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片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低功耗類腦芯片
近日,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消息,該所一研究團隊與其他單位合作設計了新型類腦神經形態系統級芯片Speck,展示了神經形態計算在融合高抽象層次大腦機制時的天然優勢,相關研究日前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
《自然·通訊》。
ARM CEO:預計2025年底將有超過1 000億臺ARM設備迎戰AI
近日,全球最大的芯片設計架構公司 ARM的CEO Rene Hass預測:隨著AI PC、AI手機等終端硬件設備在今明兩年的大規模應用落地,到2025年底,將有超過1 000億臺基于ARM架構的設備迎戰AI。
廣東:到2027年,人工智能芯片生態體系初步建成
近日,廣東省發布的《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中提到:建設適配芯片的開發生態,面向家電家居、安防監控、醫療設備等,加大高性能、低功耗的端側芯片開發生產。鼓勵企業通過集成處理器、射頻通信、智能傳感器、存儲器等,推進通信、顯示、音頻等模組研發。培育芯片創新發展生態,探索存算一體、類腦計算、芯粒、指令集等芯片研發與應用,推動面向云端和終端的芯片應用,推廣高性能云端智能服務器。到2027年,人工智能芯片生態體系初步建成。
機器人
小米:正推進仿人機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統中分階段落地
目前,小米機器人公司正推進仿人機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統中分階段落地。短期內小米機器人是一個專用智能機器人,已被應用在智能制造的某些場景中,未來將向更多場景拓展。接下來,小米機器人公司將持續推進產品創新,通過整機牽引,以開源開放平臺和完整工具鏈賦能產業生態,帶動產業鏈企業協同發展。
國地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預計成立超100億元產業基金
從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開發者大會上了解到,國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已在上海成立,該中心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預計總額超過
100億元,首期20億元。
微笑機器人臉由活體人類皮膚細胞打造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Shoji Takeuchi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活體人類皮膚細胞制成機器人人臉,不僅能做出微笑表情,還擁有像人類皮膚一樣自我愈合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由活體人類皮膚制成的笑臉有一天可能會被附在類人機器人上,使機器能夠更逼真地表達情感。
AI
OpenAI、谷歌DeepMind現任和前任員工警告人工智能風險,呼吁保護“吹哨人”
近日,7名OpenAI前員工、4名現任匿名員工和谷歌DeepMind前任與現任員工發布公開信,警告商業公司競相開發的人工智能產品存在風險,該行業缺乏足夠的監管,并可能對“吹哨人”打擊報復。信件稱:人工智能技術有潛力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利益,但也存在嚴重風險,包括進一步加劇現有的不平等、操縱和誤導信息,以及失去對自主人工智能系統的控制。
中國電信發布單體稠密萬億參數語義模型,僅用了普通訓練方案9%的算力資源
近日,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聯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發布了全球首個單體稠密萬億參數語義模型Tele-FLM-1T,成為國內首批發布稠密萬億參數大模型的機構。針對大模型訓練算力消耗高的問題,TeleAI與智源基于模型生長和損失預測等關鍵技術聯合研發出的Tele-FLM系列模型,僅使用了業界普通訓練方案9%的算力資源,基于112臺A800服務器,用時4個月完成了3個模型總計2.3 T tokens的訓練。
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
4 000家
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發布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經超過4 000家,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和戰略性技術。我國立足自主創新,已構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基礎架構和操作系統、工具鏈、深度學習平臺和應用技術在內的人工智能技術體系、產業創新生態和企業聯盟。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
5 784億元,增速13.9%。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
阿里云推出首個AI程序員,具備架構師、開發/測試工程師等崗位技能
近日,在阿里云上海AI峰會上,阿里云推出首個AI程序員,具備架構師、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等崗位技能,能完成任務分解、代碼編寫和測試、問題修復、代碼提交等任務,最快“分鐘級”完成應用開發。據介紹,該AI程序員是基于通義大模型構建的多智能體。
快手發布國內首個效果對標Sora的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現已開放邀測
近日,快手“可靈”視頻生成大模型官網正式上線。據介紹,可靈大模型為快手AI團隊自研,基于快手在視頻技術方面的多年積累,采用與Sora相似的技術路線,結合多項自研技術創新,效果對標Sora。“可靈”大模型不僅具備強大的概念組合能力和想象力,還能夠生成大幅度的合理運動、模擬物理世界特性。其生成的視頻分辨率高達1 080 p,
時長最高可達2分鐘(幀率30 幀/s),且支持自由的寬高比。目前,“可靈”大模型已在快影APP開放邀測體驗。
通信
我國首顆全電推通信衛星定點成功
近日,我國首顆全電推通信衛星—亞太6E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跟蹤控制下,成功定點于東經135.5°軌道位置(測試軌位)。亞太6E通信衛星項目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向國內外用戶提供的第十三個通信衛星整星在軌交付項目。
中國電信5G無線網擴容集采:華為等四大廠商中標
近日,中國電信5G無線網六期工程集采項目公布結果,華為、中興、大唐移動、愛立信四家廠商中標。公告顯示,該項目主要采購中國電信5G無線網六期工程所需的2.1G和3.5G無線主設備,其采用單一來源的方式。其中,單一來源采購供應商包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華為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聯合體、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愛立信(中國)通信有限公司。
部分6G新技術已開始正式應用
近日,《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全球傳播生態發展報告(2023)》發布。報告指出,當前全球社會對6G抱有技術期許和應用期待,部分6G新技術已經開始正式應用。例如,杭州亞運會已經率先應用6G關鍵技術。杭州市智能亞運重點項目“基于智能超表面(RIS)的新型移動通信技術”在亞運場館進行了示范應用,在賽事期間提供全天候實時通信保障,這是6G新技術首次在全球范圍內的大型賽事中規模應用。此外,全球移動通信標準化組織3GPP正在考慮將RIS指定為“標準6G技術”。
戰略合作
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與科技企業聯合成立衛星智能空間動力聯合實驗室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六院11所依托陜西省等離子體物理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聯合江蘇巡天攬宇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衛星智能空間動力聯合實驗室正式掛牌。此次掛牌標志著雙方的合作邁出重要步伐,未來將圍繞智能空間動力系統、自主軌道控制與機動、空間動力系統與數字孿生、高精度軌道控制、大范圍軌道控制、大范圍軌道機動等方面開展聯合攻關,共同推動智能化空間衛星電推進領域的技術創新和
突破。
廣汽與騰訊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謀AI時代智能化新發展
近日,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騰訊在深圳舉行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根據協議,雙方深度結合廣汽云與騰訊云的優勢能力,探討共同打造下一代混合云基礎設施,支撐廣汽集團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企業數智化、出海等多個領域的云上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