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21日,多艘無人船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的云湖里往來穿梭。它們結構動力不同,造型各異,姿態萬千,甚是吸人眼球。
這是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下文簡稱卓越工程師學院)學生進行項目結題測試時的場景,所有無人駕駛船皆出自該學院明月科創實驗班的學生之手。
別開生面的結題測試,是卓越工程師學院進行新工科教育改革實踐的一個縮影。自2022年成立以來,卓越工程師學院不斷探索發展,正成為重慶助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416”科技創新布局的“搖籃”。
教育改革“升級版”
卓越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主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卓越工程師更是新重慶建設歷程中的“稀缺資源”。
2022年9月,卓越工程師學院在重慶兩江新區正式揭牌。
近年來,隨著重慶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行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卓越工程師學院,啟動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升級版”。
有別于傳統招生,卓越工程師學院“3+1”卓越工程師班首批186名學生主要來自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重慶本地高校。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宋朝省介紹,該班本科學生先在原學校學習3年,隨后通過選拔進入學院完成大四一年的項目制課程學習和畢業設計。
“在課程設置方面,學院總體課程設置緊緊圍繞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機器人應用創新等急需關鍵領域,培養產業最前沿、企業需求最迫切的高層次人才。”宋朝省介紹。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卓越工程師學院依托學校與企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臺資源,建成投用車聯網、自動駕駛數據仿真等8個主題實驗室,累計招收智慧能源、人工智能等13個方向的工程碩士、博士研究生400余人。
課程教學“項目制”
云湖里百舸爭流的一幕,源于卓越工程師學院的特色課程——定量工程設計方法。
課堂上,學生各自組成團隊,使用各種設計仿真工具進行定量分析,開展無人駕駛船舶的設計、制造等。結項時,各團隊的成果要一較高低。
這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個項目,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許多學生甚至自愿天天“加班”來完成無人船的設計制造工作。學院明月科創實驗班機器人工程專業學生陳思念說:“這是我最喜愛的一門課程。課程不僅讓我們更加熟練地掌握了學科知識,還培養了大家的團隊協作、解決復雜問題等能力。”
定量工程設計方法是卓越工程師學院項目制課程之一。“過去,在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以學生被動接收為主,許多學生對課程缺乏興趣,陷入‘卷績點’‘卷考研’的怪圈。”宋朝省表示。
為此,卓越工程師學院重點開展項目制教學改革,實施“新工科項目制科創人才培養”,形成了一批特色項目制課程。例如,線性代數課程要求學生運用矩陣等數學知識,來處理人臉識別圖像;智能駕駛算法課程要求學生為一臺小車編寫無人駕駛程序,并與其他項目組的小車同臺競技……項目制課程,為學生搭建了運用、檢驗、強化所學知識的平臺。
項目制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止于在課堂。今年9月開始讀大四的陳思念,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時間里,已在學院和明月湖國際智能產業科創基地指導下,帶領團隊開展便攜式香味發生器項目的研發工作,目前該項目已獲得科創基地50萬元探索期投資,產品有望在209275b373c890888f7e50054959cf233cb50e0a7843a3fb5ec96fbbe1726c4aa225年進入市場。
人才培養“訂單式”
今年8月,剛剛從卓越工程師學院畢業的杜昊陽入職國汽智控(重慶)科技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測試助理工程師,負責測試智能網聯汽車的預控軟件、平臺軟件的安全性等指標。對從小喜愛汽車的杜昊陽來說,職業發展可謂如愿以償。
去年8月,杜昊陽參加了卓越工程學院選拔,進入學院“3+1”卓越工程師班學習。“學院開設的智能網聯汽車有關課程讓我獲益匪淺,課程綜合了汽車與軟件兩大學科,實用性很強。”杜昊陽說。
近年來,作為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三大主導產業集群之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前景遠大,但人才緊缺、原有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新產業發展的短板也愈加明顯。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渴求的正是精通汽車工程、軟件工程等多個專業領域的跨學科人才。”宋朝省說。為此,學院結合產業人才需求,突破以往傳統,在課程體系制定過程中主動邀請企業及有關領域專家加入,與學院教師共同研討,形成學域制個性化培養方案,為產業和經濟發展“訂單式”培養人才。
希迪智駕的企業專家來學院講授智能駕駛算法,地平線的企業專家傳授移動機器人應用與開發的知識……通過積極邀約有關領域專家參與聯合授課等方式,卓越工程師學院已形成“全鏈條設計、全要素配置、全過程培養”的校企聯合教學模式。
得益于既專又精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輸送源源不斷。
目前,卓越工程師學院項目制教學等改革創新舉措已形成全國影響力,被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南大學等多所院校推廣運用。學院成立以來,共培育新工科人才300余名,在2024屆畢業生中,明月科創實驗班首屆28人順利畢業,2個學生項目團隊獲300萬元天使輪投資,市場估值均超3000萬元;“3+1”卓越工程師班30%的畢業生選擇進入重慶智能網聯汽車等行業工作,為重慶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努力作出貢獻,成為助推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智能”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