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教授指出,今天的工作之苦,早已不是身體的苦,而是我們在精神上的疲憊。
很多時候,真正累倒我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過載的情緒。
看到過一幅漫畫,很有意思:幾個上班族,提著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走在路上。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戴著清一色的微笑面具。這一幕,像極了對現實生活的諷喻。
不論各行各業,從入職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要求情緒穩定,波瀾不驚。
哪怕被氣到崩潰,卻仍然要保持微笑,把社交面具牢牢焊在臉上。
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認可和信賴。
相聲演員潘斌龍,曾在《涼子訪談錄》中談到自己的一段經歷。
他在某劇組擔任副導演時,因為名氣不足,全組成員都不拿他當回事。
但為了保住這份工作,他把委屈都咽進了肚子里。
導演對他頤指氣使,讓他端茶倒水,他敢怒不敢言,只能唯唯諾諾接受。
au8C/fF3GsGXBz0ghMfwgHtkICqJsYbe7y899B05/QE=部門小領導讓他挨個去聯絡群演,他雖心有不滿,但仍表現得很樂意,連打了幾十個電話。跟演員溝通時,他也要在心里反復斟酌話術,生怕對方反感。
那段時間,他常常凌晨三點才睡覺,六點就得起床。
嚴重匱乏的睡眠,再加上不斷加劇的內耗,讓他心力交瘁。
潘斌龍坦言,那段時間,自己被折磨得神經衰弱,每天都犯愁。
白天還能裝作沒事兒人一樣,維持一個成年人的體面,但一到夜里,就忍不住一根接著一根地抽煙。
這就是職場人的心酸,哪怕心里下著傾盆大雨,表面上也要裝作云淡風輕。
作家劉震云說過:“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
每一份工作,都有道不盡的心酸和無力。
身體累了,睡一覺就能緩過來。但心被困住了,再美好的生活都會變得索然無味。
這些情緒上的起伏和壓抑,會讓你受盡苦頭,在日復一日的消耗里變得了無生氣。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一個詞叫“情緒勞動”。
他指出,人們在工作中,不僅要付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還會不可避免地消耗自己的情緒。情緒勞動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內心感受,另一個是外在表達。當內心的感受無法表達時,自己付出的情緒勞動也就越多。
網友小艾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小艾是一家大公司的普通員工,在上海最繁華地區上班,每天出入豪華的辦公大樓。
很多人都羨慕她有一份如此體面的工作。
但小艾整日愁眉苦臉,因為她根本無法應付公司里的人情世故。她個性敏感內向,只知道悶頭干活,一遇到人際沖突,就會下意識地緊張和逃避。
不論是組長搶了她的功勞,還是同事說了她的壞話,她都會假裝不知道,然后一個人躲起來流淚。
在別人眼里,小艾是好脾氣的“軟柿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應付別人的每一次對話、每一個表情都讓她感到憋悶不已。
那些藏在心底的嘶吼和反抗,最終都被理智壓下了而已。漸漸地,小艾心里的負能量越積越多。她還患上了焦慮癥,開始失眠,做噩夢,頻繁出現了心悸的癥狀。
過度的情緒勞動,正在壓垮每一個正常人。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說過:“所謂人生困境,不過是你胡思亂想,自我設置的枷鎖。”
減少情緒消耗,須得從內心著手。
放下過度的思慮,甩掉多余的念頭,你才能輕裝上陣,成為一個合格的職場人。
對于如何減輕情緒勞動,建議你養成三種心態。
①牛油果心態
你見過成熟的牛油果嗎?
雖然果肉偏軟,但是一直往里挖,就能挖到一顆無比堅硬的果核。
無論外界有多大的變動,都震動不了它的內心。
你之所以內耗嚴重、情緒枯竭,是因為你內核不夠穩定。把寶貴的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你便不會理會外界的閑言碎語,自然能把工作處理得游刃有余。
②橡膠球心態
作家塔勒布曾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出過兩種人生狀態:第一種人像玻璃球,一遇到風波,就會摔得粉身碎骨;第二種人像橡膠球,摔到地上不僅不會壞,反而彈得更高。
在職場混,哪有不受委屈的。
領導的批評、同事間的小摩擦,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有像橡膠球一樣,有彈性、耐摔打,我們才不會因為一兩句難聽話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把臉皮練厚點,把心態放寬點。該聽的建議聽進去,無端的指責不入耳。
能在復雜的職場中嘗到甜頭的,永遠是那些皮糙肉厚不怕摔的人。
③雕塑家心態
一件雕塑在成型之前,要至少經歷構思、定稿、放大制作、翻模等十個基本步驟。
在此過程中,還要用工具不斷修理、打磨,才能得到一件真正的藝術品。
工作也是如此,需要我們不斷地調整狀態。
所以別眼高手低,你所付出的那點努力,可能遠遠夠不上你想達到的成績;
也別自怨自艾,你所遭受的一切,別人也都遭遇過。
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使命,把遇到的爛人爛事當作升級打怪的過程。
不斷發現自己的短板,然后查漏補缺。精進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情商。
向內歸因,反求諸己,你也能化解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成為獨當一面的職場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