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鄉是什么?字面上的故鄉是指自己的出生地,但事實上,每個人心里還裝著另外一個故鄉,那是自己非常依戀的地方;是自己可以看不慣,但是不允許別人罵的地方;是一個自己無論是開心還是沮喪,都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
比起故鄉的樣貌,人們更容易記住的是故鄉的口味。
在我看來,沒有哪個地方的食物更好吃,我熱愛所有的美食。但是一個故鄉感非常強烈的人,他把故鄉的食物看得非常重要。比如哪個地方的辣椒最辣,這絕不是史高維爾指標能夠標定的。羊肉更是這樣,甘肅、寧夏都聲稱自己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羊肉,新疆和內蒙古更具體到南疆還是北疆、呼倫貝爾還是錫林郭勒,都說自己的羊肉最好。一個海南人過來插話,嘉積鴨、文昌雞、和樂蟹、東山……羊字還沒說出來,整個中國北部的網友異口同聲敲黑板:注意,我們在討論羊肉的話題。
所以在飯局上,我經常會小心詢問在座的籍貫,稍一大意,就會造成人際關系永久的傷害。因為中國太大,湯圓、粽子、豆漿都存在著甜黨和咸黨,鴻溝幾乎與信不信中醫、吃不吃轉基因食物一樣,一言不合,勢同水火。南京人請客吃燒賣,一個呼和浩特人充滿同情:什么,糯米餡兒的?江蘇現在經濟形勢不行啊,還吃不起肉?旁邊一個廣東人打圓場:我們廣東更可憐啦,燒賣連面粉都用不起,用雞蛋搟皮兒,而且,只能當早點。
事實上,故鄉的味道不僅是空間意義上的,也是時間意義上的,和你的記憶、你的成長有關。
每個人一直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空間的故鄉,一個是時間的故鄉。對于一個成年人,假如他的生長地在另外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樣子會永遠刻在他的腦海里,而且被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同樣也包括當年的味道。就像梁實秋的北京,郁達夫的杭州,張愛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郵。與其說他們在懷念故鄉的食物,不如說他們在回憶自己的成長。
所以有人說得好,回得去的叫家鄉,回不去的才叫故鄉。
然而近四十年來,中國正經歷巨變。一方面,無數人的故鄉不復存在,或者變得面容整齊劃一,從城市外貌你很難分清長沙、合肥、南昌。另一方面,當地食材、傳統工藝、精致烹飪受到巨大沖擊,早已今非昔比,你記憶里的故鄉味道早已灰飛煙滅。這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食材。食材的生長期隨著商業需求而人為地縮短,風味物質積淀永遠沒有辦法和從前相提并論,這讓我們吃到的肉不再香,菜不再甜。第二,中國傳統烹飪技術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由于要降低商業成本,很多的食物被集中起來,在一個叫中央廚房的地方進行預加工。當我們在一個商業中心里享用它的時候,只不過經歷了一次加熱,而手的溫度消失了。第三,同時改變的還有與食物相伴的商業傳統:曾經讓人留戀的、煙火氣很重的小店,都被日益刷高的租金趕到了城鄉接合部;大都市里的排檔也都因為“創衛”縮到了一個個鋼筋水泥的建筑中。
不過,味覺記憶揮之不去。我們曾經的飲食習慣、偏好,甚至經歷過的時代,無一例外地遺落在我們飲食的DNA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