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他行為,作為一種親社會行為,對于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和道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學前階段,培養幼兒的利他行為已經成為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的焦點。幼兒園作為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場所,其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對于促進幼兒利他行為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兒園音樂活動以游戲為載體,融合多元內容,形式豐富多樣,通過審美實踐培養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作為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綜合性活動形式,幼兒園音樂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教育價值,在培養幼兒利他行為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利他行為的方法。
一、利他行為與音樂活動
利他行為,作為人際交往中一種特殊且高尚的行為方式,其核心特征在于行為者自愿地采取行動,使他人受益。這種行為不僅體現了行為者的親社會傾向,而且從更深層次反映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對于幼兒來說,利他行為的培養是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幼兒園階段,幼兒利他行為在人際交往方面表現出愿意與人交往,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樂于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等,主動與其他幼兒一起玩耍,以及能夠關心和安慰他人。在社會適應方面體現為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主動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以及在集體活動中積極參與、團結協作。
幼兒園音樂活動獨具魅力,以游戲的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在快樂中深入體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在這些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歌唱、韻律活動、打擊樂器演奏和音樂欣賞等方式來感受和理解音樂。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音樂技能和表現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激發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同時促進他們在情感、社交和認知等方面的綜合發展。
幼兒園音樂活動的特點在于其體驗性、互動性和情感性。幼兒通過親身參與音樂活動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和韻律,從而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因此,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利他行為具有顯著優勢。首先,音樂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與他人共享美好時光的機會,讓他們學會欣賞他人的表演、為他人的成功喝彩。這種積極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同情心,激發其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的欲望。其次,音樂活動需要幼兒與他人進行合作與互動,無論是合唱、合奏還是舞蹈表演,都要求幼兒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音樂活動中的合作與互動要求幼兒必須考慮他人的感受,從而學會傾聽、理解和支持他人。這一過程自然而然地促進了幼兒利他行為的發展。
二、選擇合適的活動內容
在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為了有效促進幼兒利他行為的發展,教師需要對活動內容進行深思熟慮的篩選與匠心獨運的設計。這意味著所選擇的活動不僅要具備音樂教育的基本要素,能夠提升幼兒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還要融入豐富的社會性教育元素,以激發幼兒參與合作、分享與互助的動力。教師可以選擇以下活動:
第一,集體合唱活動。集體合唱要求每個幼兒都能參與進來,共同為達到和諧的聲音效果而努力。在合唱過程中,幼兒需要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調整自己的音量和節奏,以配合整體效果。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教師可以選擇簡單而富有童趣的歌曲,如《小星星》《兩只老虎》等,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參與合唱。
第二,打擊樂活動。打擊樂活動要求幼兒使用不同的樂器,按照既定的節奏和旋律進行演奏。在合奏中,幼兒需要學會等待、配合與互補,以確保整體音樂效果和諧。這樣的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耐心、專注力與合作精神。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興趣選擇合適的樂器,如木魚、手鼓、沙錘等,并設計簡單的合奏曲目,如《小燕子》《小兔子乖乖》等。
第三,音樂游戲。音樂游戲結合了音樂元素和游戲的趣味性,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在游戲中,幼兒需要遵守規則、與他人協作并分享資源,從而培養利他行為。教師可以設計具有教育意義的音樂游戲,如“傳遞音樂棒”,要求幼兒在音樂停止時將音樂棒傳遞給下一個人,這樣可以讓幼兒學會關注他人、等待和分享。
第四,音樂故事表演。音樂故事表演結合音樂、舞蹈和戲劇元素,能夠讓幼兒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體驗他人的情感和立場。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兒能夠學會理解和尊重他人,從而培養利他行為。教師可以選擇富有教育意義的音樂故事,如《三只小豬》《小紅帽》等,在表演過程中,引導幼兒思考角色的情感需求,從而培養他們的同理心。
第五,韻律活動。韻律活動是一種結合音樂和身體律動的活動形式,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韻律活動中,幼兒需要與他人配合,共同創造出和諧且富有節奏感的動作。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幼兒年齡和興趣的韻律音樂,如集體舞《找朋友》《快樂的小兔》等。
教師精心選擇和設計音樂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幼兒音樂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培養幼兒的利他行為,讓他們在音樂的世界里學會與他人和諧共處、互助合作,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
