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一”假期,以身踐行“特種兵式旅游”的人已經“急流勇退”了。
出發前的計劃相當充實:下了火車就去打卡故宮、國博、長城、天壇、頤和園、南鑼鼓巷和清華、北大,緊接著去天安門廣場通宵搶前排等升旗儀式,看完馬上去北京南站坐車回家。
但當真到了北京,“30小時速通”“一天連轉7個景點”的“豪情壯志”蕩然無存;“故宮、國博仔細看的話時間不夠!”“真別把行程搞太滿!”“走不動,真的走不動。” ……
“特種兵式旅游”,會懲罰每一個想跟時間賽跑的人。下次出去旅游,真的別把計劃做太滿。
“五天爬五岳”“一天打車39次”“暴走80000步游杭州”……高舉“用最少時間打卡最多景點”旗幟的旅游“特種兵”,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完成了對時間的極致管理和對空間的快速占有。
做出軍訓式的旅游規劃,還是因為假期太少,想去的地方太多。
我國現行法定年節假日標準僅為11天,通過調休東拼西湊出的“五一”和“十一”長假,成為國人出行的首選;如果想盡量避開人從眾的盛況,也只能偶爾周末兩天短途出行。
好不容易有點閑暇的你,在緊迫的時間限制中,會傾向于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游覽景點,期待著盡可能打卡每一處景觀來豐富旅游體驗。
或許原先“兩天一夜拿下一城”還不過是想想而已,但在4.3億次瀏覽量的社交媒體話題#特種兵式旅游#的狂轟濫炸下,你仿佛看到了可執行性。

一項針對四百多名大學生的研究指出,人們的旅游意圖與社會認同、群體規范和模仿他人顯著相關;“網紅”也會影響粉絲的旅行意圖,增加造訪特定目的地的可能性。
即使打心眼里覺得日行三萬步太過荒謬,但當看到喜歡的博主在短短30秒的視頻里“景點去了,美食吃了,照片拍了,公園逛了”時,你還是會把視頻里的攻略當作計劃的一部分。
幻想著旅行結束后,在朋友圈曬出9宮格照片和游覽攻略,像“網紅”一樣展示自己美好的假期生活,贏得關注和朋友認可,你只會更密集地安排出行,打卡更多景點,期望一趟行程下來能產出更多分享內容。
就算你不信“網紅”視頻的那一套,解決問題時習慣“做加法”、忽略“做減法”的思維,也會讓你的旅行計劃臃腫不堪。
有研究人員分析了即將上任的大學校長向員工、校友、學生征求改進意見的檔案數據,結果顯示,只有11%的意見涉及取消現有的法規、做法或計劃。
正如在為旅行制定攻略的你,秉持“來都來了”的原則,在陌生的城市和新奇的美食面前,你很難單獨把某個熱門小吃移出計劃,結果只會把路線規劃得越來越復雜,將有限的24小時發揮到極致,恨不能一天拆成十天用。
精打細算的“臨行密密縫”攻略,執行起來不容許有一點意外發生,但現實是一只“薛定諤的貓”。
周五晚上,你踩著下班點沖出公司大門,奔向火車站,精準地在發車前5分鐘檢票上車,準備美美睡上一覺,迎接目的地的朝霞。
誰承想,隨著發車時刻而來的,卻是由于突如其來的暴雨導致列車延誤的廣播——即使出發前你反復確認了出發地與目的地的天氣預報,但這并不妨礙意外情況的發生。根據中國氣象局網站的數據,目前3天內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僅在80%左右。
周圍大叔此起彼伏的鼾聲、小孩耐不住寂寞的哭鬧聲,讓心情本就不太美妙的你夜不能寐。第二天一早,你頂著兩個碩大的黑眼圈,絲毫不敢懈怠,直奔景點,卻在晃蕩了兩站地鐵后,意識到自己坐反了方向。
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判斷力差、情緒失控、注意力不集中等后果,而且,行程越緊張,你還越容易出錯,“特種兵式旅游”的挑戰,才剛剛拉開帷幕。
歷經萬難抵達景區,每一個經典機位,都擠滿了和你一樣想要拍照打卡的“特種兵”。處于高密度的人群中,人們會表現出汗液增加和腎上腺素水平升高,且個體之間的競爭和攻擊性也會提升。
汗臭味刺激著你的鼻腔,前胸貼后背的推搡加重了你的煩躁,再加上缺乏睡眠的疲憊感,前面幾個不識相的插隊游客,一下就點燃了你的怒火。照片沒有拍到,卻差點和人大打出手。
為了平復情緒,你決定前往小吃街大快朵頤。糖油粑粑、烤大魷魚、炸臭豆腐、撈汁小海鮮……再配上一杯冰奶茶,幸福電量瞬間滿格。然而下一秒,狼狽找尋公廁的你,很可能已經成為“旅行者腹瀉”的攻擊目標。
拖著疲憊的步伐,當你再次出現在趕往火車站的路上,下一站“盲盒”,還不知道會開出怎樣的驚嚇。
腦袋一熱就出發的“特種兵式旅游”,在行程結束回歸正常工作生活后,還會全方位地持續折磨你。
旅途中處于“上頭”狀態的你,不斷趕路、參觀、購物,即使每天凌晨三點睡凌晨五點起,早上六點出門開始新一回合的拉練,也絲毫沒有倦怠感。然而,回到家癱坐在沙發上的那一刻,卻只覺得身體被掏空,肌肉的酸痛和腳上的大水泡,讓你想起身倒杯水都吃力。過度疲倦還會讓你的免疫力下降,導致你更容易生病。
如果這趟旅程中你身旁還有個一起拉練的“隊友”,很難保證你們行程結束后關系還會和以前一樣親密。
旅行中,朋友之間本就容易因為金錢處理、活動安排或是日常習慣的差異產生沖突,而“特種兵式旅游”的安排則會讓這一情況雪上加霜。時間緊迫,你和朋友需要在陌生的環境里密集溝通,照顧彼此情緒的同時還要迅速做出大量決策,無形中壓力倍增,矛盾沖突一觸即發。
在趕高鐵的一小時空隙里,你可能想嘗試地道的街邊小吃,而朋友卻堅持要吃高檔餐廳的日料。這不僅是時間安排的問題,還涉及食物偏好與金錢支出的妥協。
一趟行程下來,身體扛不住,朋友之間也鬧了矛盾;當別人問起下次還要不要故地重游時,你可能連回憶都變得痛苦起來。
“特種兵式旅游”實在太費人,好好的假期卻過得比上班還累。從出發前一路緊張到回家后,有這點工夫,不如找個家附近的公園躺平,實踐一下“20分鐘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