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正常的家庭像一個溫暖的港灣,可以讓人充電、療傷,那么不正常的家庭就像一個冰窟窿,甚至像一個戰場,在作戰中,如果你不傷害別人,自己就會受到傷害。
塔瓦布描述了更多在家庭中受傷的例子:每年假期,有些人因為要被迫跟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共進晚餐,一起“歡度”假期,會感到焦慮、沮喪或憤怒。有些人在走親訪友時得忍受奚落與嘲諷,還有些人要面對父母的偏心。“這些都不是小問題,忽視它們會帶來傷害。如果你一直回避現實,繼續保持不健康的關系,那將會給你的精神、情感以及身體帶來嚴重的后果。”
西拉覺得父母更寵愛自己的弟弟,也許是因為父母覺得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男孩,性格更好,也可能是因為母親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父母通常很不愿意面對自己“一碗水端不平”的事實,所以在面對指責時他們會矢口否認。
對于偏心,心理治療師的看法是,“父母通常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孩子,承認這一點也沒關系。每個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并不相同,所以父母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否認自己偏心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如果父母能坦誠地承認自己的行為,孩子會感覺和父母更加親近”。

心理專家認為,很多父母在心理上都沒有成熟,“理想的狀況是,父母先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再考慮生兒育女。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做到先治愈自己、先把自己活明白再做父母。很多人都是一邊養育孩子,一邊處理自己的難題”。作為子女,如果發現父母貪玩、幼稚,你要明白,“養育的過程并不一定會讓父母變得更有責任感、更有智慧、更寬容、更平和。成為父母之后和生孩子之前沒有任何區別,他們現在只是有孩子的人而已”。
我們都無法選擇自己有什么樣的家人,“但你可以決定讓誰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成年人的一切關系都是一種選擇。沒人強迫你留在不健康的關系中”。作為成年人,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與關系。每天與你朝夕相處的人是你自己,一輩子與你在一起時間最久的人也是你自己。選擇權即自由。心理專家可以告訴我們根據哪些感受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有毒家庭,至于如何減少自己所受的毒害,無非兩個字,先談,如果談不成,就只能逃。“對于某些家人來說,既能愛他們又讓我們自己過得好的唯一辦法,就是遠離他們。這樣做就相當于選擇了自我保護和自我關愛。這不是簡簡單單的選擇,但對你來說也許是最健康的選擇。請記住,愛是一個動詞,維持關系需要的是行動。如果沒有積極的行動來支持這段關系,你就會喪失維持它的能力。因此,如果留在這段關系里對你來說更困難,離開就是唯一的選擇。”
當我們得知一個很開朗、很樂觀的朋友并沒有得到多少家庭關愛的時候,我們要相信,這不是不可能,他只是比其他人更堅定、更自主,在剛出發時遇到了些顛簸,此時已經端正了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