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漢語言文字,涵蓋文學鑒賞、文化理解、思維邏輯與創新表達等多個維度,著重于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強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通過整合教材中自然單元的多篇文章,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為此,教師要立足單元主題,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學習和應用語文知識,并設計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以促進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本文首先探討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其次分析了當前小學單元整體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內化語言知識和技能,形成了解、感知、評價、表達和創新等能力的綜合素質。而小學語文單元教學不僅要求學生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還要求學生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這就需要教師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來設計教學內容,圍繞單元主題創設學習情境,強調學生中心和探究式學習,積極融合跨學科知識內容。這樣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既能夠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又能夠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深刻闡釋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其中,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構成了其核心要求。文化自信源自對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理解與認同,促使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讓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堅定的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豪感。語言運用能力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的實際應用,需要其準確把握漢語言文字,并加以流暢表達,而且涵蓋語言的邏輯性、條理性和感染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則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系統訓練,體現在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和批判性分析上,要求其能夠將所學知識與現實問題相結合,進行創新性的思考,鍛煉解決問題的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學會用獨立的思維思考世界,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審美創造能力則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對美的感知、鑒賞和創作的能力,需要其感知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藝術形式,以及通過語言文字自行創作。
二、當前小學大單元整體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文本融合度不高
在小學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如何高效、有機地整合教材中自然單元的多篇文章。這一過程要求教師不僅要深入理解教材內容,還要具備跨學科知識整合能力。教材中各篇文章的主題、風格和深度各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能夠巧妙地將它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系統的教學整體。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融合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導致教學內容顯得零散,難以達成深層次的教學目標。
(二)學生參與度不足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極為重要。然而,目前許多小學課堂仍然以教師為中心,傾向于使用講授法或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方式在處理復雜多樣的教材內容時效果并不理想,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非主動探求知識核心,也就難以實現創新與進步。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興趣、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難以得到重視,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方法效用有限
單元整體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其深入思考,要求教師設計出既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又能深化學生理解的教學活動。然而現實情況是,教師往往難以找到恰當的方法來引發學生思考,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導致教學內容往往停留在表層記憶。單元整體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教授語文知識,還需要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因為缺乏對相關學科的深入理解而影響了教學的整體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指向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
(一)提煉單元教學主lHMpvqNL0/8Q/xgkmeHUV1M8HbnhBHoEq6aqAh/6Oiw=題,確立整體教學目標
面對單元中多篇文章的整合,教師要深入分析每篇文章的核心內容與內在聯系,從而提煉出貫穿整個單元的中心主題。確立整體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將提煉出的主題與語文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如何通過主題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力,確立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使其既涵蓋知識的掌握,也囊括培養綜合能力和塑造情感態度的內容。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文章,均圍繞“父母之愛”這一主題展開。教師在教學這一單元時,要對三篇文章進行深入分析,揭示每篇文章對父母之愛的獨特詮釋,由此確立教學目標:第一,理解和感知父母之愛的多樣性與深度。通過對三篇文章的綜合閱讀,使學生認識到父母之愛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表現形式和情感深度。第二,培養學生用語言表達對父母之愛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課堂討論、寫作練習等方式,激發學生對父母情感的真實表達,同時提升其運用語言表現情感的能力。教師要解析文章語言,鼓勵學生創作自己的故事或詩歌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第三,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父母之愛的意義,包括文化、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的家庭之愛。通過討論及案例分析,學生能夠全面理解父母之愛的價值。由此,教師由理解父母之愛的多樣性入手,逐漸過渡到表達、思考和創造的完整教學過程,完善了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設計。
(二)制定單元教學計劃,明晰整體教學架構
