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教官在學院里人氣激升,一夜之間成為了學員們崇拜的對象。因為,他在學院校慶時,竟然表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打鐵花。
起源
打鐵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明代時期,煉鐵行業飛速發展,鐵匠們為了慶祝豐收、祈求平安,運用煉鐵過程中產生的鐵水,創造出璀璨的火花效果,形成了最初的打鐵花活動。
打鐵花多流傳于黃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為流行,被譽為黃河流域十大民間藝術之一。2008年6月,河南省確山縣申報的打鐵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寓意
在我國民間,每當遇到重大慶典,許多地方會專程請鐵花工匠們表演打鐵花,后經千年流傳,形成了一種氣勢磅礴的獨特表演風格。人們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祈禱生意紅火。
過程
打鐵花主要有3個步驟:搭花棚、設彩、擊花。
表演前,人們需要在寬闊的場地中央搭建一個二層八角大花棚,并在花棚頂上鋪上新鮮的柳枝,綁滿煙花、鞭炮等?;ㄅ镯敳空虚g豎起一根三四米高的桿子——俗稱老桿,在老桿頂上也綁上長掛鞭炮、大型煙花等,這一步稱為設彩。搭花棚和設彩這兩個步驟完成之后,便是擊花。
打鐵花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柳木制成的花棒。匠人先將鐵水注入挖空的花棒之中,打鐵花時,頭戴葫蘆瓢作為防護,一只手持盛有鐵水的花棒(又稱上棒),另一只手持空的花棒(下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地擊打上棒,將1600℃的鐵水擊飛至高空。
熾熱的鐵水碰擊到花棚四周的新鮮柳枝后迅速四下迸濺,散開成燃燒著的鐵星,在空中發生氧化反應,所釋放的能量在黑夜之中以光的形式呈現出來,便是一派鐵樹銀花的景象。
此時,鐵花又點燃花棚上的鞭炮和煙花,頓時鞭炮齊鳴,流光溢彩。匠人們一人緊接一人,一棒緊接一棒,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往來穿梭,驚心動魄。哪個匠人要是能擊中老桿,點燃最高處的煙花和鞭炮,則稱為中彩。中彩者會獲得獎勵、得到喝彩,十分榮耀。
技巧
打鐵花所用的鐵必須是白鐵,因為白鐵含硫磷量高,容易起花。把白鐵熔化成1600℃以上的高溫鐵汁,稀而不散、稠而不黏。
熔化鐵水的過程通常要燒旺爐火并配合鼓風機,其中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保持通風,使焦炭能夠更好地燃燒,產生高溫條件;二是接鐵水的底盆保持干燥,防止鐵水凝結。
如果想要產生不同顏色的鐵花效果,可在鐵汁中加入不同的材料。如加入適量木炭,鐵花可呈現鮮紅色;加入適量黃銅,則可呈現綠色。
在打鐵花的過程中,力量的控制是極其重要的。匠人需要對準鐵水奮力一擊,將鐵花打高、打散。打得越高越散,鐵水才能變成更加細微的鐵屑在空中充分燃燒、冷卻、降落。力量過輕有可能會導致鐵水無法散開,鐵花無法綻放。
防護
打鐵花可謂是一項險中求美的藝術,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下,匠人們必須做好防護,避免受傷。
在打鐵花的過程中,匠人們會穿戴一些特定的防護服飾。傳統上主要有太極圖樣點綴的葫蘆瓢安全帽、帶披肩的純棉防護帽、純棉對襟防護服、防護鞋、紅色或黃色純棉腰帶等。但是,有些匠人會選擇赤膊上陣,達到更為震撼的視覺效果。
無論如何,打鐵花是寓意美好的民間技藝,就不能忽視安全,本末倒置。打鐵花需要匠人有非常高超的技巧,門外漢禁止私自冒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