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決戰時機后,確定決戰方向十分重要。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正確地選擇從何著手,接著如何一步一步發展,直至達到預期的目標。這對軍事統帥的指揮能力是一個重要考驗。
毛澤東歷來強調:“一戰而勝,再及其余,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他寫道:“第一個戰斗,關系非常之大。第一個戰斗的勝敗給予極大的影響于全局,乃至一直影響到最后的一個戰斗。”怎樣打好“第一個戰斗”?毛澤東歸納了三條原則:“第一,必須打勝。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敵,確有把握而后動手。否則寧可退讓,持重待機。機會總是有的,不可率爾應戰。”“第二,初戰的計劃必須是全戰役計劃的有機的序幕。沒有好的全戰役計劃,絕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第三,還要想到下一戰略階段的文章。”“戰略指導者當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到往后多數階段,至少也應計算到下一個階段。盡管往后變化難測,愈遠看愈渺茫,然而大體的計算是可能的,估計前途的遠景是必要的。”“走一步應該看那一步的具體變化,據此以修改或發展自己戰略戰役計劃,不這樣做,就會弄出冒險直沖的錯誤。然而貫通全戰略階段乃至幾個戰略階段的、大體上想通了的、一個長時期的方針,是決不可少的。”
三大戰略決戰是從東北戰場開始的。葉劍英描述了毛澤東的決策過程:“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盡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立要點的時間,牽制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敵軍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傅作義、衛立煌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于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形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于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
作戰方向確定后,為了取得理想的作戰效果,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三大戰略決戰中幾乎都采取了奇襲的作戰方法。正如《孫子兵法·九地篇》所說:“兵之情主速,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始計篇》又說:“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英國軍事學家李德·哈特也認為:“軍事計劃不用‘奇襲’這把永遠管用的鑰匙,失敗就可能接踵而至,不現實的想法是替代不了這把鑰匙的。”這句話大體上也是這個意思。
要做到奇襲,并不容易。怎樣才能使對方“無備”和“不意”呢?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迅速,二是保密。有時還需要以佯動來造成對方的錯覺。
在三大戰略決戰中,初戰幾乎都采取奇襲的做法,先從對方“不意”的要地突然發動強有力的攻擊,在它的防御鏈上打開一個大的缺口,使對方在部署和心理上都陷于異常慌亂的地步,再一步一步擴大戰果,直到取得全局的勝利。
拿遼沈戰役來說,錦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是誰都知道的。但當時東北野戰軍的主力和后方根據地都在東北的北部,又采取了一些佯動,使國民黨軍誤以為解放軍會將進攻重點指向長春,而解放軍主力卻悄悄地遠途奔襲錦州地區,直到以突然行動包圍義縣并切斷錦州同關內的陸路交通,才使蔣介石如夢初醒,慌忙地調整部署,陷入一片混亂。這可以稱為奇襲。
再看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原來判斷解放軍會從西側奔襲徐州,解放軍又以多路佯動,增強對方這種錯覺,從而將李彌兵團西調,孫元良兵團北調,集中在徐州周圍。華東野戰軍主力立刻乘虛而入,隔斷孤懸東側的黃百韜兵團同徐州之聯系,開始了淮海戰役的“第一個戰斗”。這就打亂了國民黨軍隊在徐州地區的整個部署,隨后,中原野戰軍同樣乘虛而入,突襲宿縣,切斷徐州同蚌埠之間的聯系,奠定淮海戰役全勝的基礎。這也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奇襲。
在平津戰役中,國民黨軍的注意力最初集中在東面,提防東北野戰軍主力大舉入關,蔣介石還要求把部隊東移津沽,以備必要時從海路南撤。解放軍卻出其不意地從西線打起,讓原在歸綏的楊成武兵團和原在石家莊北面的楊得志兵團分別迅速包圍張家口和新保安,將傅作義的注意力吸引到西邊,顧不上東線。而東北野戰軍主力又提前行動,悄悄地越過長城南下,分割東面的北平、天津、塘沽之間的聯系。
像下棋一樣,下好每一步重要的棋,都必須具有戰略眼光,充分考慮這步棋會引起全局發生怎樣的變化,乘勢擴大戰果,奪取全局的勝利。而在關鍵的地方,必須十分用心,考慮到多種可能性和切實的應對辦法。毛澤東指出:“學習戰爭全局的指導規律,是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主要的是依據情況,照顧部隊和兵團的組成問題,照顧兩個戰役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各個作戰階段之間的關系問題,照顧我方全部活動和敵方全部活動之間的關系問題,這些都是最吃力的地方,如果丟了這個去忙一些次要的問題,那就難免要吃虧了。”
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揮下,三大戰略決戰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各自進行的三個戰役,而是有著通盤籌劃,一環緊扣一環,相互照應,一氣貫注的完整部署。
對具體的作戰方法,毛澤東在1947年12月召開的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十項軍事原則。其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是根本的方法。毛澤東很早就說過:“集中兵力看來容易,實行頗難。人人皆知以多勝少是最好的辦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的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導者缺乏戰略頭腦,為復雜的環境所迷惑,因而被環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應付主義。”這種根本的作戰方法,在毛澤東指導三大戰略決戰時得到了充分的運用。
毛澤東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軍事領域內,他十分重視處在第一線的將領們的意見,常同他們反復商議,認真聽取并考慮他們的判斷和建議。
以淮海戰役為例:它的發動,起于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在濟南戰役快結束時向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第二天,毛澤東立即為中央軍委起草復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淮海戰役的全盤戰略設想,就是在中央軍委同前線各將領根據實際情況經過反復磋商后確定的。
中原野戰軍參謀長李達評論道:“軍委、毛主席善于采納前線指揮員的建議,及時修改計劃,適應已經變化的情況,并再次重申給予總前委劉陳鄧(指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臨機處置’之權,這是淮海戰役所以能順利發展并取得全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軍情本來是異常緊迫的,但在決策醞釀階段或情況許可時,毛澤東總是同前方將領反復磋商,聽取他們的意見,然后做出決斷;在決策已定而情況緊急時,又要求前方將領一切由他們“臨機處置,不要請示”。這在蔣介石的作戰指揮中是沒有的。
中國共產黨提倡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三大戰略決戰過程中,解放軍最高統帥部和前方將領間在這方面確實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摘自《向開國領袖學習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