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作為一門研究物質變化及其性質的科學,一直以來都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生活化教學是當前教育環境下的一種主流教育思想。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教育思想,也是一種教育理念。作為實用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化學應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為了實現生活化教學目標,教師應將理論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為高中化學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基于此,本文從多個角度闡述了高中化學中理論結合生活實踐的具體策略。
一、高中化學中理論結合生活實踐之利用實驗環節
(一)設計與生活相關的化學實驗
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各種奇妙的實驗現象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為了實現化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結合,教師可以從實驗角度入手,將一些生活知識與實驗教學相結合。首先,在設計實驗之前,教師要明確實驗目的與教學內容,根據實驗目的來選擇對應的生活實踐內容。其次,教師要注重實驗的趣味性,盡量選擇一些有趣的生活內容加入實驗中。高中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因此趣味的實驗設計是十分必要的,這一方式也能適當緩解高中生的學習壓力。最后,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更好地融入實驗。
以選擇性必修一第三章中的《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一課為例,教師在進行教學任務之前,可以引入一些與pH值相關的生活知識,如日常飲食中檸檬汁的口感比較酸,而蘇打水的口感會微甜,這就是由于pH值的不同所導致的。接下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個溶液的酸堿性測定小實驗,分別準備檸檬汁與蘇打水,取一小塊pH試紙于干燥潔凈的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干凈的玻璃棒蘸取待測液,滴在試紙上,當試紙顏色變化穩定后,迅速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pH值。實驗完畢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想測試的液體進行自主實驗,如可樂、冰紅茶、檸檬水等,通過實驗來測試這些液體的酸堿性。總之,在上述操作設計中,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實驗,感受化學反應的神奇,還能將實驗結果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從而深化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實驗與生活的聯系。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生活化的知識內容
為了將化學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教師可以開展自主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多發現生活中的現象,并利用實驗進行證明。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如“生活中遇到哪些有關化學的現象?”其次,讓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如從食物、家居用品、環境污染等角度進行研究。學生選擇研究內容后可以通過實驗進行證明,但是可能部分學生選擇的實驗內容較為復雜,單憑現有的實驗環境很難證實理論知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理論上的探究活動,如從網絡上搜索相關信息,印證相關現象。而對于一些可以通過實踐操作驗證的現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準備實驗器材、計劃實驗步驟,通過親身實踐得出結論。
仍然以選擇性必修一第三章中的《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一課為例,部分學生可能對水的酸堿性有疑問,如“為什么有的水味道酸,而有的水味道甜?”或者“飲料里的檸檬汁是如何改變水的味道的?”為了解決疑問,學生可以選擇飲用水、檸檬汁和清水,測試它們的pH值,并進行味道測試。按照實驗設計進行操作,先測量水的pH值,再將不同比例的檸檬汁與水混合,再次測量pH值,并記錄味道的變化。通過一次次的實驗最終得出結論,有效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自主研究活動,學生能夠以親身實踐解決問題,并在親身實踐中更深刻地理解相關知識。此外,探究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堅持下去,克服困難,實現全面成長。
二、高中化學中理論結合生活實踐之利用多媒體教學
(一)結合多媒體視頻資源進行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解只能依靠黑板和粉筆,這種方式很難有效地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使得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多媒體教學方式更加生動形象,它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即時、真切地傳遞給學生,這一特點讓教師身處課堂中就能夠將一些奇妙的生活現象呈現出來。
以必修一第一章中的《物質及其變化》一課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物質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意義,掌握物質之間轉化的基本條件和規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物質分類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比如,用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展示一些超市的貨架場景,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發現超市貨架擺放的貨品是十分規整的,以方便顧客搜尋商品,也方便超市更有效率地進行管理,從而有效引入物質分類的概念。同樣,在化學的世界中存在著成千上萬的物質,為了更好地研究和應用,需要將這些種類繁多的物質進行科學分類,而多媒體視頻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加生動、直觀的學習方式,讓他們能夠更具體地認識化學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還有效地將化學知識與生活進行了聯系。
(二)讓學生主動制作多媒體資源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教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視頻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多媒體視頻的制作,將生活實踐與化學知識結合在一起,并最終以多媒體視頻的方式呈現,這種主動參與的方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共同制作一個多媒體視頻或者ppt文檔,每個小組成員有不同的分工,共同完成任務。制作多媒體視頻的第一個步驟是選擇話題,學生可以結合教材從生活中尋找相關聯的現象,如金屬的生銹屬于氧化還原反應、用堿性清潔劑清洗酸性物質屬于酸堿中和反應,抗生素等的研發也需要應用化學知識。在確定研究話題后,學生就可以進行內容的制作,教師要明確要求視頻應體現化學與生活的聯系,可以先分別寫出生活現象以及相應的化學知識,再闡述現象與化學知識的聯系,嘗試用這種結構進行制作。
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五節《氮及其化合物》為例,在生活中,氮肥常常被用來促進農作物的生長,學生可以探究氮肥的制作過程或氮肥促進農作物生長的原因,以此為主題進行多媒體視頻的制作。氮肥能夠促進農作物生長,主要是因為氮元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植物吸收氮元素,能夠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等生長所需的分子,從而促進植物生長,學生需要將其中的化學知識體現出來。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主動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還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高中化學中理論結合生活實踐之課堂教學
