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16日,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而言,是很特別的日子。5年前,2019年7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牢記初心和使命,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新發展理念,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5年來,那些殷殷囑托久久回蕩在習近平總書記走訪過的山山水水,那些諄諄教誨深深回響在赤峰大地上。
5年來,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5年來,越來越多的文化場館建成投用,在潤物無聲中傳頌中華文明的壯闊歷史;5年來,馬鞍山林場的苗木不斷延展,筑起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5年來,干部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產業日益興旺、生活日益富裕。
5年來,赤峰將殷殷囑托轉化為實干擔當,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和諧赤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盛夏時節,赤峰市喀喇沁旗河南街道馬鞍山村寧靜祥和。在村民張國利家門口,“民族團結之家”的牌匾在陽光下分外耀眼。
張國利一家四世同堂,是一個由漢族、蒙古族、滿族組成的大家族。對于“民族團結之家”這份榮譽,全家人視若珍寶。
2019年7月1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個鳥語花香、干凈敞亮的“多民族之家”,與來自赤峰市的10位干部群眾代表座談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認真總結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促進民族團結融合,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p>
5年來,赤峰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抓手,努力將赤峰建設成為各族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和諧家園。
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赤峰市堅持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創新方法,著力推進“一域一品牌”創建工作模式,形成了“赤‘籽’同心共筑夢 石榴花開遍赤峰”“三廊三帶三片區”等創建工作品牌,有力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人文赤峰:文化保護和傳承全面加強
“傳說中,很久很久以前,惡魔、災禍遍布人間,百姓慘遭禍殃。格薩爾王降臨人間,經歷重重磨難,降妖除魔,為民除害,讓光明和幸福永駐人間……”在赤峰博物館二樓,《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敖特根花聲情并茂地演繹著傳唱千年的英雄史詩。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博物館,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沿革,并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5年來,赤峰市站在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推動各地區、各相關部門積極作為、奮發有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做好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今,走進赤峰博物館,游客可以通過智能、互動、沉浸式體驗更真切地感受文化的魅力。
在赤峰博物館一樓日出紅山展廳,新增設的文物數字墻采用了“數字化+博物館”的全新模式,參觀者只需用手指輕觸想了解的文物圖片,該文物的360度立體化展示動畫、相關信息就會躍然眼前。
在赤峰博物館西南方向20多公里處,一個關于紅山文化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劉家梁遺址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正在實施。
該項考古發掘工作由吉林大學、赤峰博物院及喀喇沁旗文物保護中心聯合進行,計劃發掘20個探方,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生活是本次發掘的重點。劉家梁考古隊將通過多學科科技手段進行考古發掘,全面了解紅山文化時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居住環境、行為習慣等。
綠色赤峰: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2024年7月17日下午,內蒙古赤峰市馬鞍山林場,林場副場長柴樹嶺面對參觀人員,講起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鞍山林場同護林員們親切交談的情景,昔日情形如在眼前。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林場強調:“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守好這方碧綠、這片蔚藍、這份純凈,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5年時間,這份囑托早已成為馬鞍山村干部群眾愛護生態的信條。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一代接著一代干,要記得守住青山就守住了未來?!辈駱鋷X說,“從事管護林場的工作,我很自豪,也很有干勁!”
5年來,赤峰全市上下牢記囑托、踔厲奮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感可及的綠色赤峰,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共贏的發展之路。
與赤峰市南部馬鞍山林場的郁郁蔥蔥相映成輝的,是赤峰市北部翁牛特旗綠意萌生的“草方格”。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其白線等公路的兩側,大片草方格隨著起伏的沙丘連綿延伸向遠方,如同在大地上織就的黃金甲,將沙子牢牢鎖住。這正是翁牛特旗首創的防沙治沙模式——“以路治沙”。
截至目前,翁牛特旗已開通16條穿沙公路,將科爾沁沙地分割成若干生態治理區,不僅方便治沙物資進入沙漠腹地,還打通了沙區發展的通道。
“穿沙公路的修建為沙區帶來了人氣,解決了我們發展文旅產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蔽膛L仄煳麄鞑扛辈块L崔鳳廷介紹,近年來,旗里依靠穿沙公路網,打造了覆蓋全旗300多公里的生態旅游大環線。
隨著一條條穿沙公路的通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治沙大軍。2023年,翁牛特旗積極創新防沙治沙機制,探索實施“以工代賑”治沙模式,通過有償勞動讓農牧民全面參與沙地治理,構建起全民參與防沙治沙新格局,實現治沙增收雙贏。
以路治沙,依路致富。條條穿沙公路的開通,不僅加速推進沙地綜合治理,串聯起綠色廊道,也為沙區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
幸福赤峰:“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鄉越來越美
2022年3月5日下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當趙會杰代表發言時,習近平總書記認出了她。
“2018年,在這里我邀請您到我們家鄉看看,沒想到2019年您真的來了?!壁w會杰代表按捺不住心中的感動。
2019年7月1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市考察時,來到馬鞍山村村民張國利家的小院里,同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圍坐在一起,問變化、話成就、談發展,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總支書記趙會杰也在其中。
習近平總書記高興地對趙會杰說:“你的邀請我一直記在心上,今天我履約而來,就是要實地看看鄉親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5年過去了,如今的小廟子村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使村民的收入節節攀升,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創造幸福生活,既要讓鄉親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要讓城鄉越來越美。
5年來,赤峰市一直把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當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來打,從居民最迫切希望的環境改善和生活質量提升入手,大力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按照《赤峰市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要求,赤峰市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動分類減量與資源化處理利用,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
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及面、串點成片,不斷向赤峰全域拓展,一幅幅鄉土氣息濃郁、人文特色鮮明、人居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