環境對幼兒的學習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一個充滿吸引力和趣味性的環境能夠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環境,有利于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探索和表現。環境創設能夠為幼兒提供多種感官體驗的機會,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獲得更加真實、生動的體驗。模擬不同的場景和情境,可以讓幼兒更好地融入角色,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從而提升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森林舞會”音樂活動,將活動場地布置成一片森林的景象。首先,教師使用綠色、棕色等自然色調的裝飾物模擬樹木、灌木叢和草地。在場地的一角,設置一個用花朵和藤蔓裝飾的“舞臺”,作為表演的地方。其次,教師準備各種森林動物的玩偶或頭飾,如兔子、松鼠、熊、狐貍等,供幼兒選擇。再次,教師準備一些簡單的樂器,如手鼓、木魚、沙錘等,模擬森林中的自然聲音。最后,教師提供有風聲、鳥叫、流水聲的音樂,讓幼兒進行欣賞與表演。
四、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
和諧的活動氛圍能夠讓幼兒感受到安全和自然,從而更愿意參與音樂活動。當幼兒感受到活動氛圍是支持和接納的時,他們會更愿意表現出積極的行為和態度,更愿意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培養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同時,他們更容易與同伴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通過觀察、模仿與合作來學習,這對于他們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和諧活動氛圍的構建,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教師應以積極、熱情的態度引導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幼兒,讓他們感受到活動的樂趣。其次,教師應尊重并接納每個幼兒的發展節奏和興趣點,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方式參與活動,并及時給予幼兒鼓勵和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例如,在一次歌唱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輪流扮演小小指揮家,指揮全班一起唱歌。輪到小明時,他顯得有些緊張,不知道如何開始。教師走到小明身邊,輕聲地對他說:“小明,你可以的!大家都相信你能做好小小指揮家。”聽到教師的鼓勵,小明的眼神里閃爍著一絲光芒。接著,教師為小明做了簡短的示范,告訴他如何開始、如何控制節奏以及如何結束。小明認真地觀察教師的每一個動作,當他第一次嘗試指揮時,教師和全班幼兒一起給予他熱烈的掌聲。盡管小明的指揮顯得有些生疏,但是教師還是及時給予他肯定:“你做得很好!下次可以更大膽一些。”慢慢地,小明放松了下來,隨著音樂節奏指揮全班完整地演唱了歌曲。
五、引導和鼓勵利他行為
教師作為活動的引導者和觀察者,需要時刻保持對幼兒行為的敏銳洞察。當發現幼兒表現出幫助同伴、分享道具、團結協作等利他行為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其積極的反饋。這種及時、正面的回應能夠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行為是被認可的,從而增強他們繼續展現利他行為的動機。
第一,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幼兒的團結協作精神,在音樂活動中設定明確的活動目標,引導幼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種分工合作的形式有利于幼兒在互動中學會傾聽、尊重和理解他人,進而形成樂于助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能夠認識到,只有每個人都盡力而為、相互支持,整個團隊才能取得成功。同時,教師要設定明確的團隊目標,引導幼兒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在追求共同目標的過程中,幼兒逐漸學會關注他人需求、主動提供幫助,以及與他人分享資源和經驗。這些經歷不僅讓幼兒感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而且讓他們更加懂得珍惜和尊重他人的貢獻。
例如,在“丑小鴨”舞臺劇表演中,教師引導幼兒分工合作。有的幼兒根據故事設計舞臺背景,有的幼兒準備道具,有的幼兒設計臺詞和歌唱內容,還有的幼兒設計舞蹈動作。通過分工合作,幼兒設計了以森林為背景的舞臺,選擇《秘密花園》和《天鵝湖》作為表演音樂,還為丑小鴨和白天鵝設計了舞蹈動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律動和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體驗到了團隊合作和利他行為的重要性。
第二,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善于表揚幼兒的利他行為。為了進一步強化幼兒的積極行為,教師可以采用多種獎勵方式。例如,在活動結束時,對表現出利他行為的幼兒進行公開表揚,讓他們成為其他幼兒學習的榜樣。教師還可以設立一些獎勵機制,如頒發小獎章、發放貼紙等,讓幼兒在積累獎勵的過程中逐漸養成利他的習慣。
例如,在《歡樂頌》集體舞活動中,在教師的帶領下,幼兒隨著音樂旋律舞動彩旗,營造出歡樂的氛圍。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現小麗不僅專注于自己的動作,而且時刻留意著旁邊不擅長跳舞的小明。當她注意到小明舞動扇子的時候總是跟不上節奏,于是主動放慢節奏,耐心地帶著小明高舉扇子左右擺動,同時用“左右左右”的口令引導小明的動作。在小麗的幫助下,小明終于跟上節奏,和大家一起踩著十字步一上一下地擺動著扇子。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溫馨的瞬間,臉上露出贊許的笑容。活動結束后,教師召集全班幼兒,激動地講述了自己觀察到的一切,稱贊小麗是一個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小小音樂家”,她的行為讓音樂活動變得更加美好和有意義。為了進一步強化小麗的積極行為,教師特意準備了一枚精美的“小小音樂家”獎章,并在全班的掌聲中頒發給她。這枚獎章不僅是對小麗行為的認可,更是對她品質的肯定。同時,教師借此機會引導其他幼兒學習小麗的行為,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同樣的利他精神。
第三,音樂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一個開放、包容的氛圍,組織他們進行討論與分享,這不僅是一個回顧活動經歷的過程,更是一個讓幼兒深入思考、提煉感悟的時機。在討論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暢談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與經歷,特別是那些與他人合作、幫助他人的瞬間,這些真實的體驗往往能夠觸動幼兒的心靈,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利他行為的意義與價值。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進一步挖掘這些體驗背后的深層含義,如“你在幫助同伴時有什么感受”“你覺得這樣做對你們小組有什么好處”等。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幼兒介紹一些利他行為的榜樣故事,激勵他們在未來的活動中更好地表現出利他行為。例如,教師可以分享一些現實生活中或文學作品中的利他行為案例,讓幼兒感受到利他行為的力量與美好。
六、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音樂活動在培養幼兒利他行為方面具有深遠影響。教師要精心策劃音樂活動,讓幼兒在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過程中提升自信、關注他人,形成樂于助人的品質。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有助于幼兒全面發展,而且符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需求。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幼兒園音樂活動在培養幼兒利他行為方面的作用,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做出積極的貢獻。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