(一)課堂引入生活現象,激發學生興趣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化學知識往往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是由于化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缺乏聯系所導致的。為了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現象,通過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并為學生講解背后的化學知識,如保護環境話題。在當前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會有意識地選擇一些綠色出行方式,電動車就是其中一種。教師可以為學生分別講解燃油車和電動車的化學知識。其中,燃油車在汽油燃燒過程中,氮氣和氧氣都參與了氧化反應,形成氮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一種有害氣體,會對大氣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相較于燃油車,電動車的污染物排放就會少很多,教師可以講解一些有關電動車電池的化學知識,如電池的常見材料、電池中的化學反應等,既能幫助學生增加知識儲備,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實際聯系。
此外,在講解課堂知識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現象來增加趣味性。以選擇性必修一第一章《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為例,教師在講解這部分知識時可以引入火箭燃燒這一現象,先從火箭燃料講起,如火箭的燃料是液態氫,氧化劑是液態氧,液態氫的特點是無毒且性能奇高。講解完燃料的部分特性后,再講解燃燒時的化學反應。總之,引入生活現象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二)課外積極拓展生活知識
雖然課堂是高中化學教學的主陣地,但是課外內容作為高中化學課堂的補充同樣重要。要想提高學生的高中化學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僅僅利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隨著新課標的落實,現代教學更注重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對知識的延伸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只是流于表面,很難有效地靈活運用,而在現代教育環境下,無論是核心素養教學目標,還是高考試卷,都能體現對知識運用的重視。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時,除了要講解教材知識之外,還應適當地拓展課外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為了有效實現生活實踐與化學知識的結合,教師可以從課外拓展角度入手,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完成部分任務,多結合生活實際,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鍛煉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以必修二第六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為例,教師在進行“化學能與電能”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課外內容。首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他們搜集相關資料,利用課余時間制作水果電池。其次,教師可以告知學生需要哪些實驗材料,如新鮮的檸檬、銅幣、電線、LED 燈泡等。需要注意的是,水果電池雖然可以產生電流,但是電壓和電流都較低,只能點亮 LED 燈泡或者一些小型的電子設備,學生應盡量選擇能耗小的設備。總之,教師利用課外拓展內容進行教學,能夠將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加強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生活化教學效率。
四、高中化學中理論結合生活實踐之利用相關問題教學
(一)設計開放性的問題
新課標倡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思考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引入開放性的問題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法。教師可以融合生活元素,提出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有多種答案供學生探尋。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并在討論中汲取他人的意見,完善自己的思路。
以必修二第八章第一節《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例,教師可以先講解金屬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方式,如人們熟知的金與銀常被用來做首飾和裝飾品,銅常被用來做導電材料。之后,教師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人類使用金屬的時間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金屬元素主要依靠哪種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中的金與銀是如何一步步變成首飾的?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搜索一些相關資源。在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可以合作討論,分享彼此的觀點,相互啟發、拓寬思路,共同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案。總之,啟發性的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有效實現生活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相互關聯。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這一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而為了將生活實踐與化學知識有效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采取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以選擇性必修一第四章《化學反應與電能》為例,教師創設以下情境:“假設你是一名科學家,被委托解決一個環保問題: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污染。你打算利用電解池的工作原理來解決這一問題,并向一家工廠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這個情境,并引導學生思考: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污染如何造成環境問題,可以使用什么方法來處理這種污染問題?教師為學生提供幾個思路,并簡要介紹電解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讓學生了解電解池是如何利用電能來促使化學反應進行的。
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如何利用電解池的原理來處理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污染。先運用教材中的知識,思考如何選擇電解質和電極材料等問題,再根據所學的電解池原理,設計一份解決方案報告,包括使用何種電解質,以及如何操作電解池來處理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總之,這一生活情境的創設能夠讓學生直接感受到化學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結語
化學作為聯系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門學科,不僅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能讓他們懂得化學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將生活元素融入化學課堂不僅是化學教學的要求,也是時代對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化學來源于生活,生活更離不開化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入手,將生活化的內容有效融入日常教學,為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化學人才而努力!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