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2月,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相關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這是我國科學家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計劃、水稻基因組計劃之后,為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成果。
向仲懷,曾擔任西南農業大學(今西南大學)校長、蠶桑絲綢學院院長、西南大學蠶學與系統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蠶學專家,我國蠶桑學科的帶頭人,也是該學科唯一的院士。他領導完成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牽頭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家蠶基因庫,完成家蠶、桑樹、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計劃。
在位于西南大學的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原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里,有一件特別的寶貝:一幅長達數米的長卷上,排列著紅藍相間、長短不一的若干組條碼,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高質量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這張框架圖覆蓋了家蠶基因組95%的區域,獲得16948個完整基因,其中約有6000個為新發現,奠定了中國在世界蠶業的國際領先地位。
2004年12月,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相關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成為我國科學家向人類貢獻的第三大基因組成果。
這一重要成果背后,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蠶學專家向仲懷。
“駝鈴叮當,原野回蕩;蠶絲之光,再燃五千年不滅的火種,重建新世紀的輝煌。”向仲懷填下的這幾句歌詞,飽含著他對我國蠶桑產業未來發展的期許。與蠶桑結緣大半輩子,他傾盡全力不懈奮斗,就是為了點燃蠶絲之光,續寫一個又一個輝煌。
厚積薄發,開啟中國蠶業科研新階段
1937年7月,向仲懷出生在四川省涪陵縣(今重慶市涪陵區)一個中醫藥世家,此時正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時期。
1941年,日機轟炸涪陵,向仲懷跟隨父母被迫遷回故鄉四川省武隆縣(今重慶市武隆區)。他從小接受傳統教育,讀國學典籍,既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儒雅,又有濃烈的家國情懷。
1954年,向仲懷考入西南農學院(今西南大學)蠶桑系,1958年畢業后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沒想到,剛畢業他就干了一件轟動蠶學界的大事。
20世紀50年代,川北地區連年暴發災害性蠶病,全國眾多專家數次會診,始終找不到病因。
195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向仲懷作為工作組成員被派往四川省射洪縣(今射洪市)。他一到當地就不走了,誓要為蠶農找到解決蠶病的對策。
每天查病情、收標本、解剖蠶,歷經4個多月的艱苦探尋,向仲懷終于發現了病死蠶上的壁虱母蟲,確認了病原是當時尚無記錄的壁虱。他和團隊成員制定并實施了防治方案,很快就使該地區的蠶繭產量由每張5公斤增至當時的正常產量25公斤,填補了國內蠶學研究的空白。這項研究當時獲得四川省科學大會獎。
對向仲懷來說,此項研究最大的收獲并不是獎項。
“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了搞研究不沉下心去是做不好的,發現突破往往是在細枝末節的地方,因此要老老實實地搞科研?!毕蛑賾颜f。
1962年,向仲懷因能力突出,成為我國家蠶遺傳學奠基人蔣同慶教授的助手,開啟了他研究生涯非常關鍵的成長階段。
在蔣同慶的指導下,向仲懷系統學習了家蠶遺傳知識,參加了基因分析研究和遺傳系統的保存工作。
“那時每周都有答疑課。作為蔣教授的助手,我要負責實驗課和答疑,這就要求我自己得先弄懂所有內容?!毕蛑賾颜f,不斷的磨礪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蠶學的研究興趣。