教師要根據提煉出的主題和確立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計劃,確保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制定教學計劃時,重點在于將單元中的多篇文章有效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要求教師精確分析每篇文章的教學重難點,并將其與整體教學目標相匹配。在構建教學架構時,教師要考慮如何將不同文章的內容層層遞進,使學生能夠在理解每篇文章的基礎上,逐漸構建起對整個單元主題的全面理解。教學架構的設計應注重邏輯性與靈活性,既要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又要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白鷺》《落花生》《桂花雨》和《珍珠鳥》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以自然為背景,描繪了與自然相關的生動場景和深刻情感。為了制定明晰的教學架構,教師依據單元導入提煉出“我的心愛之物”單元主題,結合任務群架構制定以下教學計劃:
第一,通過對每篇文章中自然景象的深入解讀,讓學生理解自然景物如何成為作者情感表達的媒介。例如,在《白鷺》中,分析白鷺的形象和環境如何體現作者對自然的情感;在《桂花雨》中,探討桂花的香氣如何喚起人們對美好時光的記憶等。
第二,引導學生探索每篇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個人歷史。通過研究作者的生活經歷、時代背景及其寫作風格,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自然景觀如何與作者的情感思想相互交融,如就《落花生》中作者的情感表達進行思考。
第三,分析作者在文本中如何運用比喻、象征等藝術手法來表達個人情感。學生將學習從文本中提取這些藝術手法的方法,并理解其在表達情感上的作用,如《珍珠鳥》中的細節描寫所映射出的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
第四,安排學生進行創作練習,鼓勵其模仿這些作品的寫作風格,創作自己的短文,通過這種方式深入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景交融。
(三)創設單元教學情境,串聯整體教學內容
教師要巧妙地設計情境,使其成為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深入學習的催化劑。情境的設置應緊密圍繞單元主題,既要體現文章內容的特點,又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教師在創設情境時還要考慮如何有效地串聯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情境設計上下功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調整,以確保不同文章之間能夠順暢銜接,形成統一而連貫的教學整體。情境的創設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從引入新課到深化理解,再到鞏固拓展,每個環節都應緊扣情境主題,使學生在不斷深入的學習中逐步構建起對單元主題的全面理解。情境的創設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導其在參與中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從而達到深化理解和內化知識的雙重目的。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和《紅樓春趣》四篇課文,以四大名著為載體,凸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單元整體情境主題為“歷史舞臺上的英雄贊歌”,教學情境設計以一場歷史主題的表演比賽為核心,串聯這四篇課文,讓學生在同一個框架內參與并體驗不同歷史時期的英雄故事。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從四篇文章中選擇一個故事進行戲劇化改編和表演。這一過程中,學生要深入理解所選故事的歷史背景、人物特性和文化內涵。
在《草船借箭》的改編中,學生將圍繞諸葛亮的智慧和策略創作一段戲劇場景,展現其在三國時期的英勇智謀。在《景陽岡》的改編中,學生需要通過戲劇表演展示武松打虎的經典場景,同時揭示其背后的勇氣和正義;在《猴王出世》的表演中,小組成員將通過創意劇本和表演來重現孫悟空的傳奇故事,展現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而對于《紅樓春趣》,學生將演繹清朝時期的宮廷生活和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體現那個時代的文化特色。在每個小組完成自己的劇本創作和排練后,教師安排統一的表演日,讓所有小組在全班或全校范圍內展示自己的作品。這一表演活動不僅是學生創作能力的展示,也是對其團隊協作和表達能力的考驗。這些情境模擬活動有效地將四篇文章融合在一個單元整體框架內,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歷史、感悟英雄,共同創造一個多元而生動的歷史舞臺。
(四)巧設單元教學問題,深化整體教學成效
巧妙地設置問題是深化單元整體教學成效的關鍵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其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內化。問題的設計需要緊密圍繞單元核心主題和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點。在單元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設定基調。這些問題應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隨著教學的深入,問題逐漸聚焦于文章的深層含義與核心觀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
以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包括《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和《刷子李》四篇文章,以“人物描寫”為主題,以獨特的角度描繪人物形象和性格。為了巧妙地設置問題,深化整體教學成效,教師要立足單元視角,圍繞“對比人物描寫技法的異同”,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來串聯這些文章,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人物描寫的藝術和深層意義。
首先,教師提出一個總領問題:“在這四篇文章中,哪些人物描寫細節最吸引你?這些細節如何反映每位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旨在引導學生綜合考慮四篇文章,整體對比不同文章中的人物描寫技巧。
其次,教師提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和《刷子李》中,哪位主人公的挑戰和沖突最能引起你的共鳴?這些故事是如何通過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外在動作來表達這些挑戰的?”鼓勵學生探索不同故事中人物面臨的困境和應對方式,理解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描寫手法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再次,教師提出一個關于情感表達的問題:“在這四篇文章中,你認為哪篇的情感表達最動人?這些情感是如何通過人物語言、行動或者環境描寫來展現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將探討不同作者如何通過人物描寫傳達復雜的情感態度。
最后,教師提出一個創意性的問題:“如果將這四篇文章中的某個人物置于另一篇文章的情境中,你會選擇哪個人物和故事?你認為這種置換會如何影響故事和人物的展現?”這一問題旨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讓其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重新思考人物的行為和性格。
四、結語
在小學單元整體教學中,關鍵在于通過細致入微的教學設計,深化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從提煉單元教學主題、確立整體教學目標的精準把握,到制定單元教學計劃、明晰教學架構的系統構建,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在創設單元教學情境、串聯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巧妙搭建知識與實際生活的橋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設單元教學問題,深化整體教學成效,全面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