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2024年“清朗”專項行動,進一步對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現象亮劍。為配合行動,有短視頻平臺發布《關于開展“厚黑學”“偽成功學”專項治理的公告》,表示將專項治理“自媒體”炒作社會焦慮,無底線吸粉引流牟利問題。
“厚黑學”在1990年代初就火過。當年,“教做人”“教處世”的書頗多,有些還打著“國學”的招牌,成書時間久遠的“厚黑學”浮現江湖,這事本身倒也沒什么新奇之處。
不承想,多年之后,“厚黑學”再度翻紅,被一些人奉為“絕世學問”。據報道,今天的短視頻平臺上,內容多元迷人眼,還衍生出一條教授“人情世故”“處世哲學”的賽道。其中,不少賬號熱衷于販賣“厚黑學”,以《人民的名義》《人世間》《縣委大院》等電視劇為藍本,截取劇中干部的言談舉止,分析里頭的“潛臺詞”和“權謀術”。
比如,面對信訪辦折磨人的半蹲式窗口,區長指揮下屬買了幾個小板凳,被解讀成了既替組織省錢又能全身而退的明智之舉;縣委書記和縣長同桌吃飯,后者給前者倒了幾滴醋,被解讀為既表達敬意又給對方留足主動權;干部與企業主的業務往來,寒暄中提及往事,被解讀為暗示對方知恩圖報……
原來,如今傳播“厚黑學”,已經到了活學活用、信手拈來的程度了。不僅引經據典成為一種流行,就連電視劇也被拿來“見招拆招”。照這個架勢,用不了多久,以強力反腐為主題的《人民的名義》、以描述人間苦難和真情為主旨的《人世間》、以展現機關工作生活為特質的《縣委大院》就要成為“厚黑學名劇”了。這真是,你看得平平無奇,卻原來辜負了導演“深藏”的苦心孤詣。
按照這個邏輯,絕大多數電視劇都有重新“解構”的必要。《紅樓夢》自不必說,《西游記》也早就被人解讀出了種種職場秘訣;《潛伏》《歡樂頌》《繁花》……皆可以名列“厚黑學”臻品劇之“你想不到系列”。光一個“爺叔”的掃地僧型大智慧,就夠擁躉們享受許久了。
這不就跑偏了嗎?這不就離題萬里了嗎?
實話說,從文藝作品里學習一些處世之道,明白一些道理,并不是壞事。身在職場,壓力不小,想通過提升待人接物的水平獲得一個更好的境遇,這種心態也不難理解。但需要謹防的是,被人帶偏節奏、帶入誤區。
一些賬號以“厚黑學”為名,把好端端的文藝作品“演繹”得神神叨叨,其實是一種迷信、一種由主觀帶動的“高蹈”,其真實用意是以此對受眾進行心理“布道”、精神控制。他們大力宣揚的是對爾虞我詐式“法則”、對不擇手段“成功術”的盲目崇拜,他們更熱衷于挑動“吃虧的老實人”拿起“厚黑學武器”對假想敵反戈一擊。
始作俑者之所以樂此不疲,目的不是要傳播什么至理,而是故意把簡單的問題搞復雜,把深刻的道理搞玄幻。這么做,既是販賣焦慮、“迎合”和利用焦慮,更是自樹旗號,從中漁利。
當然,職場確實有暗中的博弈和沖突,一些職場人遭遇打壓和不公也是事實。但這并不是職場的全貌,而遭遇不公正的待遇自有法律和規則可以遵循。另外,人的心思和情感是復雜的,也并不能把所有表現、所有問題都歸于陰暗的角落。在法治社會,倡導公平正義、光明磊落,反對耍陰招、搞盤外招,才是正題。
某些“厚黑學”文化的推動者還是悠著點吧,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后悔莫及。
(摘自“荔枝新聞”)
近日,湖北全省17個地市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均更名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消息引發關注。城市更新一詞在中國被提出已有至少十年歷史,中央多次出臺城市更新相關政策。不過,此前城市更新這一職能主要是由住建部門承擔。對于此次湖北各地住建局以“更新”取代“建設”,以“城市”取代“城鄉”,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李志剛表示,大規模的更名標志著我國城市建設方式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升的“更新時代”的全面到來,也意味著政府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存量空間的優化提升。
——《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