民間故事特點,創作自己的民間故事;學生可以在課后繼續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在下一節課上分享。
9.總結(5分鐘)。與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民間故事的特點和文化內涵。
10.作業布置。要求學生閱讀其他民間故事,并寫下自己的讀后感;鼓勵學生將自己創作的故事與家人或朋友分享。
11.教學資源整合。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提供其他民間故事的閱讀材料,如《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等;使用圖片、音頻或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12.教學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和創作活動中的參與度和表現;評估學生的閱讀理解作業和創作的民間故事,給予反饋和指導。
(二)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
以探索自然的奧秘單元為例,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具體包括:
1.學習目標。學生能夠掌握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規律,包括但不限于植物的生長過程、動物的行為習性和天氣變化的原因等;通過實地考察、實驗探究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思維;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增強學生保護自然、關愛環境的意識。
2.教材內容。以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涉及自然主題的課文為基礎,如《大自然的聲音》《火燒云》等,整合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資源,設計綜合性的學習活動。
3.學習任務。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如參觀附近的公園、植物園或自然保護區等。在實地考察中,學生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環境、動物的棲息地,掌握自然現象的特點,并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設計簡單的實驗,使學生親身體驗自然規律。進行種子發芽實驗,觀察種子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情況,或者進行水的折射實驗,掌握光的折射現象;邀請專家作講座,深入掌握自然科學知識。專家可以是大學教授、科研人員或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能夠給學生帶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自然科學故事;學生通過繪畫、寫作、攝影等形式,展示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觀察和思考。作品可以包括自然風景畫、觀察日記、科普文章等。
4.導入(5分鐘)。通過展示美麗的自然圖片或視頻,如壯美的山脈、奔騰的河流或奇妙的生物世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興趣和好奇心。
5.閱讀與討論(20分鐘)。學生閱讀相關課文,如《大自然的聲音》《火燒云》,分成小組討論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現象和規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享自己的觀察經歷,并激發學生對自然的探索欲望。
6.實地考察(25分鐘)。帶領學生到戶外進行實地考察。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葉子形狀、花瓣顏色,聆聽鳥兒的歌唱,感受風的觸摸等。學生可以記錄下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感受。
7.實驗探究(25分鐘)。回到教室后,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觀察水的折射現象,通過將鉛筆插入水中,觀察鉛筆的彎曲情況,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8.專家講座(20分鐘)。邀請專家作講座,專家可以通過生動的演示、案例分析或實物展示等方式,深入淺出地講解自然科學知識,如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等。
9.作品展示與分享(15分鐘)。學生以繪畫、寫作、演講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分享自己在考察和實驗中的發現,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10.教學評價。通過學生在實地考察、實驗探究和作品展示中的表現,以及學生對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理解程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11.教學資源。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的自然主題課文;附近的公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區等;種子、水杯、放大鏡、光學實驗儀器等;聯系高校教授、科研人員或相關專業人士。
12.教學擴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自然主題,組織課外閱讀、科普競賽等,激發學028a08caa89acc5b6c522529a11f30bde2a7f1c1d098011d3c126c3d3a9d5760生的學習熱情。
(三)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以探索童話世界為例,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具體包括:
1.教學內容。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童話世界》。
2.教學目標。掌握童話的特點和魅力;提高閱讀理解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表達和創作能力。
3.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和情景故事講述,使學生親身體驗童話故事中的情節和角色,深入理解童話的內涵;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閱讀和討論童話故事,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合作和交流能力;給學生布置創作自己的童話故事的任務,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和創造力;使用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童話故事的魅力;與美術學科結合,使學生通過繪畫的方式表達對童話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4.導入(5分鐘)。通過展示童話故事的圖片或視頻,引發學生對童話的興趣,如播放《白雪公主》的電影片段,詢問學生對童話的理解和喜愛的童話故事。
5.閱讀與討論(20分鐘)。學生分成小組,共同閱讀童話故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故事中的情節、人物和主題。學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探討童話故事所傳達的寓意。
6.角色扮演和情景故事講述(20分鐘)。選擇童話故事,使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學生通過身體語言和聲音表達,將故事中的情節和角色活靈活現地展現。其他學生觀看表演,并在結束后進行討論,分享學生對角色和情節的理解。
7.創作自己的童話故事(25分鐘)。給學生布置創作自己的童話故事的任務。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和生活經驗,編寫獨特的童話故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
8.美術與童話結合(25分鐘)。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童話故事,用繪畫的方式將其中的情節或角色呈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色彩和線條表達童話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圍。
9.作品展示與分享(10分鐘)。學生將自己創作的童話故事和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學生可以在班級內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和體會,互相欣賞和評價彼此的作品。
10.教學評價。通過學生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童話創作和繪畫作品中的表現,以及學生對童話故事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11.教學資源。《童話世界》單元的相關課文;提供各種經典和現代的童話故事書,供學生閱讀和參考;用于播放圖片、音頻和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童話故事;繪畫紙、彩筆、顏料等,供學生進行繪畫創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