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坐擁世界一流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中國車企從未像今天這般自信。然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登高跌重,往往比在平地上摔一跤更痛。因此,站在前人不曾取得的成績之上,中國車企卻也承受著未曾感受過的壓力與焦灼:智能化的下半場已經來臨,打造世界汽車品牌的重擔在肩,人人都想成為移動出行公司,但到底路該怎么走,往哪里走,沒人知道答案。正如在近日舉行的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清華大學車輛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李顯君在發布《中國汽車品牌強基工程》報告時所說,在產業穩定發展時期,運營管理能力更加重要,但到了產業顛覆期、動蕩期,戰略方向就決定了企業的“生與死”。那么,就當下情況來看,各家車企所走的轉型升級之路,到底誰走對了呢?
所謂轉型,自然需要革故鼎新的勇氣與魄力,即“自己革自己的命”。但想要升級,卻也不能全部推倒重來,需要有一個立足點。繼承與創新,就像是八卦中的“陰陽”一樣,從來都是相生相克,相輔相成。那么,在激烈的“價格戰”中,在喧囂的流量時代,中國汽車品牌該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或許此刻我們最應做的,是暫時停下狂奔的腳步,回首看看來時的路。從1953年7月15日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吉林長春破土動工開始,中國人的汽車夢自此發端,至今已經走過70多年。在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國內走向國際的發展軌跡背后,是一代代汽車人鍥而不舍、不斷開拓的精神和付出。反觀這么多年能夠在汽車市場屹立不倒,永葆青春的企業,無一不是力爭求真務實、拼搏進取、協作創新的“長期主義”者。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以吉利、長城、奇瑞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都通過走自主研發、科技創新之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提升,與許多國際品牌齊頭并進甚至實現了趕超。
這也是為何,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提出:“只要我們積極地面對內卷的挑戰,堅持依法合規,從長計議,堅持打基礎、練內功,堅持品質服務與可持續發展,我們一定會走出內卷的怪圈。”唯有“長期主義”,才能擺脫被流量裹挾的命運,才能實現更長遠的健康發展,這無疑已成為了汽車行業的共識。

2023 年,中汽中心將第001 號國內新能源汽車六維電安全技術體系認證證書頒發給吉利銀河E8,吉利銀河E8 也成為了首款通過該體系認證的新能源汽車。
當今的中國汽車,身處百年未遇之大變革。當舊有的秩序被打亂,新格局還未建立之際,誰都有可能成為“黑馬”,坐上第一的寶座,但誰也都有可能會掉下“神壇”,經歷難捱的陣痛期。大爭之世,何以爭先?長期主義是答案,但落到實際行動,又該如何做呢?
首當其沖的是堅持發展定力,保持戰略耐心,比單純靠低價競爭搶占市場更重要的,是堅守“高價值、高品質”,這是一條難但正確的道路。“吉利一直以來主張不簡單地打價格戰,但我們必須保持價格優勢,在嚴格的成本控制前提下,要打價值戰、技術戰、品質戰、品牌戰,尤其是企業的道德戰。”楊學良在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表示:“有關價值的競爭、技術的競爭,我們認為安全是基本,安全是汽車產品的基本前提。”
作為在汽車行業范圍內率先提出并踐行“全域安全理念”的車企,吉利多年來在安全領域的深耕和創新有目共睹。吉利提出的“全域安全”涵蓋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財產安全、隱私安全四大安全域,已成為吉利根深蒂固的產品開發理念,并得到了行業認可。2023年,中汽中心將第001號國內新能源汽車六維電安全技術體系認證證書頒發給吉利銀河E8,吉利銀河E8也成為了首款通過該體系認證的新能源汽車。
想要走得遠,必須先能站得穩。在堅持長期主義的道路上,掌握核心技術永遠是第一要務,尤其當汽車的智能化時代到來時,掌握“靈魂”才能確保擁有更多話語權,立于不敗之地。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吉利做到了全棧三電自研自造,800V碳化硅電機控制器可實現四輪完全獨立驅動,雷神電混8848平臺擁有最高能達46.1%超高熱效率引擎、新一代雷神3檔變頻電驅、P1+P2超頻驅動等先進電混技術,歷時三年研發的全球首款量產超快充磷酸鐵鋰電池——金磚電池,充電15分鐘補能500公里。
在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域,吉利擁有BMA、CMA、SPA和SEA四大世界級智能架構,其中,SEA浩瀚架構歷時五年,投資超過200億元,是全球目前共享最多,技術領先的智能電動汽車解決方案,可以將軟件開發的時間縮短50%以上。此外,中國首款自研的7nm車規級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自研車規級高精度定位模組,以及星睿智算中心,都為吉利汽車的智能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風物長宜放眼量。當奔騰的流水從峭壁上傾瀉而下,才能有“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磅礴氣勢;當蒼鷹在九萬里的高空振翼翱翔,才會產生展翅蒼穹、誰與爭鋒的昂揚斗志。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更能看得清。當下不少車企都在拓展各方面的布局,有些甚至已經超出了傳統汽車業的范疇,但細究背后的關聯就會發現,這些都是面向未來發展態勢所下的一盤大棋。
例如整車企業紛紛搭建超算中心。去年2月,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正式揭牌,這是吉利有史以來設施規模最大、最復雜的信息化戰略項目。據悉,吉利星睿智算中心計算能力達到了102億億次/秒,未來可滿足350萬在線車輛的并發計算需求。其計算能力覆蓋包括智能網聯、智能駕駛、新能源安全、試制實驗等業務領域,提升吉利整體研發效率20%。對于依靠大模型不斷迭代的智能網聯汽車來說,超算中心絕非必要,但絕對屬于“錦上添花”,能助力車企更好地實現汽車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日前,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臺開啟首次實戰檢驗,吉利旗下的沃飛長空作為執飛單位,順利完成了城市低空載人出行驗證飛行。
再如近段時間異軍突起、頗受關注的飛行汽車。日前,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臺開啟首次實戰檢驗,吉利旗下的沃飛長空作為執飛單位,順利完成了城市低空載人出行驗證飛行。值得注意的是,小鵬汽車和廣汽集團等也紛紛加入這一賽道,這并非因為車企“異想天開”,而是在深刻洞察低空出行的發展趨勢之后,搭建更豐富的出行場景、提供更多的出行產品,真正踐行“移動出行公司”的使命。
還有吉利布局低軌衛星領域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吉利是國內首家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企業,旗下的時空道宇是國內首家實現星座衛星軌道級部署的企業。2022年6月,時空道宇成功發射了“吉利未來出行星座”首軌九星,二軌(11星)已于2024年2月初擇機發射,在軌衛星已達20顆。吉利此舉,不僅是為了著眼未來出行,布局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打造,而且也能提升智能產品的體驗,加快向科技型企業轉型。
心有繁星,方能前行不輟。中國汽車品牌的轉型升級之路,當然不止一條。究竟誰能越走越寬,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