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數量已超過14.5萬人,其中專職教師超過11.3萬人,教師隊伍的專職化、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思政課教師樂教善教的信心和底氣更足。教育部要求繼續強化教師精神引領,研究教育家精神,建立教師共同價值追求,激勵廣大教師成為“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在這樣的新要求下,思政課教師隊伍的轉變并非簡單的結構性變化,而是更加強調內涵式轉變。因此,按照教育家精神要求提升思政課教師全面素質是當前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夯實政治之基。思政課教師要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斷夯實政治之基,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于教書育人全過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教學科研全過程。要加強政治引領,深化理論武裝,不斷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旗幟鮮明地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聽黨話、跟黨走。要樹牢陣地意識,時刻關注學生關心的黨和國家重大理論問題,積極回應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與感知,不斷解決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把在課堂上傳授知識和現實中對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專題引導相結合,針對學生思想上的堵點、困惑點、焦慮點及疑難點,把問題點透,把疑惑講清,幫助學生培養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錘煉師德修養。“德者,才之帥也”,高尚的師德品質是教育家的生命線。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舉措,也為教師嚴格自我約束、規范職業行為、加強自我修養提供了基本遵循。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思政課教師要用更高要求錘煉德行,通過大德涵養、大行錘煉,做到德行一致、行為世范。要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定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學校要厚植“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豐厚土壤,把師德修養納入思政新教師入職第一課,開設師德專題培訓,落實好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實行思政課教師準入查詢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度,教育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做教育家精神的傳承人、行動派,將師德師風貫穿職前培養、資格準入、職后培訓和日常管理的全過程。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師生關系的本質是教育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展現的情懷最能打動人,甚至會影響學生一生。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 ,但這個“道理”不僅是抽象的理論道理,更多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管用道理,是能夠揭示和說明黨和國家蓬勃發展原因的切實道理,是能夠幫助學生成長出彩圓夢的人生道理。要講好這些道理,除了具備理論知識,更要求擁有育人智慧。思政課教師要具備足夠的思想修養、高遠的人生境界、豐富的生活閱歷、真切的情感體驗,在理論功底和實踐眼界兩個方面都要有厚重的積累,才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近年來,思政課教師規模不斷擴大,整體隊伍出現年輕化趨勢,但教師隊伍建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部分高學歷思政課教師隊伍穩定性較差、學緣結構不合理、教育專業知識掌握不足;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培訓在數量和規模上雖已經成體系,但在提高培訓供給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等方面仍顯不足,特別是對思政課教師在提升教學能力、掌握教學智慧、提高授課能力所需的教育學、心理學等內容的培訓有待增強。為此,要創建線下學習型教學研究室、線上云端教研室,對教學智慧教學能力進行常態化培養。要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采用集體備課、教研活動、教案評審等方法,引導思政課教師對因材施教的教學藝術、把握新一代青年學生特點的教學智慧不斷鉆研探索,通過教育智慧和教學藝術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提高學術素養與創新能力。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具備涵養淵博的專業知識、深厚的理論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科學的教學方法,還需要具有縝密的思維方式、敏銳的問題意識、獨到的學術眼光、較強的研究能力。要運用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變革傳統教學模式,將政治理論用學生更加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關注時代、關注社會,讓思政課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當今全球化、數字化、多元化時代背景下,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這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擁抱和應用新技術,不斷提升數字素養與技能,更好應對教育數字化的育人挑戰,在授課過程中用好新平臺、新技術,以數字技術賦能思政課。
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提升敬業奉獻的能力,做“經師”與“人師”的結合。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師生情感的雙向交流和互動。有愛才有責任,有責任才有能力,才有愛教樂教的積極性。思政課教師的樂教愛生、仁愛之心,一方面要體現在對思政課價值的深入理解,對教育的敬畏與尊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理論成果傳授給學生,把“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堅守投入到每一堂課中;另一方面,還要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帶領學生走進工廠、社區、鄉村等實踐課堂觀察真實世界,發現并思考如何解決真問題,用實踐育人的方式讓學生見證時代變化、感悟發展成就,成為聽黨話、跟黨走的新一代中國青年。
各學校要整理校史中不同歷史時期敬業奉獻的教育家精神榜樣人物,特別要對新時代以來學校教書育人的先進典型,甘于奉獻、貢獻卓著的科研團隊事跡進行整理挖掘,以榜樣示范引領廣大思政課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營造濃厚的氛圍,讓教育家精神深入人心,賡續校史中富含的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教育家精神。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案例不僅是青年教師筑牢職業生命之基和提高敬業奉獻能力的重要資源,還可以成為思政教師能力培養和思政教學的重要案例素材。
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要求思政課教師不斷提升視野格局,堅持自立自信。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了教育家的職業理想與境界。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成就,這是思政課教師堅持自信自立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思政課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信心源泉。思政課教師要立足“兩個大局”,把握“兩個結合”,扎根教育實踐,守護中華文明根脈,不斷拓展視野格局。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提升國際影響力。堅持守正創新,圍繞重大問題組織開展研究,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要樹立化育天下擔當,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引導學生心系天下、勇擔強國使命,努力做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經得起考驗的思政課教師。
新時代新征程上,思政課教師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做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大先生”,培養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