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實現更科學的教學,就要改變傳統單一化的作業設計模式,保障作業設計的科學性。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綜合解讀新課標,創新作業設計模式,優化作業布局,大膽改革、大膽創新,讓作業設計更加具有針對性,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總量過多,重復率高
作業是數學課堂的有效延伸,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升綜合能力。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依舊習慣于使用“題海戰術”,導致整個作業數量較多,這會讓學生在繁雜、重復的作業中增加很多壓力,從而產生厭學情緒。為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會針對同一個知識點設計各種各樣的練習題,目的是通過反復訓練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是在面對這些重復的作業時,學生不僅無法加深印象,還會覺得作業索然無味,缺乏完成作業的動力。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會直接放棄大量的作業,敷衍對待;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負擔會逐漸增大;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這種作業會固化他們的思維,導致他們在遇到一些新穎的題目時無從下手,不利于其綜合思維的發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
(二)內容枯燥,形式單一
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目標就是讓學生熟悉并鞏固知識點,但是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以及作業多元化功能的展現,并沒有結合學生學情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內容,導致整個作業過于泛化,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作業的接受程度,很容易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焦慮、排斥、厭煩、消極等。隨著作業內容的不斷增多,學生日復一日地完成相似的作業,他們的情緒會不斷地積累,久而久之,就會給身心造成極大的負擔,這將影響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最終阻礙他們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大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基本以書面作業為主,很少創新作業類型,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無法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完成問題的解決以及深入思考,不利于各項能力與素養的發展。這種毫無新意的作業只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阻礙他們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
(三)統一布置,忽視個體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是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的,不同的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是不同的,知識層次不同,作業訓練模式也應該有所不同。但是很多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并沒有考慮這一點,經常布置統一的作業內容,忽視了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這其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因為教師統一布置作業,基本上是以班上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為標準設計的,對于一些學習比較困難和學習較好的學生來說,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主動性,從而阻礙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新課標下,教師有必要立足于班級學生群體,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一成不變的作業設計模式,盡可能以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為基礎來設計作業,以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實效性。
(四)強調對錯,評價落后
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之后只是強調作業的對與錯,卻忽視了對整個作業內容的創新評價,這種傳統單一的作業評價模式不能對學生起到激勵和帶動作用。從作業設計的本質來看,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隨后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注重作業的科學合理評價,沒能針對學生作業進行細致解剖,缺乏創新性的評價,導致學生只能在作業本里看到自己做錯的內容,卻并不知道錯誤原因,也沒有得到教師鼓勵的話語。這樣的評價不僅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地解決問題,也無法讓他們借助作業評價針對性地查漏補缺,難以提升實際學習效果,最終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目標
(一)檢驗課堂教學效果
作業既能夠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夠檢查教師的課程教學效果。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明白整個作業設計的目標就是要檢驗課程效果,學生對作業的完成情況可以從側面反映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反映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調整自己的思路,綜合分析學生作業完成的具體情況,及時改變自身的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模式,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指導。這樣才能讓整個課程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強調個性特色,滿足學生多元學習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對于數學課而言,數學作業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所以在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充分發揮作業育人功能,利用科學合理的作業布置方式,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幫助他們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回憶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內容,提煉解題技巧,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當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掌握較為扎實的解題技巧之后,就可以反哺自身的課堂學習,從而使課堂學習積極性極大提升,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展開多元化思考。這樣的教學有助于提高整個課程的質量,專注于學生的綜合發展,促使他們實現更科學且有效的課程學習目標。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適量:合理控制總量,讓作業有精度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合理地控制作業總量,讓整個作業設計有精度,真正發揮作業的作用與效能。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研究作業設計策略。
