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鄰的眼里,退伍回鄉靠走南闖北做小買賣維持生計的老劉是可憐的。接連生下三個女兒不說,妻子患病,胃切除五分之四,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眼前的茍且與局促,強化了他關乎未來的一個信念:女孩子體弱力薄,更要把她們培養出來,不能讓她們再面朝黃土背朝天。
大女兒讀小學時,成績一直排在前面。按規定,五年級時要從本村的小學轉到鄰村的聯中。老劉常年在外闖蕩,他知道,在鄉村聯中考取小中專的概率,微乎其微。小中專,那是當年農村考生的最高目標,勝過后來的“211”院校。而要轉到鎮里的小學,他家是農門、寒門,基本“沒門”。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鄉村,沒有學區的說法,但有施教區的限制。老劉不死心,一邊做著小買賣,一邊打聽“鎮小”的信息。拐彎抹角,終于摸到了校長的住址。而后,他居然有能耐敲開了校長的家門。
老劉有話直說,校長很是為難。老劉便天天去校長家里“報到”,聊些社會見聞,扯些農村趣事……校長最后繃不住了:老劉,我被你磨得吃不消了,說實話,也是被你的誠心感動了!

大女兒沒有讓校長失望,也沒有讓父母失落,順利考取當地衛校,不用交費,每月還能領上飯票、糧票。劉家第一個“鐵飯碗”,成為全村的驕傲。等到二女兒上小學四年級時,鎮里小學表示大門敞開,而“村小”不樂意了,他們也要升學率,一定要留住這棵好苗子。二女兒倒是爭氣,后來也以高分考取縣中,但是她一心想早點讀個中專校(分數線遠超縣中),跳出農門,以減輕家里負擔。當時,恰好蘇南一家企業到學校來招工,招工負責人聲稱只招男生。二女兒急了,她習得父親的勇氣與口才,直接找到他們“理論”:你們單位到底看什么?看文化成績,我有分數;看動手能力,現在就可以找個男生,現場比試比試……
小小劉是劉家最小的女兒,自小也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她讀到四年級時,老劉總結經驗教訓,決定到鄰縣的“村小”去借讀,那里是她外婆的家。12歲,遠走他鄉,生活向小小劉打開了全新的世界,她的學習成績很快在全校遙遙領先。五年級上學期,小小劉在“海選”中勝出,代表“村小”參加全鎮的數學競賽,后來又被選拔參加全縣的競賽,這是那所“村小”從未有過的“戰績”。賽前集訓在鎮里進行時,學校每天安排老師值班,專程騎自行車往返接送。當時,鎮里老師手上有且僅有一本競賽題集。老劉想到一個笨辦法,他從戰友那里找來厚厚一沓文件紙,在它的背面,連夜抄錄了整整一大本練習題。
那次競賽,是小小劉人生的第一次高光時刻。不過,沒有人知道,她那個全縣一等獎背后,還有一個農民父親的“手抄本”……
網上有人說,人的一生有兩次成長,一次是成為父親,一次是失去父親。聽到老劉的故事,我覺得還要多加一句:人生有三次成長,第三次是發現“別人家的父親”。老劉就是一位“別人家的父親”,盡管他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盡管他一生農業戶口,但他并沒有那種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他對女兒們反復灌輸的理念是:你們只要讀得下去,我愿意砸鍋賣鐵!
老劉名叫劉長寬,他在這個世界上逗留了62個春秋。他的人生,可能沒有“長度”,但是他有好多人無法企及的“寬度”。而老劉,其實也有相當的“高度”,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叮囑女兒女婿,“不要燒一張紙”。他說,你們忙,我不信那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