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特工
“無一位同志被捕,數部秘密電臺無一被敵特偵破。”
這是中央情報部于1949年5月,致紅色特工吳克堅情報系統嘉獎電報電文中的一句話。在異常嚴酷的隱蔽戰線,吳克堅是怎樣創造不敗戰績的呢?
紅色特工檔案
姓名:吳克堅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平江縣城關鎮
出生時間:1900年11月14日
入黨時間:1924年
與生俱來的情報天賦
1900年,吳克堅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雖然生活清貧,但是家里人很重視對吳克堅的教育。吳克堅從長沙岳云教育專科學校畢業后,成為了一名老師。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開始后,吳克堅接觸到先進思想,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因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吳克堅主要從事宣傳工作。他先后在上海、江蘇等地活動。1930年,周恩來把他調入了從事情報工作的中央特科,這是吳克堅傳奇紅色特工生涯的開端。
吳克堅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情報,他對付特務很有一套。他似乎有一種天賦,總能在茫茫人海中發現敵特的身影。而他一旦感覺被人跟蹤,就會去電車站,在電車即將關門的那一瞬間迅速上車甩掉敵人。
隨機應變的工作方法
1937年,吳克堅來到漢口,全面參與情報工作。黨組織安排他擔任《新華日報》的總編輯。后來,國民政府撤退到重慶,吳克堅也跟著來到重慶繼續工作。
當時,由于國民黨的壓制,《新華日報》作為共產黨的喉舌,有很多文章不能發,吳克堅便想盡辦法避過審核。
1941年1月初,皖南事變爆發。周恩來悲憤地寫下“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以及“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兩幅題詞,并且指示吳克堅,務必要將其刊登在次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上。很顯然,這些內容是無法通過國民黨審查的,想要直接刊登難于登天。于是,吳克堅想了個辦法,他將兩幅題詞分別刊登在不同的版面上。單看這些版面,很難看出是什么意思。就這樣,兩幅題詞都順利過審。1月18日,《新華日報》順利出版,這兩幅題詞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吳克堅由于常常“不配合”國民黨當局,受到了對方的防范,經常有敵特對他進行跟蹤。因此,吳克堅的情報工作受到一定的影響。深思熟慮之后,吳克堅決定委托自己的妻子盧競如擔任情報網的直接領導人,自己則隱退幕后。盧競如同樣是一個身經百戰的紅色特工,她代替吳克堅與情報網的同志們聯絡,互通信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安全高效的情報傳遞
在吳克堅擔任《新華日報》總編輯期間,發生過一段插曲。
1940年,吳克堅和盧競如先后撤回延安,上級指示徐仲航來接任情報工作負責人。1942年夏天,徐仲航因為參加過東北抗日救亡總會而被捕。徐仲航在獄中堅貞不屈,始終沒有吐露黨的秘密,最后成功獲救。然而,徐仲航這一條線上的所有情報人員卻都斷了聯系。由于當時時局太過復雜,黨組織決定將這一部分情報人員暫時作為“冷棋”,按兵不動,等時機到了再“激活”。
這一等,就是3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雖然社會各界都渴望和平,但是蔣介石一心想要發動內戰。這個時候,黨組織認為,是時候啟動這些“冷棋”了!
1945年10月,吳克堅聯絡到了紅色特工沈安娜。當時擔任國民政府速記員的沈安娜,被重新“激活”。
吳克堅和沈安娜、華明之夫婦約定了情報交接方式:每次國民黨開會時,沈安娜就用腦子記住會議內容。等到休息的時候,趕快用速記符號把內容記下來。回家之后,沈安娜將速記符號還原成普通文字,接著,由她的丈夫華明之將這些會議內容謄寫在小紙條上,再將紙條塞進香煙盒或者火柴盒內。等約定的時間到了,華明之和吳克堅在重慶最熱鬧的街頭碰面,裝作互不相識的陌生人對向而走。在擦肩而過的一瞬間,華明之將裝著情報的小盒子塞入吳克堅手中。情報交接一氣呵成,之后若無其事,各自離去。
這個情報傳遞方式高效且安全。就這樣,吳克堅、沈安娜和華明之3人將國民黨重要會議上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到延安。
小心謹慎的”流浪家庭”
1946年初,黨組織給了吳克堅一個更為艱巨的任務:建立以上海、南京為中心的情報網絡。
在這以前,由于敵人的破壞,隱蔽在南方的紅色特工損失嚴重,已經難以為即將到來的大戰提供幫助。吳克堅此次前去,相當于重建情報網,難度可想而知。
所以,在他出發前,李克農握著他的手說:“我的貨架上是空空如也了,現在全靠你們給弄點東西來。”
吳克堅坦然說道:“放心吧,沒有基礎,咱們就白手起家!”
吳克堅對于工作從來都是說到做到。他將和沈安娜夫婦聯絡的任務交給了別人,然后帶著家人來到了上海。他以上海為中心,創建了一個先后有1500多人參加的大型情報網,建立了代號為“嶺臺”“崎臺”“昆臺”“嵐臺”的4個秘密電臺。同時,他還在福州、長沙、南京等地建立了9部電臺。這些電臺十分活躍,在1947年1月到1949年6月期間,僅是上海的4部電臺就發出電報977份。
大量的情報隨著電波被送到了黨中央。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整整3年時間里,吳克堅的情報網無一人被捕,無一人叛變,無一臺電臺被毀。這樣的成績,放眼全世界的情報組織也是絕無僅有的。
吳克堅的情報網絡如此安全,與他的小心謹慎是分不開的。有一次,周恩來在赴南方談判之后,準備返回。臨走之前,他準備去拜訪一位民主人士,而這個民主人士的住所正好在吳克堅家的附近。周恩來經過時,正在門外玩耍的吳克堅的兒子吳兆力看見了他。小孩子禮貌周到,立刻跑過去叫了一聲:“周伯伯!”
周恩來不語,摸了摸孩子的頭頂,然后急匆匆地走了。吳兆力回家后,將事情說給父親聽。吳克堅當即說道:“這個地方暴露了,我們不能繼續住了,趕緊收拾東西轉移!”
后來,吳兆力長大了,聽吳克堅說起這件事,才明白他父親那時候的想法。吳克堅認為,以周恩來的身份,當時在他身后很可能跟著敵人的特務,而吳兆力叫他“周伯伯”,顯然是熟人。周恩來的熟人,那是什么人?特務們絕對不會放過的。所以,不管當時是否真的有特務尾隨,吳克堅出于謹慎,都果斷決定搬家。
這次搬家,只是吳克堅頻繁搬家中的一次。當時在上海,吳克堅平均每10天搬一次家,他自嘲是“流浪漢”。但正是靠著這份謹慎,吳克堅一次次躲過了敵人的搜捕,不但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也讓自己領導的這張情報網安然無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吳克堅歷任華東局統戰部部長、中共上海聯絡局局長等職,1986年在北京病逝,終年86歲。
(本文資料整理自《湖南日報》《上海黨史與黨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