一方面,教師要精心研究新課程標準,深入解析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與效率。比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就應該綜合分析自身的課程教學情況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科學地設計整個作業類型,將作業分類為復習鞏固、綜合運用以及拓展提升三類。復習鞏固類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式以及過程;綜合運用類作業的目的是結合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綜合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來展開作業訓練。比如,將周長的計算與面積的計算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串聯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內容;拓展提升類作業的目的是為學生設計一些與面積探究相關的規律題,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對比大量數據,隨后總結出相應的規律,歸納自己的計算方法,借此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精準地設計作業數量,一定要控制整個作業總量,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不同難度且有梯度的作業內容。各個層次內的作業數量也應該有所控制,不管是計算題還是應用題,都應該控制在4—8道。這樣,才能確保整個作業設計更精準,從而有效發揮作業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二)適情:內容豐富有趣,讓作業有溫度
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結合特定的情境,讓作業內容豐富有趣、彰顯溫度。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設計富有情境的作業類型,彰顯學生的學科核心思維,讓他們在特定的情境作業引領下完成對知識內容的綜合性理解。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教師就應該充分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合理地設計生活情景類作業。本課目標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初步認知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與作用。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實踐操作類的作業,讓他們帶著數學問題到超市購物,選擇自己想要的物品,并到收銀臺結賬,仔細觀察收銀員在收到錢之后的操作及找零情況。在整個作業內容的呈現過程中,學生要記錄自己所購商品的價格、收銀員收錢和找零的過程、了解商品買賣過程中人民幣的換算及加減法等,真正地將自身學習到的知識有效應用在現實生活中,讓整個作業設計突顯生活趣味。
總的來說,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去超市購物的作業,創設了較為真實的體驗情境,使學生能夠立足于自身認知展開實踐操作,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游戲類的作業、繪畫類的作業、實驗類的作業等,這些都是立足于特定的情境展開的,能夠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發散思維、創新思考,從而切實提升自身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這樣便能夠讓整個作業設計更有溫度,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適度:形式多元創新,讓作業有力度
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該盡可能多元、創新,能夠從多個層面著手,設計更多元的作業內容,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要。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在作業實踐中完成對知識內容的有效應用,保證每一個作業都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引領學生實現更有效的課程學習。
一方面,教師可以設計分層類的作業。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思維方式的不同來設計整個作業內容。比如,在教學完“多邊形的面積”之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針對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來說,為他們設計直接套用公式的面積計算題;針對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為他們設計一些比較復雜的面積計算題;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為他們設計一些公式推導類的習題。這樣一來,作業設計才能真正做到富有層次,才能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和理念。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設計項目研究類的作業,從多個方面統籌學生的學習能力及綜合素養,彰顯學生的學科融合思維。例如,在教學完“營養午餐”之后,教師就可以融合學生已有的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知識基礎,將“我是小小營養師”作為主題項目,讓學生完成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與匯總,設計一個適合班上同學的菜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融合營養午餐的標準、配比及估算等知識,通過調查分析、比較研究、操作實踐等活動來完成項目主題,能夠體會到數據分析的重要性。這樣的模式讓學生有了更強烈的體驗感,他們在作業中激活自身思維,讓整個作業的完成更有力度,彰顯了學生學科核心思維的生成過程。
(四)適當:豐富診斷視角,讓作業有效度
完成作業設計后,教師一定不能忽視教學診斷這一環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診斷模式提升作業效度,反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彰顯他們學科核心思維的生成過程。所以,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來完成作業診斷:
首先,教師要以指導為視角診斷作業,立足于新課標理念,綜合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利用作業旁批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出錯的地方。教師還可以將自己的認知心得、探究方法以及思維方式傳授給學生,使這一作業反饋能夠實現學生思維的再創新和再創造。其次,教師應該以激勵為目標診斷作業,滿足學生的訴求,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作業批改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寫一些激勵性的話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推動他們可持續發展。最后,教師應該以賞識為重點診斷作業,賞識類的作業診斷能夠滿足學生進步與成功的訴求,極大地調動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能動性,有效落實新課標要求。
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比較優秀的作業拿出來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傳閱,利用課后時間來學習優秀的作業模式。這樣不僅能夠對完成作業的學生起到激勵和引導作用,還能夠對其他學生產生一種導向作用,讓他們認真對待后續的作業實踐,爭取得到教師的肯定。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
四、結語
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是貫徹新課標理念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師要認識到現階段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解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目標,并采取有效的策略,科學合理地完成作業設計,保證作業真正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真正意義上做到“減負增效”,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