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課題:節日印象
本期主題:清明節
研學知識拓展: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節俗主題。
研學寫作關鍵詞:思念
昨日和母親一同去趕集,正好遇到有人在賣杏干。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很少在集市上看到賣杏干的。母親顯得很高興,她小時候最喜歡吃杏了。
母親兒時居住的地方,叫龍井壩,是一個山上的村莊。當年外婆帶著一家人從山上搬了下來,后來遇到水災,又搬到了現在居住的村莊,便甚少回去了。
也就是有一次清明,母親要去龍井壩給先輩掃墓,我這才第一次踏入母親的童年。
從現在居住的村莊到龍井壩,天不亮就得起床,從村莊走到鎮上,再到鎮上的河邊乘坐機船到河對岸,然后走山路上山。
我那個時候太小,聽說天不亮就要起,心中就已經打了退堂鼓。母親便說,“龍井壩啊,有好多好多杏樹,開花可漂亮了,到時候我們折一枝回來插在瓶子里,好不好?”
在漂亮的杏花的吸引下,我拍著胸膛保證,一定不會賴床,一定會早起跟母親一起去龍井壩。
早起,我們到鎮上的小碼頭乘船,母親抱著我,上了機船。刺鼻的柴油味道,用木板搭起來的座位,并不清澈的河水,便是我對于乘船最初的體驗。
直到船開始接近河對岸的碼頭,看見山上盛開的杏花,白如落雪,粉如朝霞,這一趟旅程,才著實有了些色彩。
沿著小路上山,一路上都肆意嗅著杏花的芬芳,母親索性也不再約束我,讓我一個人在杏林里跑來跑去。
我跑到一棵杏花樹下,撫摸著杏樹的枝干。枝干并不光滑,摸上去有些扎。我看見枝頭的杏花,想要折一枝帶回家,卻受限于身高,即便跳起來也觸碰不到,還是杏林里的一位阿姨,幫我折了一枝。
我拿著這一枝杏花,細細觀賞,心里說不出的喜歡。每一朵花都綻放開了五個小花瓣,顏色從花蕊處向外,從粉色向白色過渡。這樣的顏色變化,可比現在流行的漸變色漂亮多了。
母親正和杏林里的阿姨交談,不曾想天空卻開始落雨。阿姨趕忙邀我和母親進屋。屋外小雨淅淅,微風習習,屋內阿姨給母親倒了一杯杏花酒,給我一塊杏仁酥。
春雨并未下太久。不一會,雨就停了。樹下的青石板路上就鋪滿了薄薄一層花瓣。樹上的花與落在地上的花,還有空氣里混雜著花香的泥土氣息,安靜的小村莊,一切都是那么地融洽,頗有些“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溫柔和煙火氣息。
我和母親告別杏林里的阿姨,繼續前行。
來到埋葬祖先的地方,母親把墳墓周圍的雜草除掉,然后點了香,燒了些紙錢。掃完墓后,返回杏林,杏林的阿姨給了母親一壺杏花酒。
母親一手提著酒,一手牽著我,慢慢向山下走去。乘船的時候,看著杏林離我們越來越遠,心中不免有些惆悵。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
我想或許是因為今日清明,或許是今日下起了雨,又或許是因為母親喝了一杯杏花酒,我看見母親的眼眶有些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