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中國佛教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盡頭的敦煌。它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后延續約1000 年,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它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發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莫高窟現有洞窟735 個,保存壁畫4.5 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 余尊,唐宋木構窟檐5 座,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季羨林說:“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再沒有第二個。”余秋雨說:“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跡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1987 年,中國的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風沙危害、雨水侵蝕、自然坍塌、生物蟲害等,讓這絲路上的藝術瑰寶岌岌可危。現在的人們還能有幸看到這些“寶貝”,并非易事。這是“敦煌守護人”薪火相傳的結果。從敦煌莫高窟保護研究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常書鴻,到敦煌研究院第二任院長段文杰,再到第三任院長樊錦詩等人,敦煌的保護已長達80 多年,歷經三代人。他們扎根大漠,精心保護和修復敦煌石窟珍貴文物,在西北人跡稀少的荒漠深處創造奇跡,成為千年莫高窟的“守護神”。
關鍵詞一:奉獻與堅守
研學寫作故事素材:
1935年的一天,在法國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家常書鴻閑逛時看到了書攤上的敦煌畫冊,翻看后他才知道,原來祖國竟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大受震撼之余,他也下定決心,一定要回國,一定要去敦煌。
在他到來之前,敦煌莫高窟已經滿目瘡痍:不僅遭到自然的侵蝕,還有土匪、逃兵躲進去生火、做飯,還有外國探險家帶走經卷、剝下壁畫……這讓歸國后的常書鴻十分痛心,他下定決心要在這里守護這些瑰寶。當時,常書鴻一家住在崖壁下面的破廟里,桌、椅、床都是土堆成的。沒有電,就點油燈;沒有爐子,一家人就緊緊地依偎在一起,相互鼓勵,相互取暖;沒有吃的,每天的三餐就是面條撒點鹽、辣子和醋。在這里,常書鴻帶領研究人員清沙筑墻、整理資料、修復石窟塑像、臨摹歷代壁畫,為敦煌的保護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莫高窟里面壁畫的顏色五彩繽紛,想要臨摹這些壁畫,就必須要有各種繪畫使用的顏料。沒有畫紙,沒有顏料,常書鴻就和工作人員一起就地取材,把當地居民糊窗戶使用的紙作為畫紙。他們還按照當地民間藝人的提示,從黃泥和紅泥中提取天然的繪畫顏料。
面對如此艱苦的工作條件,常書鴻和他的團隊還是堅持了下來。哪怕因戰爭被斷絕了一切經濟支持,沒有了工資,妻子離去,其他工作人員也都相繼離開,荒涼的大漠里,常書鴻也一直繼續守護著這座藝術瑰寶。到1948年,常書鴻帶領團隊完成了“歷代壁畫代表作品選”等十幾個專題,共選繪摹本800多幅,為敦煌資料的調查和積累打下了堅實基礎。
研學導師素材解讀:
如果沒有常書鴻的存在,不敢想象當年經歷過戰亂的敦煌莫高窟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如今,當我們在莫高窟壁畫長廊流連,在各地的敦煌展覽上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摹品時,禁不住贊嘆它們的恢弘與精湛,卻不知道那一位位修復者、臨摹者曾在暗無天日的洞窟里艱辛地靠著小鏡子里折射的微光來描摹那些殘破不堪的壁畫。所以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守護者們在洞窯里和寂寞作戰的一生、和清貧相守的一生。
關鍵詞二:傳承與創新
研學寫作故事素材:
樊錦詩是出身優渥的上海嬌小姐、北大畢業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無數條路,她卻選擇了最艱難的一條:在大漠深處,一待就是半個多世紀。
1998年,樊錦詩出任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長。正值西部大開發的熱潮,莫高窟的游客數量呈現急劇增長態勢。除了游客數量的劇增,自然環境的破壞和洞窟本體的老化也是莫高窟“青春流逝”的主要威脅。“我們拿出1908年拍攝的莫高窟照片和現在對比,發現100多年間變化很大。”面對莫高窟的這種老化趨勢,樊錦詩很傷感。她在《永遠的敦煌》里寫道:“我們不僅著眼于當代的保護,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將莫高窟的全部價值和歷史信息傳給子孫后代,我們沒有權利將留給子孫后代的文化遺產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一個偶然的機會,樊錦詩接觸到了電腦,“那時我就感覺,莫高窟有救了”。65歲的她首次提出“數字敦煌”這樣大膽的構想——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用數字技術讓莫高窟“容顏永駐”。
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免費欣賞30個洞窟,10個朝代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而2020年上線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不僅展現精美的敦煌壁畫,還在數字資源的基礎上加以拓展。與現場參觀相比,云游敦煌不僅可以清晰、細致、不受時空限制地觀賞石窟藝術,也避免了實地參觀為石窟壁畫保存帶來的不可逆損傷。
研學導師素材解讀: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上的頒獎詞,是樊錦詩一生的生動寫照。年齡大了以后,她連自己的生日都記不住了,數字敦煌的網址卻能脫口而出,那是她畢生的心血。在時代的洪流面前,她沒有固步自封,反而緊跟時代潮流,借助科技為莫高窟的發展賦能。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敦煌這顆沙漠中的明珠,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演練場:研學寫作素材如何運用到日常文題里
文題方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民族大義面前,文天祥選擇堅守一片愛國之心;“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在昏暗的朝局面前,于謙選擇堅守純正清白之心;在沒水沒電的孤島面前,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王仕花以海島為家,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必定有所堅守。唯有堅守,不隨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閃耀生命的光芒。
請以“堅守”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華林老師寫作直播間】
“堅守”是一寬泛的字眼,在寫作前,我們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找到了這幾個問題的答案,也就理清了文章的寫作思路:
第一:是誰堅守?
雖然文章沒有明確指出寫作的主體,但根據材料中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必定有所堅守”一句,不難看出,如果我們寫記敘文,主體肯定是“我”,如果是議論文,那就根據論據的主體而定了。
第二:堅守什么?
這個問題涉及到整篇文章的立意。其實可寫的內容非常多,比如:堅守內心的寧靜,精神世界就會變得充盈;堅守思想的純潔,心靈的天空必將變得澄澈。堅守誠實做人的原則,堅守認真做事的態度,必能收獲真情,收獲人生豐碩的成果。具體選擇哪一個立意,還是要看我們手里掌握的素材,也就是說,你對哪一個方面有所體會,你就選擇哪一方面進行寫作。
第三:為什么要堅守?
這是整篇文章的重點所在。如果選擇記敘文,我們要寫出自己堅守某種道德品質或思想精神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寫出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堅守前是怎樣的,堅守后自己的生活或者心靈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要把前后的對比、變化詳細地寫出來。如果選擇議論文,那就好辦得多,我們既可以從一而終,以一個論點組織起全文,也可以采用多個分論點,最后匯總聚集,形成一個有關“堅守”的整體結論。
第四:怎樣堅守?
如果選擇記敘文,這一部分雖然不是整篇文章的重點,但我們通常要在文章的結尾處夾敘夾議,給出概括性的論述,從而凸顯文章主旨。如果選擇議論文,這一部分其實可寫的內容就會有很多,比如就“新時代面前我們該如何堅守自我,堅守傳統文化”“堅守與改變”“堅守與變通”等話題進行辯證分析,再結合當下的熱點人物、事件作為素材,會帶給讀者不一樣的啟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