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悠揚的琴聲,一襲銀白長裙的席琳·迪翁出現在埃菲爾鐵塔之上。在遠離燈光和舞臺多年后,這位享譽世界的女歌手用飽含熱情的嗓音高唱伊迪絲·皮優芙的名曲《愛的頌歌》。
當歌聲結束,現場歡呼聲、掌聲久久不息,不只為她精彩的演出,更為她的堅韌。確診僵人綜合征,又重新站上舞臺的席琳,續寫了自己的人生傳奇,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化身——超越自我,生生不息。
出生于加拿大的席琳第一次感受到舞臺的魔力,是5 歲那年。在哥哥米歇爾的婚禮上,兄弟姐妹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首歌。那天的表演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快樂,“我這輩子第一次知道一個歌手想要的那種難忘的感覺,她吸引了聽眾,贏得掌聲,她的聲音能夠被聽到”。
14歲時,席琳在東京的雅馬哈世界流行歌曲節上,拿下了“最佳表演者”獎以及“最佳歌曲”金牌,在加拿大法語區迅速走紅。到18歲那年,她已拿遍加拿大所有音樂獎項,并被更多地區的觀眾熟識。《華爾街日報》盛贊她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聲音”。而對于大部分中國人而言,關于席琳·迪翁的記憶大多與《泰坦尼克號》有關。20世紀90年代末,電影《泰坦尼克號》進入中國,中國觀眾不僅記住了男女主角纏綿悱惻的愛情,還記住了那首經典的主題曲《我心永恒》。《我心永恒》的原聲帶成為歷史上最暢銷的原聲帶之一,銷量達到驚人的3000 萬張。
在此次奧運會登臺前,熱愛演唱事業、被公認為勞模的席琳,已沉寂許久。甚至因為不夠活躍,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她的死訊傳出。謠言發酵,站出來辟謠,席琳與家人不斷經歷這樣的循環。與之相似的是,她的工作也在重啟與擱置的怪圈中循環。2020年,她宣布重啟因疫情推遲的世界巡演,到了2021年,她身體狀況再次惡化,不得不取消2022年3月前的所有演出。此后,這成了席琳生活與工作的常態,2023年5月,她再度宣布因病取消兩年內所有巡演。
曾經以嗓音為傲的席琳,失去了對聲音的掌控。更嚴重的是,她失去了對自己身體的掌控。讓席琳·迪翁不得不一次次失約的僵人綜合征,是一種極為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這種病通常會導致軀干和四肢肌肉僵硬和痙攣,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影響手臂甚至面部……
罹患僵人綜合征的席琳,17年前聲帶就受影響,輾轉問診多年終于在2022年確診。這一罕見的疾病,為她的演唱生涯蒙上了陰影——她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病,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會發出怎樣的聲音。
早些年表演時,她通過吃藥控制肌肉放松,登臺為觀眾帶來精彩演出。而在落幕后,藥效過去,肌肉再次緊張,疼痛重返。為了維持演出狀態,席琳用藥劑量逐漸加碼,安定的劑量高達80~90毫克,這是一個對服藥人來說有死亡危險的用量。作為對比,成人失眠用藥的建議是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10毫克。
隨著病情惡化,席琳加大藥量也不再有用,對她來說,困擾不僅僅是不能登臺唱歌,而是靠吃藥才能走路,才有吞咽能力,才能正常生活。最嚴重的時刻,她已經無法靠自己移動。
一個小小年紀就有勇氣遠離家鄉成就一番事業的女人,一個在丈夫患癌時,駐唱拉斯維加斯700場撐起家庭的女人,一個穿鞋不問鞋碼只在乎自己喜不喜歡的女人,一個身在娛樂圈卻堅持不去酒吧狂歡只喝水的女人……在疾病降臨的那一刻,展現出人們從未見過的,痛苦又脆弱的一面。
2024年6月上線的紀錄片《這就是我:席琳·迪翁》以冷靜客觀的鏡頭,記錄下席琳·迪翁與僵人綜合征斗爭的過程,她因為肌肉緊張而扭曲抽搐的面容,因為過度疼痛而無法隱藏的嗚咽。一個總以光鮮亮麗一面示人的女明星,卸下全部偽裝,以最真實的樣子,向觀眾介紹她正經歷的一切。
她在醫生的指導下鍛煉復健,從沒有放棄重返舞臺的夢。紀錄片的后半段,恢復中的席琳完成了一次讓她與制作人都滿意的錄音,聽上去一切都在變好,她又找回了自己對聲音的控制。但錄音結束,走入診療室那一刻,一切都變了。
她的腳趾開始抽筋,隨后整個身體不受控制地僵直,從頭頂緊繃到指間,她一動也不能動,臉一下子憋得很紅,嘴角忍不住抽搐,只能從喉嚨擠出嗚咽。那一瞬間,她就像一只受傷的小獸。沒人能從被病痛折磨的她身上,再看到舞臺上那個熟悉的影子。
一切都毫無預兆,像是電影中沒有任何鋪墊就出現的驚魂一刻。這突變的場景并非人為安排,卻像是命運早就書寫好的殘忍劇本。專家介紹,僵人綜合征患者對刺激敏感,在生理或情緒緊張,寒冷天氣,突然運動,聽覺、觸覺、情感和創傷的刺激下都可能被觸發。而這一次觸發,是因為席琳·迪翁完成了一次出色的演出,太過開心。
疾病像植入席琳·迪翁人生的悲劇運行腳本,當她做自己熱愛的事、感受到極度幸福的時刻,都會被肌肉僵硬痙攣的痛苦快速拽回到這個不幸的現實世界。鏡頭記錄下一直樂觀抗爭的席琳,在聽到醫生解釋后,第一次泄了氣,她臉上滿是震驚、不解、無奈。
但醫生和她都知道,“這不是旅程的終點”,她總能走過這段路。
7月27日,席琳·迪翁超越了自己,也創造了歷史——成為奧運史上唯一兩次開幕式演唱歌手、唯一兩次奧運獨唱歌手。
56歲的席琳·迪翁,她的旅程,還在繼續。
(摘自“新浪娛樂”微信公眾號)