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汽車強國的重要支撐,汽車工業不僅要有硬實力,也要有汽車文化的軟實力,而賽車運動是展示我國汽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之一。7月21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組織主辦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賽事文化研討會在鄂爾多斯成功舉行。
研討會主要目的是攜手政府與汽車企業、賽事專家和車手等多方力量,對中國汽車運動文化的現狀、存在的問題認真交流和探討,并以多元視角,探討以賽事為核心的中國汽車運動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未來,特別是電動化、智能化時代,中國及全球汽車運動的機會與挑戰,攜手促進汽車運動文化及汽車運動產業繁榮和發展。
研討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進行開場發言,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姚啟明、亞洲勒芒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曹建偉、江漢大學中國賽車學院創始院長夏宏武、湖南大眾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翔進行主題發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處長劉戀等政府、組織、企業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主持會議。
在開場致辭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杰說道:“現在中國汽車產業已經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進入了汽車文化發展的新階段。但汽車文化如何共同發展、高效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因為我們以前主要是以學習、引進為主,以后將以創新、進步為主。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汽車文化要結合中國產業結構發展需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以此來推動行業發展和技術進步,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在發言中表示,汽車賽事與汽車工業的發展相伴而生。汽車產品在設計、研發、試驗、使用過程中,需要進行反復的驗證、實驗來提高它的性能,而賽事活動是一項極限運動,對于汽車的動力性、傳動性、安全可靠性、操控性、加速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參照作用。
他強調,賽車運動在國外已有百余年歷史,而我國汽車運動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世界知名的頂級汽車賽事,不得不說,這與一個產銷量已經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的汽車大國并不相稱。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賽事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逾六成,產品、技術和性能均具備一定領先優勢,為發展汽車賽事提供了更多場景,也令賽車運動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姚啟明認為,賽車始終走在汽車技術研發前沿,可以說是民用車研發的實驗場,從燃油車時代到現在均不例外。在當下的新能源賽車運動中,各大賽事不斷挑戰車輛和駕駛人的極限,推動著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引領整個行業走向更清潔、智能和個性化的未來。
亞洲勒芒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曹建偉表示,汽車賽事是一場帶有表演性質的超級秀,也是一種體育產品。這一商業模式能夠帶來的作用對于整個汽車產業來說都是不可復制,有利于在已經布局成型的產業集群上,迭代“賽車+”后工業產業群,實現各產業群互補、優化、協同發展,成為拉動現代城市服務業的火車頭和“引爆點”。
江漢大學中國賽車學院創始院長夏宏武在《新能源汽車賽事規則制定的基礎與原則》主題演講中指出,燃油汽車的技術進步是在賽車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競賽規則也隨之發展完善。
現有新能源汽車賽事規則,從模仿、融合到創新,推動了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四方面:一是強調參賽車輛的性能表現,包括加速性能、最高速度、續航里程等;二是通常會要求參賽車輛具備較高的安全性能,包括車輛的結構、穩定性、制動系統等方面的要求;三是通常會更加嚴格的技術審查,以確保其符合比賽要求和安全標準;四是通常會強調環保和可持續性,要求參賽車輛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低排放技術,以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湖南大眾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翔回顧道,文化的積累和沉淀需要時間的延續,中國賽車文化也是如此,要緊跟時代需求,并經歷時代考驗。中國新能源汽車耐力賽是從新能源時代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賽制、規則都是基于市場反饋,在參賽車型選擇上則是市場上的量產車,真實展現了新能源汽車的產品性能,點燃觀眾賽車激情的同時,也成為了部分消費者購車時的參考指南。
活動尾聲,與會嘉賓圍繞“如何打造新能源汽車賽事品牌”這一主題,從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新能源賽車運動的前景和未來等角度展開深入探討,為促進中國賽車運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助力中國汽車運動文化不斷向前,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