1982年,經蔣同慶推薦,向仲懷前往日本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抓住每一個學習機會,以每三四個月完成一個項目的進度,廣泛涉足蠶桑學科前沿領域。
1984年,向仲懷帶著滿滿兩箱書和資料如期歸國,他將先進技術教給青年教師,把最新理論帶進課堂,并邀請一批國外知名專家前來講學,不斷開闊年輕人的學術視野。
1992年,向仲懷在西南農業大學(今西南大學)領導成立了蠶桑絲綢學院,1993年建成全國首個農業部(今農業農村部)蠶桑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大力推進蠶桑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研究,同年獲蠶學博士學位授權點,開啟了中國蠶業科研攀登的新階段。
1995年,向仲懷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1世紀絲綢之路”的高地,依然在中國
20世紀末,分子生物學研究方興未艾,人類基因組計劃剛啟動不久,向仲懷就敏銳地捕捉到蠶業最前沿的方向,在1996年提出我國第一個家蠶基因組研究計劃書。
“蠶桑學科,一定要融入現代學科。蠶的遺傳基礎很好,經濟價值也很高,中國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我們最應該做這個事情?!毕蛑賾颜f。
隨即,向仲懷領導研究組率先完成10萬條家蠶基因測序,贏得了話語權,推動中日達成合作完成家蠶基因組的國際合作計劃。
2001年8月,由日本組織,在法國里昂召開了國際鱗翅目昆蟲基因組計劃籌備會議,蠶絲產量占世界總量70%的中國竟未被邀請參會。2003年初,日本單方面終止中日合作,獨自啟動了家蠶基因組測序。
消息傳來,向仲懷緊急前往日本,與日方據理力爭,但日方仍以“政府的決定”為借口拒絕了他的請求。
一場圍繞絲綢之路、捍衛民族尊嚴的科研戰悄然打響。
來不及等待國家調撥資金,向仲懷拿出所有積蓄,押上自己一手組建的實驗室全部家底,帶領團隊全身心撲在家蠶基因組測序上。
2003年6月,測序工作緊急啟動,儀器以每天產生10萬條數據高速運轉,團隊成員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困了就在辦公室打地鋪……兩個多月后,團隊比預定時間提前5天完成所有需要的數據。
“這項研究只能贏不能輸!”向仲懷說,“家蠶基因組研究是提升學科水平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誰搶占制高點,誰就處處領先。”
終于在2003年11月,向仲懷帶領團隊根據家蠶基因組測序成果繪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張“家蠶基因組框架圖”。
2004年12月,《科學》雜志發表了這一重大成果。這是我國科學家繼完成人類基因組1%計劃、水稻基因組計劃之后,向人類奉獻的第三大基因組成果,全面確立了“21世紀絲綢之路”的高地,依然在中國。
“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用科學造福農民
用科學造福農民,是向仲懷從事科研工作70年不斷追逐的夢想。站在蠶業科學的最前沿,他最牽掛的,就是蠶農的“錢袋子”鼓不鼓。
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給傳統蠶業帶來極大挑戰,蠶絲業盈利空間狹小、市場需求驟降,很多企業倒閉或轉到其他行業,農民種植的桑樹銷路減少,毀桑棄?,F象極為嚴重。
如何解決廣大蠶農的收入問題,實現蠶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一道繞不開的行業命題。
2006年,向仲懷帶領團隊開展了全國范圍的考察調研,歷時3年,行程數萬公里,足跡遍及24個省區市。
深入的調研讓向仲懷堅信,桑樹作為生態樹種,全身都是寶?!鞍l展蠶桑產業,不能固守單一模式,必須建立新的產業技術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蠶桑共同發展,充分利用,桑葉不僅僅是蠶的口糧,更是春天的桑葉餅、冬天的桑葉茶?!毕蛑賾颜f。
調研成果與桑樹基因組研究相輔相成,桑樹的遺傳多樣性被充分發掘。2009年,向仲懷提出了“立桑為業、多元發展”的現代蠶桑發展方向。
如今,在南方丘陵、北方黃土高原等地區,桑樹已被廣泛用于石漠化、沙漠化等生態治理;飼料桑、果桑、茶桑、生態?!黄瑥V闊的發展新天地逐漸鋪展開來。
中國蠶桑再一次走出困境,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這個產業是農業,一定要把農民的利益放在前面。農民的利益好了,這個產業的發展就好了。”向仲懷說。
如今,已邁入耄耋之年的向仲懷始終不忘自己的責任,繼續帶領團隊推動產業升級,為國家培養一批又一批蠶業科學優秀人才。
“我是教書的,我也是奔跑在絲綢之路上的,我不過是駱駝脖子上的一個鈴子,貢獻一點聲音,走一步,我響一聲。要相信年輕人能把這一責任擔當起來,服務于國家需求,創造屬于我們的輝煌?!毕蛑賾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